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學三大法則:
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三、在不違背第一法則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 ◆ ◆
科幻大師艾西莫夫(I. Asimov,1920-1992)一生的創作不計其數,但就規模之龐大、影響之深遠而言,[基地系列]與[機器人系列]無疑為兩大傳世經典。[基地系列]在本刊五月號「不朽的科幻史詩」一文已有詳細介紹,這次輪到機器人粉墨登場。
艾西莫夫曾說自己十幾歲便是個死忠的科幻迷,讀了許多以機器人為題材的科幻小說。他發現這些故事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威脅人類的機器人」,內容千篇一律,看過幾篇就要倒胃口。第二類占極少數的則是「引人同情的機器人」,此類機器人相當可愛,殘酷無情的反而是奴役它們的人類,這些小可憐令艾氏深深著迷。
因此,一九三九年六月十日(艾氏對這種「瑣事」一概保有巨細靡遺的紀錄),著手第一篇機器人故事「小機」(Robbie)之際,艾西莫夫一心一意打算寫個引人同情的機器人。卻未料在創作過程中,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竟然隱約看到另一種機器人的影子,它們既不威脅人類,也不可能引人同情。他開始將機器人想成由實事求是的工程師製造的工業產品,它們具有內建的安全機制,不會對主人構成威脅:又因為是道來執行某項特定工作,所以它們跟同情更沾不上邊。
經過兩、三年的醞釀與摸索,「機器人學三大法則」終於在一九四二年公諸於世,旋即成為科幻界的金科玉律。不久之後,科幻作家筆下的機器人紛紛開始改頭換面;上述兩類窠臼正式走入歷史,服從三大法則的機器人成了新的典範。艾西莫夫十分得意,遂大言不慚地自封為「現代機器人故事之父」(當然,這也是科幻界公認的事實)。
三大法則變換天空
其後四十餘年,艾氏以這三大法則為經緯,寫成百餘萬字的[機器人系列],包括《機器人全集》《鋼穴》《裸陽》《曙光中的機器人》,以及《機器人與帝國》。其中《機器人全集》幾乎囊括艾氏所有的機器人中、短篇,另外四冊則是十數至數十萬字的長篇小說。早年結集成書的《我,機器人》及《機器人餘集》中的故事,每一篇都能在《機器人全集》中找到。
機器人短篇大多以「問題機器人」為故事主軸。在作者虛構的末來世界中,雖有三大法則的嚴格規範,機器人卻仍然狀況頻傳,進而衍生許多匪夷所思的故事。難道說這代表嚴謹的三大法則還有漏洞?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在第一法則中,「傷害」的定義就付諸闕如,亦未提到在不能兩全的情況下(救甲則傷乙,救乙則傷甲),機器人該如何抉擇。不過,這其實是艾西莫夫故意放水,為小說預留發揮的空間。他曾經驕傲地說:「從這三大法則的寥寥數十字中,我似乎總能變出新花樣。」
在這麼多的中短篇故事裡,艾氏最鍾愛的角色無疑是「機器人心理學」權威蘇珊凱文女士。一生未婚的蘇珊是個比機器人更像機器人的科學家,每當哪個機器人出了問題、大家束手無策之際,蘇珊便會親自出馬,解決各種疑難雜症,而故事也就此展開。
至於四冊長篇小說,則以推理科幻的形式呈現,並大量使用傳統偵探小說的公式。其中最有趣的一點,莫過於在「人機雜處」的末來世界中,機器人不但可以扮演偵探或兇手,甚至還會成為roboticide的受害者。
這四個故事互有關聯,由名叫丹尼爾奧利瓦的人形機器人貫穿其間,另一位真人主角貝萊的戲分則逐漸遞減。成書於五0年代的前兩冊,由於作者當時並未想到將[機器人系列]與[基地系列]置於同一虛擬宇宙,因此故事偏重對機器人化社會的描述。創作於八0年代的兩個長篇,則著眼於聯繫〔基地系列]的時空及文化背景。為了達到此一目的,作者又創造了吉斯卡這個角色--一個非人形機器人,由於製造過程中發生了意外,他因而擁有神秘的超感應能力。
在「四部曲」的結尾,奧利瓦終於悟出凌駕三大法則的「機器人學第零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坐視人類整體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並學到了吉斯卡獨有的精神感應力,從此成為全人類的守護者,主導未來兩萬年的銀河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