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港都人的使命與挑戰

徐子婷
user

徐子婷

1998-11-05

瀏覽數 21,800+

港都人的使命與挑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8 / 11月號雜誌 第149期遠見雜誌

民風強悍、性格草莽」,是高雄給外界的刻板印象。

其實,港都人的性格就像南台灣的天氣一樣,率直而不矯情--艷陽天就是曬得人發紅、汗直流,陽光縱然潑辣卻絕不悶人;偶爾下起雨,也是劈叭作響、下過就算,不興滴答作態這套。

所以高雄人性情是豪邁的、活力是生猛的,對人是熱情的,生活是快樂而自足的。至於,別人要「給」多少,港都人似乎不苛求。

在調查當中,高雄市民認為「交通」和「環保」是高雄的心頭大患。但是「生活就是生活,日子總要過下去」的想法,卻讓這些問題一直這麼下去。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包容」,讓高雄雖然身為台灣第二大都市,但是大眾運輸系統卻和其他縣市一樣,付之闕如。而縱使名為「港都」,可是港都人對「水」卻有著複雜難解的情結。

如果說「陽光、空氣、水」是生物生長的三要素,那麼南台灣的港灣都市高雄無疑是全台灣最得天獨厚的好所在。只是能不能發揮、懂不懂珍惜,會不會為了過日子而輸掉好生活,這將是港都人所必須面臨的挑戰。

怨水港都?親水願景!

高雄一直以「港都」這個別名,被台灣其他縣市的居民認知著;但諷刺的是,港都人對於「水」,卻有著複雜難解的情結。

台灣四面環海,除了台北市是盆地、南投縣地處內陸之外,每個縣市都被海洋溫柔地包圍著。高雄更是得天獨厚,在都市裡面懷抱著一處港灣,還有愛河、前鎮河流貫其中。

「但是如果沒有去鼓山、旗津,外人可能根本不知道高雄是個港灣都市,」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副教授吳濟華無奈地說。

從歷史發展來看,高雄市是依傍著港灣,從一個小漁村慢慢發展成今天的大都會。但曾幾何時,港都慢慢變成「港/都」分裂的意象;高雄人開始抱怨,高雄港的大型貨櫃車只會造成交通混亂,港邊的圍牆也阻絕了高雄的發展。

以「港市合一」的訴求要求行政院同意,以做為代表國民黨參選下屆市長條件的市長吳敦義就表示:「因為港市不合一,所以局雄才不能營造港都的氣氛。」

水傷透了港都居民的心

全台唯一研究海洋政策的學術單位、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室教授胡念祖卻持不同意見。他指出,國際商港的規劃管理所要求的專業程度,以及維護花費成本之高,絕非地方政府能力所及。他舉例,高雄港光是一部現代化吊車就要二十五億,「高雄一年預算六百億,不吃不喝也只能買二十幾部吊車。」如果高雄市想要爭取高雄港的行政規劃權,就必須考慮是否有能力、財力負擔起建設的責任。畢竟,沒有「規劃權歸地方政府,建設卻由中央負責」的道理。

一位在高雄土生土長、今年六十五歲的老先生,一輩子沒進過高雄港區,不過他對港市合一倒不怎麼熱衷,他說:「港市合一有什麼意義?重要的是「人」。都市和港口要讓人覺得能親近、有關係,高雄才會有特色。」

胡念祖老實不客氣地說,如果民眾不能感受到高雄是個港灣都市,「那是市政府規劃的問題。」在都市的公共設施上要有海洋的味道,以德國漢堡市為例,市政府廣場前的兩個大旗杆上面就是船。一位中山大學的教授也表示,如果都市的景觀、公共藝術甚至路標,都能加入海洋的意味,加上隨處可見的噴泉、池塘,港灣都市的特色就會彰顯出來。他認為這無關經費或港市合一,是觀念問題,「不過,高雄有很多噴水池好像因為管理不善、又害怕登革熱,所以乾脆都填起來了。」

「要營造親水空間,重點是水要讓人敢親近啊!愛河、前鎮河和渡船口這麼多年搞不好,接收一個高雄港,高

雄就會變親水都市?」二十一世紀都市發展協會秘書長、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洪富峰說,民國八十五年高雄市主辦台灣區運動會,一些水上運動會項目移到宜蘭冬山河舉行,更讓號稱「港都」的居民傷透了心,地方報紙甚至以「高雄市冬山河」來自我嘲諷。

寧可喝來路不明的山泉水

對高雄人來說,高雄港可以不去、愛河的水可以不游,可是每天睜開眼就要喝的水,卻是心中的痛。水公司和市府一再強調,高雄的自來水只是口感不好、安全無虞,自來水不合格率也只有三.0九%、比台北市理想。但是隨處可見的「加水站」「自動販賣加水機」卻說明了,高雄人寧可相信來源不明的山泉水或地下水,也不太相信家裡的自來水煮沸後可以喝。

