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一個人通常有多少好朋友?研究顯示:30歲後好友數下降

人通常有多少朋友?看看「寂寞感調查報告」。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05-01

瀏覽數 73,200+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來源:pixabay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不孤單」並不等於「滿意友情的品質」。社交圈的大小沒有改變,與朋友的關係卻變淡了。社會學家與心理學家一直積極研究友誼質變背後的肇因,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當代社交環境下的友誼,以及該從何處去尋找友誼。(本文節錄自《社交囧星人的生存之道》一書,泰田‧代著,時報出版。)

親近的友誼是否越來越難得?首先不妨一問:人通常有多少朋友?這個數字過去以來是否有所不同?

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的柯爾內利亞.瑞薩斯(Cornelia Wrzus)的研究團隊提供了某些答案,他們檢視277項各年齡層人士親友人數的研究報告,結果顯示10到24歲的人的社交圈最大,青少年平均有9位經常互動的朋友,到了30歲則降低為7位朋友,之後也漸次減少。與受訪者保持聯繫的家族成員人數則較為穩定,所有年齡層的平均都是7位左右。

若說一般人需要3到4位可靠的朋友才能滿足他們所需要的歸屬感,那麼擁有7位朋友與7位親人的30歲人士似乎已經有足夠的親近人際關係。但是,頻繁互動並不見得就能為彼此帶來歸屬感。雖然歸屬感與朋友總數也有某些程度的關聯,但更重要的是互動之際是否帶來滿足感。

互動一次之後能感覺被理解與支持,滿足感將勝過於令人失望的十次互動。這也是為什麼名人身邊圍繞了崇拜他們的粉絲、公司執行長有參加不完的會議,卻在不間斷的社交互動之中感到無比的寂寞。

寂寞感調查報告

英國心理衛生基金會2010年出版一份寂寞感調查報告,在2000多位各年齡層的受訪者之中,11%表示「經常感到寂寞」,也就是「有感覺,但不算病態」的程度。

被問到身邊的人是否寂寞時,調查結果呈現出差異,37%的受訪者表示某位好友或親人感到「非常寂寞」,48%的受訪者認同「一般人都愈來愈寂寞」的表述。

或許是一般人對「寂寞」有成見,造成某些受訪者少報了自己的寂寞程度,但卻願意揭露他人的寂寞。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這些寂寞數據高得令人憂心,但青少年與初成人者的寂寞數據在過去2、30年來倒是降低了。昆士蘭大學的馬修.克拉克(Matthew Clark)研究團隊分析48項針對美國大學生寂寞感的研究結果,發現從1978至2009年的寂寞指數呈下降趨勢。

他們也在另一項研究以30多萬名高中生為代表性樣本進行分析,發現他們的寂寞感從1991至2012年呈現逐漸小幅下降的趨勢。

雖然青少年與初成人者的寂寞感呈現下降趨勢,克拉克的研究團隊也發現某些趨勢之外的現象。從1991至2012年,高中生認為他們遭逢困境時較難找到可求助的對象,也認為他們與朋友的相處時間減少了。

這些研究結果符合亞歷桑納大學麥克佛森(Miller McPherson)研究團隊的發現,他們訪問1400多名美國人,其中認為遇上重要事情沒有商量對象的人,從1985年至2994年之間增為3倍。

總結而言,上述與友誼相關的研究結果指出,一般青少年與成人對朋友數量感到滿足,不致於感到孤單,但某些跡象也指出,「不孤單」並不等於「滿意友情的品質」。

社交圈的大小沒有改變,與朋友的關係卻變淡了。社會學家與心理學家一直積極研究友誼質變背後的肇因,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當代社交環境下的友誼,以及該從何處去尋找友誼。

(延伸閱讀│人生下半場如何交朋友?中年後明白1道理:不必事事合得來

《社交囧星人的生存之道》,泰田‧代著,時報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