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為台灣政治發展做見證 雜憶凱瑟琳葛蘭姆女士訪台行

張京育
user

張京育

1998-12-05

瀏覽數 14,800+

為台灣政治發展做見證 雜憶凱瑟琳葛蘭姆女士訪台行
 

本文出自 1998 / 12月號雜誌 第150期遠見雜誌

民國七十五年。

光輝十月,豔麗驕陽。

十月四日、星期六下午四時四十分 ,我以行政院新聞局長兼政府發言人的身分,在機場迎接一個自香港搭乘國泰班機來台的特殊的新聞訪問團,也迎接一位特殊的「團長」——《華盛頓郵報》與《新聞週刊》的董事長凱瑟琳葛蘭姆(K. Graham)女士,那是一位在美國傳播界和政治領域極具影響力的傑出報人,而她所領導的一報一刊更在傳播界和政治領域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葛蘭姆女士一行訪問亞洲,特別是海峽兩岸的重點,自然是針對此一地區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情勢的瞭解;但她個人卻對於中國藝術具有極濃厚的興趣。我們除了安排各項拜會,包括晉見蔣經國總統與李登輝副總統外,新聞界、學術界、工商界、婦女界和當時的「黨外人士」,也都成為葛蘭姆一行交換意見的主要對象。單是在故宮博物院,她就駐足了一整天,由秦孝儀院長親自接待。葛蘭姆女士告訴秦院長,她母親在二十世紀初前往中國度蜜月時,就深深地被中國傳統藝術給迷住了,不能自已,而收藏及欣賞中國文物,也就成為後來的家傳嗜好。她還形容自己這次像個「貪嘴」的小孩,希望看到很多很多的藝術品。

葛蘭姆女士訪問行程的高潮自然是十月七日下午四時晉見蔣經國總統。事前,大約是在八月間就由該報資深亞洲記者提出了十餘個問題,其後又因情勢發展,補充了一些新問題,但是重點仍在我國的政經發展與兩岸關係上。當時準備這些答覆有一個非常嚴謹的過程,而新聞局的同仁、學者專家、相關政府官員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最後呈送總統府,奉核定後,再譯成英文備用。然而來訪的媒體記者通常不會以書面預答稿為滿足 ;訪問時,還會提出一些補充性、闡釋性、甚至全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極可能成為新聞報導的內容重點。

獨家披露台灣即將解嚴的消息 

除葛蘭姆女士外,由《華盛頓郵報》社論版主編戈林菲(M. Greenfield)及《新聞週刊》國際新聞執行總編輯艾金克(K. Auchincloss)陪同晉見,談話約一小時。訪問過程中,葛蘭姆女士與其他兩位一樣不停地做筆記 ;也就在這次訪談中,蔣總統告訴葛蘭姆女士,政府準備盡速解除戒嚴,也透露了正積極研究准許成立新政黨的問題,預料「很快」將可做成結論。

解除戒嚴、考慮准許組織新政黨都是我國進一步推動民主憲政,使國家政治體系恢復常態的重大決策。蔣總統利用接見世界級媒體負責人的機會,對國家未來政治發展做出了積極的、有力的、前瞻的宣示。這些宣示,對兩岸關係之改善,亦有不尋常的意義。當晚採訪團漏夜寫稿,葛蘭姆本人也參與其事。第二天,《國際前鋒論壇報》及《華盛頓郵報》立即以顯著地位報導此項消息。此一獨家消息又透過其他媒體傳播到全世界。數天後,《新聞週刊》更以「台灣:改變之風」為題做了長達五頁的報導。(《新聞週刊》的記者以其敏銳的筆觸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如果他(蔣總統)矢志取消戒嚴,不致半途而廢或妥協,它將建立起制度化的合法化的反對黨。……如能實現,幾乎必然會帶來內政上更大的自由化,或許在最後會終止台灣四十年來對北京的敵對。)

敬業與專業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對葛蘭姆女士的來訪及訪問全程,有幾點「小節」,我覺得頗值回味: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葛蘭姆女士來訪時已年近古稀,一般人或許將葛蘭姆女士看成「財高勢大」,必有驕態,然而她待人親切和藹,處事審慎周詳,且時時記錄所見所聞,不曾中輟,且觀察力敏銳,對事務分析十分中肯、客觀。

該團所有團員對每一個節目安排,包括故宮參訪與宴會等,均以積極與認真的態度參與。葛蘭姆女士從每天的早餐會報起至晚餐結束,所有節目,準時參與,無一缺席。他們的敬業、專業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葛蘭姆女士曾詢及:何時可以通過國家安全法,保障國家安全,以解除戒嚴。蔣總統答說:行政部門一定積極從事,但我本人也與貴國總統一樣是不能夠指揮立法機關的,所以不能提出時間表。

蔣總統在談話進行中,隨手在旁邊插花盆中拿了三朵玫瑰放在茶几上,當時我們均不明其作用。在將近一小時談話結束後,蔣總統拿起了放在茶几上的玫瑰花贈與外賓:「你們這次到這裡來,沒有什麼東西相送。這是在中華民國生長的花,送給你們每人一朵做紀念。」葛蘭姆女士一行都很感動。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訪賓臨走前所提的最後一個問題:「總統先生,您希望人們如何看待您的成就?」蔣總統平靜地答道:「沒有什麼,我是一個平凡的人。」

蔣總統在接見葛蘭姆一行時,已深受糖尿病所苦,每一次接見外賓,在體力上都是一大挑戰,接見新聞界當然更要考慮到國內、國外的影響。蔣總統宣布要解嚴、考慮開放組黨,在當時也不是沒有阻力的。在接見採訪團後的第二天,蔣總統主持執政黨中常會有這樣一段發人省思的談話:

「本黨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為求更進步,已對充實中央民意代表機構、地方自治法制化、國家安全法令、民間社團組織制度、……積極著手討論,相信必將獲得適合國家當前實際需要的結果,為國家為黨帶來輝煌的前途……

「經國以為任何外來的挑戰,都不足懼,最要緊的是我們內部要團結……或許有人認為政府在處理某些問題上顯得軟弱,但是為了達成國家更大目標,我們不能輕重倒置,因小失大。」

顯然,蔣經國總統在他生命的後期,在病魔的糾纏下,展現了他堅強不屈的意志力與對民主政治的理想和執著。葛蘭姆女士的訪問我國,則把他的理想與規劃傳播給世界上每一位關心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人。

(本文作者為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