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 直擊戰場外更大規模的殺戮 終結戰爭的另一隻手
瘟疫從來都是軍隊的大敵,有時候比真正的戰場對手更可怕。由於軍隊的頻繁移動性和人員密集性,再加上衛生條件、後勤保障水準欠佳,歷史上許多著名將領在瘟疫傳播面前都曾歷經「滑鐵盧」。
據說,一八一二年拿破崙大軍東征俄國的時候,軍隊爆發斑疹傷寒,加上天寒地凍,部隊戰鬥力急劇下降,六十萬大軍最後所剩無幾,間接導致拿破崙的衰亡。
中國歷史上這類例子更比比皆是,最著名的莫過於赤壁之戰。長期以來,受小說和民間傳說影響,老百姓常把戰果歸功於諸葛亮、周瑜等人的英明,其實,天時、地利、人和,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曹操恰恰在天時、地利方面犯了大忌,這就是瘟疫的流行!
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公(曹操)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三國志‧先主傳》則記載:「先主(劉備)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 追至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軍引歸。」
《三國志‧吳主傳》也說:「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饑疲,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
看來,除了誤判對手、指揮失誤,疫病的大範圍流行,也是造成曹軍失敗的重要因素。而曹操燒毀全部戰船,一方面是因為不能讓對手獲得遺留下的戰略物資,另一方面也是想藉由火燒撲滅瘟疫。
到了一九一八年時,交戰雙方都已經精疲力盡。
美國在一九一七年參戰,並選擇與英、法為伍時,儘管有資源豐富,經濟發達,潛力巨大的優勢,但本身的軍事力量仍稍顯不足。然而,從本土帶來的流感傳播,卻具有相當的破壞力和殺傷力。不僅讓其國內民眾、戰場士兵和盟友遭受沉重打擊,也讓敵方—同盟國軍隊遭遇慘重損失。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經濟上早已山窮水盡,他們損失不起,最終,資源消耗殆盡的德國,自覺窮途末路,不得不在法國前線放下武器。奇怪的是,戰爭結束那一刻, 並沒有任何一支外國軍隊攻入德國境內。
可以說,流感大流行間接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停戰,成為壓死德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有鑑於一戰時的慘痛教訓,美軍升級了軍隊醫療管理系統,並且,隨著經濟高速增長,其醫療水準,特別是戰地救治水準,得到長足的發展。二戰中,美軍便很少爆發大規模的瘟疫。
一九三七年從陸軍退役的麥克阿瑟,在二戰中重新被徵召入伍,後來擔任太平洋戰區總司令,他的才華得以最大程度地發揮,逐漸到達其個人職業軍事生涯的巔峰。那時,他早已年逾花甲,不能直面槍林彈雨,親臨火線,卻喜歡戴著墨鏡和菲律賓的元帥帽,叼著玉米芯做成的菸斗,在記者面前擺拍新聞照片,而那身後的背景,經常是戰火硝煙和緊張的行軍士兵。不知道在他艱難戰勝日本的那一刻,是否想起一九一八年時帶病上陣的情景呢?
本文節錄自:《歷史課本不能說的祕密:世界一流人物的暗黑病史》一書,譚健鍬著,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