不信任加水站、也不放心自來水的民眾,就花個幾千元或上萬元買各式各樣的淨水器,從「RO逆滲透」到「紫外線殺菌」不一而足。「能怎麼辦呢?說了那麼久也不改善,他們不管,我們總要喝水,只得自力救濟,」在飯店擔任餐飲推廣副理的金傳盛無奈地說。

洪富峰還為了高雄市加水站林立的現象,特地申請了國科會研究計畫。五年前剛到高師大服務,同事拿兩個大桶子給他,要他每天從旗山家中載水來的經驗,讓他記憶深刻。一位從新竹來中山大學念書的女生,曾經和室友為了「水喝太多」的問題起爭執,「不是心疼買水的錢,而是搬水實在太累。」

這個學期她們搬到一棟沒有電梯的公寓頂樓,三個女生怎麼樣也扛不動二十公升的水爬上五樓。現在只好每隔兩天就起個大清早到學校,用兩公升的寶特瓶裝水回去,女學生說:「雖然飲水機貼著「禁止裝水」的告示,可是我們實在也想不出別的辦法。」

高雄市的飲水問題,甚至連觀光手冊都不忘註明。中正機場供觀光客索取的一份日文版觀光手冊裡,在飲用水這項特別點名高雄,提醒觀光客「飲用礦泉水較佳」。

高雄地區的水質不佳,也許不是一、兩天的事,但是,對於一個想躋身國際都會的城市來說,卻是必須立刻解決的一個問題。解決高雄飲用水問題的根本之道,是整治高屏溪等水源區。而整治河川需要跨縣市的長期協力,但是學者認為,在短期之內,地方政府還是可以憑一己之力進行改善。

水是跨越國際的門檻

高雄市民買水是為了飲用及烹煮食物,自來水則供洗澡、沖洗浴廁以及其他家庭用途。美國俄亥俄州曾經做過調查,飲水和烹飪大約占家戶用水總量的五%,台灣雖然沒做過類似的調查,但自來水公司曾表示比率大致差不多。這解釋了為什麼高雄人可以忍受買水、提水的不方便。--並不是所有的水都要用買的、只有要喝下肚子的那五%,因此量並不算大。

現在高雄市政府已經宣示要汰換老舊管線、花八十七億預算使用「高級淨水法」解決飲用水的問題,但是洪富峰反問:「為什麼連沖馬桶的水,都要用高級淨水法?」他認為高雄市除了和高雄、屏東兩縣共謀整治高屏溪的大計之外,也應先將家庭用水中的飲用水和一般用水以兩條不同管線供應,全力確保那五%飲用水的安全。

都市的美麗或住民的和善,都需要時間去領略,但是眼睛看到的水不乾淨、嘴巴喝到的水有異味,卻是城市「生死立判一的第一印象。「一個都市,水的問題解決不了,就成了一個排斥的意象,」洪富峰語重心長地點出,高雄市希望在二十一世紀成為現代化國際都市,水是必須跨越的門檻。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用在高雄再貼切不過。過去高雄因港而成市,因水而繁華,現在卻也因為水而擲燭不前。「高雄必須從水贏回來!」如何讓高雄成為名副其實的「港都」,拾回與海洋、河流的親密,找回民眾願意與水親近的感情,或許,這才是高雄都市生命力的真正源頭。

高雄的馬路像月亮

「阮高雄嘛真奇怪,交通亂糟糟沒一個交通局;捷運的影攏不知底叨位,煞有捷運局.」在開闊筆直的大馬路上,一位計程車司機邊開車邊抱怨。

高雄市民被問起目前高雄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時,排名第一的是「交通」,占二四.四%(頁七三,表三)。雖然調查顯示,全台灣二十三縣市當中,有十七個縣市的居民都認為,當地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交通」,但不同地區所面臨的交通問題也不盡相同。

高雄市的交通問題,首推大眾運輸系統的缺乏,這對老弱婦孺來說,日常交通立刻發生問題。一位八十幾歲的老先生說起每次去高雄長庚醫院病的經驗,都是「日頭赤焰、透早出門、下午返來」--先騎十來分鐘的腳踏車到公車站,再等車、坐車、換車、走路、一趟路要折騰一、兩個鐘頭。回程又得再這麼重覆一次,看病拿藥,成了浩大工程。

