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式創業」?在「中國矽谷」中關村,創業一詞熱火朝天,每天2000~3000人潮在會客廳川流不息,說不準下一個馬雲或雷軍,就在這裡出現。而這,只是北京一條街的縮影。
中國目前約有1.4億的創業者,年增20%的新創企業,是全球創業人數最多的國家,直比日本總人口。在第14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上,飛馬旅創始人、CEO袁岳豪氣指出,創業不只是行為,一個社會只要有10%的人創業,這群最富創造力的人,將使社會生產力大幅提升。
1/10的中國,相當於1億人口,這群人大部分是35歲以下、有學歷又年輕的知識分子。
看看中國新創圈:正值青壯年的70後早已是叔字輩,搜狗公司CEO王小川,1978年出生不年輕;80後、聯絡互動CEO何志濤,IT起家,現主攻VR,被譽為「中國佐克柏」;90後創業家余佳文,用戶數破千萬的超級課程表App創辦人,2014年獲阿里巴巴數千萬美元B輪投資;青少年電商平台「神奇百貨」,創辦人王凱歆更是年僅17歲的少女,生長經歷與00後同代。
當20歲不只是小屁孩、30歲不玩小確幸,中國式創業,如狼似虎,苦幹實幹的「hard work」精神,對台灣新創圈有何啟示?以下是中國青創大本營──飛馬旅CEO袁岳提出的「中國式創業」見解:
6年間,中國的創業熱快速發展。2012年以前,中國平均每年會產生200萬家新創企業,今(2016)年可望突破500萬家。目前民營企業總量約2500萬家,平均每年誕生1/5的新創企業,像是知名的華為等。
中國的經濟資源從過去的大企業,移轉到創業型企業,甚至一個nobody,都能享有政策、資金、人才、空間等補助。據統計,中國目前有近1.4億的創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0%。並非創業比率最高的國家,卻是創業總人口最多的國家,多於日本總人口。
這群人,大部分是35歲以下、受良好教育的年輕知識分子。
創業者的自由陷阱與英雄落差
我們針對中國10大城市的創業者做了研究,發現2個有趣的效應:自由陷阱與英雄落差。
理論上來說,70%的創業者,是想做自己的老闆、自由支配時間,實際上他們在工作方面有了支配權,但卻喪失其他領域的自由,例如跟家人、朋友的相處,稱之為自由陷阱。
另一個叫英雄落差。英雄有光環,但靠近他後,他老想「馬革裹屍還」。男性創業之前平均8個月到1年2個月會有女生跟他表白,創業後平均3個月有個女孩跟他表白。女性是平均8個月到1年被表白,創業後6個月左右會有人表白。創業者人格魅力高,但交往後,卻是一個艱難抉擇(tough choice),因為沒時間經營感情,伴侶要多多忍受。
有句話說,生為創業人,死為創業鬼。87%的創業者認為,不論成敗都非常值得。32%的人第一次失敗後會願意再試一次,19%還會嘗試第三次;9%的人說第三次失敗還會有第四次;2.3%的人到第五次。
創業不只是行為,而是凝聚人群中間最不安分、最想做事、最喜歡挑戰、最能承受壓力、最有夢想的一群人。當一個社會裡有10%這樣的人,社會生產力會有巨大改變。
80、90後體驗經濟,就要獨一無二
講到中國,很多人都用14億市場來說。其實14億該分成兩半,80前後各7億人。
80、90後的獨生子女統統都是中產階級,當紅的「快時尚」,就和後半段7億人密切相連。這些人很會搜尋資訊,高度移動互聯網,看待事物的變化週期非常快,又懂跨國境及跨領域美學,能同時把互聯網、遊戲、卡通跟生活的美學結合在一起。
每一代都有他自己獨特的消費需要,新一代的消費,僅僅是改包裝,糊弄不了年輕人。現在孩子從小就是寶貝,小公主、小皇帝,他是非常experienced,所以我們必須提供他們技術上更周延、創意或技術上更獨特的新創商品。
站在投資方角度,我們更關注新技術和新創意領域的服務企業。為此,我們應該從大學時代就鼓勵年輕人「不安分」。
袁岳小檔案:
1965 年生。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董事長、創業服務機構飛馬旅創始人暨CEO。
口述│袁岳 整理│林玲瑩 攝影│蘇義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