高雄市公共車船管理處統計,高雄市民使用大眾系統的比率只占三.二%,大多數高雄市民都是以汽機車代步。高雄市民平均每兩人就有一部機車,每四人有一部汽車。一九九六年<亞洲週刊>(Asia Week)針對亞洲四十個主要城市調查,高雄市每公里道路汽車數有四百六十九輛,密度之高僅次於曼谷。反觀日本第一大城東京,每公里汽車密度只有兩百零二輛,新加坡只有四十五輛。

高雄市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交通問題,籌備十年的捷運系統預計兩年內動工。但是有學者指出,捷運的停靠站有限,如果公車系統不能完善接駁,捷運系統也難以成功。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系副教授黃國平就表示:「沒有公車的地方,民眾根本缺乏使用大眾運輸系統的習慣」公共車船處處長施瑤台也承認,台北人走三百公尺去搭公車是很正常的事,在高雄市「只要公車站牌離家超過一百公尺、大家就不願搭乘」。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養成市民使用大眾運輸的習慣

不過民眾真正不願搭乘公車的原因,在於班次不密集和公車的路網不完善。過去高雄市的公車不賺錢就減少發車班次,民眾等不到公車就不願意搭乘,形成惡性循環。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副教授羅維強調,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發展大眾運輸系統、不能光從帳面上的成本來考量。大眾運輸解決的不僅是交通問題,更節省許多看不到的社會成本,包括空氣污染、交通肇事傷亡、醫療成本等等。

高雄市公車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道路被非法占用的情形嚴重。雖然道路又寬又直,施瑤台卻形容:「高雄的馬路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許多大馬路一到黃昏就被攤商占據大半,公車卻不能到了下午就停駛,只好放棄規劃。成功大學都市計畫所教授姜渝生指出,只要加強交通秩序維護,以及取締違規占用道路,就可以讓道路面積增加四0%,這比一味興建道路節省更多成本。

另外,高雄市的公車站牌設在快車道上,許多候車處甚至寬不及一公尺。有人戲稱,孕婦絕對不宜在高雄市等公車,以免便便大腹和前後呼嘯而過的車輛發生「擦撞」。雖然現在公車處開始添購新車、規劃棋盤式公車路線、改善候車亭,市民仍然沒有搭乘公車的習慣,「幾乎已經把公車這個概念從腦海排除」。

看似無法解決的交通問題,姜渝生卻認為、只要高雄市現在開始改善,還不算太晚。他建議,要養成市民使用大眾運輸的習慣,除了提高大眾運輸系統的方便性與服務水準,也要讓民眾覺得使用私人運輸工具不方便,兩者必須並行。當民眾覺得停車不方便或成本太高時,如果有便利的公車系統可供選擇,就可能改變市民的習慣。如此一來,在捷運系統完成時,民眾也已經養成使用大眾運輸系統的習慣。

營建署綜合計畫組科長陳繼鳴指出,過去台灣缺乏對都市發展的計畫,一個地方將來會「長」成什麼樣,誰也不知道。但是在可以預見危機之時,行動是唯一的方法。

在都市的交通問題還末惡化到「動彈不得」的地步之前,不能光是計畫,更要有步驟地解決行的問題,這是目前高雄市應該嚴肅面對的課題。

秀出你的特色來!

如果一個都市有國際機場、國際港,而且世界十大高樓中就有兩棟即將聳立在這個都市裡,這樣的都市夠吸引人吧?

在台灣,唯一擁有這樣的優勢,唯高雄市獨享。

以自然環境來看,高雄市也得天獨厚。都市裡有山、海、河等自然資源,雖然地處南部,但有海風吹拂,所以夏不悶熱、冬不濕寒。加上屬於後期發展的新興都市,在規劃上又比台北市或台南市來得有都市計畫的概念。

憑藉著這些優勢,讓高雄人在台灣各縣市高喊國際化的今天,可以自豪是「最具國際發展潛力」的都市。

當進一步探究高雄的潛力到底「發揮」多少時,國立高雄餐旅專科學校校長李福登語帶惋惜地表示,高雄市過去並未整合自己的優勢,「雖然很有潛力,可惜沒有發揮。」

國際化的策略很多,不同地方在推動國際化時,都會依據自己的特色做考量。以台灣二十三縣市為例,台北市以其資訊發達、政經中心的首都優勢,藉由爭取各種大型國際會議的舉辦來增加能見度;宜蘭則延續觀光立縣的概念,持續主辦各式國際觀光藝文活動。策略或許不同,抓緊自己的特色是共同的原則。

李福登認為,高雄市要發展國際化應從觀光著手,因為「觀光」是任何都市要國際化的最快途徑。觀光客的多寡也是評量一個都市國際化的指標,目前每七名來台觀光客中,只有一位會到高雄。李福登指出,透過外國人士來觀光,再將訊息傳播到各國,是最有力的宣傳,「外國人可能不知道印尼的首都是雅加達,卻一定知道有個峇里

島。」

要想躍升為國際都市,相對的本身必須具備特色。二十一世紀都市發展協會秘書長洪富峰說:「高雄市的問題,就是端不出屬於自己的都市魅力。」他很反對高雄市以八十五層或一百零三層高樓為傲,「沒有人會坐二十幾個小時的飛機來看一百零三層的大樓!」

誠實面對過去,清晰營造未來

然而在尋找定位與特色時,高雄市卻顯得舉棋不定。行政院給了一個「亞太營運中心的海運中心」定位,但是這個中央給的定位還在「計畫」當中,似乎有點遙遠。一般人口中的「港都」描述的也只是地理環境,並未落實到高雄人的生活意涵。若以產業觀之,高雄市擁有中鋼、中船、中油等重工業,人口結構又以勞動人口占大多數,似乎可以定義為「工業之都」。但是許多高雄人,包括市長吳敦義以及各黨的市長候選人,都對「工業之都」這個名詞敬謝不敏。

六年前從台北回來的薛怡平感嘆,如果高雄市不「誠實」面對這些重工業過去帶來的就業機會所給與高雄的幫助,以及高雄市就業人口以勞工為主的現實,那麼高雄對未來的圖像永遠是模糊的。

十年前,美國工業城匹茲堡因為長期的工業污染,被認為是生活品質最差的都市;經過十年努力,匹茲堡依舊是工業城,但卻躍升為全美最適宜人居的前三名都市。證明了都市產業的結構也許可以影響住民的職業形態,但是生活品質卻可以不打折扣。

不管高雄市未來的定位是「工業城」,還是「亞太營運中心」,是台灣的「海洋首都」、抑或是「國際工商港灣花園都市」。都市的魅力,不是來自口號:國際化,也不是口頭宣示就具有點石成金的魔力。做為一個國際都市,高雄市的骨架已經搭起,如何注入國際化的精神、爭取共識,共同營造屬於高雄市的特色,才是讓高雄真正邁向國際都會的基石。

港都印象雙面高雄

在港都,千萬不要以為眼睛看到的表象就是真實。

老高雄人流傳一個故事,某家百貨公司剛開幕時,有位看似不起眼的老農想要買個洋娃娃給孫女當禮物,專櫃小姐看他穿著寒酸而不願理他。結果這位歐吉桑願意買下整個專櫃的商品,條件是這個服務態度不佳的小姐必須「走路」。後來大家才聽說,這位老先生原來是這家百貨公司老闆以前的老闆,所以,高雄的每一家百貨公司都會提醒服務人員,千萬不要「以貌取人」。

對高雄的一切印象,不宜太快下定論。在高雄市八十五層大樓、充滿現代都會風貌的天際線下,都市的性格依然草莽豪邁,民風縱使強悍卻也溫情濃郁。

來去港都,發現雙面高雄。

阿莎力的計程車

外地人來到高雄,往往望著寬闊大馬路上的計程車開始猶豫、因為每輛車子看起來都不是挺重視「門面」。但是高雄的公車不發達,只好硬著頭皮上車。司機穿著短褲、趿著拖鞋.乘客這廂兀自揣喘不安,司機那邊卻已開始聊起天。終於到了目的地,七、八十元的車資,司機卻堅持要少收一、二十元。

聊天時司機頻頻怨嘆高雄景氣不好、生意很差,乘客怎麼好意思少付錢?推讓半天,司機突然冒出一句:「四海之內皆兄弟,這點錢計較什麼。」臨下車、還不忘殷殷提醒:「暗時十點以後過馬路,不要看到綠燈就過,危險哦!」看著遠去的計程車,心情好像也被高雄的太陽照得暖暖的。

萬能安全島

對高雄市民來說,安全島不僅是安全島。

不管你想等公車還是搭計程車,站在安全島都可以達成這個目的。公車的候車亭就設在安全島上,所以在安全島上等公車雖然有點危險,倒也可以理解,至於在安全島上叫計程車,則是個「約定成俗」的默契。

在高雄市遇到以安全島分隔快、慢車道的地方,在慢車道上是招不到計程車的,慢車道多是機車、腳踏車使用,而且很多慢車道邊上的斜式路邊停車格又占去大半車道,因此空計程車幾乎不走慢車道。綜合一些計程車司機的建議,如果真的不習慣站到安全島上攔車,最好多走幾步到路口,要不然就算招到手酸,也不見得有計程車注意到。

到了傍晚,安全島上又會出現一堆不速之客--垃圾。可是千萬不要誤會,這絕對絕對不是高雄市民亂丟垃圾,這可是政府認可的合法收集垃圾地點。

種樹、等車、丟垃圾。小小安全島,用處真不少!

(徐子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