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來自社群媒體《女人迷》的臉書po文:
「我們彼此安慰,以為幸福不過如此。
人生第一次愛上的人,生命總要百般刁難。
要你們繞點路,看看回頭,還是不是你。
拆散我們的從來不是時間,而是不夠勇敢。親愛的,你幸福,我就能安心退場了。」
po文下方附上的是標題為〈單身日記:你是我最想聽到的一聲祝福〉文章,點進去看,是一篇女孩們遇到失戀時,渴望堅強,卻又放不下的失落,作者是Ab。
Ab是Abby,本名李姿穎,現年23歲,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畢業,在《女人迷》Content Lab實習後轉為正職,她的工作是社群編輯,負責女人迷網站內容,也是臉書小編,每天和臉書上超過30萬粉絲討論性別觀點、分享女人心事。
身為一個編輯,她需要安排採訪、撰文報導、和外稿作者溝通、發想企畫,她要掌握每天的社會趨勢,在眾多的訊息中,選擇符合《女人迷》精神的內容,並且透過圖像、文字、多元的內容形式,和粉絲分享。
這種專注社群,再與社群溝通互動的工作,很多人聯想到的是藏在臉書背後的神祕小編,但這個角色,卻遠比大家以為的重要許多。
不單只是在臉書上po文,還更像是一間公司、一個品牌在網路上的發言人。消費者喜歡黏在網路上推文、聊天,社群編輯站在第一線,很大一部分要協助公司經營網路門面,隨時要精準的傳達品牌的核心與優勢。通常必須熟知公司的詳細資訊,要有對趨勢、市場反應的嗅覺,掌握粉絲理解的語言,與粉絲直接分享互動。
而在以女性為主的社群媒體《女人迷》(Womany),英文名稱來自於:Women are many, and you are the only. 鼓勵女性,不要害怕自己不一樣,找到讓自己發光的優勢。圍繞著這樣的核心,李姿穎做的每個決定都應該符合品牌理念。
培養女性社群,和她們一起成長並不容易,《女人迷》主要讀者為19-39歲女性,年齡層遍布情竇初開少女、初入職場新鮮人、事業有成輕熟女,她們不會只有一種樣子,也不該只有一種面貌,在訊息超載的網路上,李姿穎如何確實和這群女性互動?
用分享代替陳述,持續和讀者對話
《女人迷》有個單元〈為你讀詩〉,幾乎成為早上讀者的心靈養分,詩是自由流動的陰柔文化,緩緩提醒讀者,給自己一段慢下來的時光。這是李姿穎策畫的主題,發想來自於「因為我很喜歡讀詩,」她說。
發想的動機很簡單,用分享代替陳述,社群最大特點,是能像朋友一般互動溝通,所以保有自己的個性與喜好,不制式化的死板回應容易拉近和粉絲的距離。
李姿穎在自己的名片上,自詡為Epoch keeper,「時代的守護者」,她相信每天經手的內容是有價值的,她渴望透過與社群分享,從互動中得到回饋,一步步陪伴她們面對生活。
分享自己喜歡、想要的內容,還有一個重點是保有同理心,「我常常會想,我是不是和我的讀者站在一起」?她形容,粉絲不是茫茫大海中的一條魚,粉絲是「我們」,要像剝洋蔥般一層層地找出原因,「去想為什麼、還可以怎麼做?」
「有一陣子,我們談女性自主的文章非常紅,」於是李姿穎就開始想,「為什麼會紅?」有可能是因為台灣誕生了第一位女總統,讀者開始相信這是個「女力時代」。而這個時候,這些女性想看什麼?
李姿穎分析,「女性渴望成長、獨立,背後也許會面臨到家庭、事業的發展困境,在心靈上,渴望有更多理解與認同」,接著,就要針對這樣的需要,去策畫議題、邀稿,試著提供內容,撫平讀者焦慮、不安的心情。
就像《女人迷》共同創辦人陳怡蓁形容的,社群不是經營是陪伴,想要有好的社群連結,應該把自己當成社群一份子,尤其李姿穎自己就是女性,比任何人都了解女性需求與痛點,換位思考,站在讀者角度,只要夠細心,就能發揮社群價值。
反覆檢討測試,但數據不是唯一
一篇文章完成要在臉書分享時,李姿穎會試著從3個角度下標,並且反覆斟酌圖片和文案,網路社群是流動的,粉絲喜好也難以捉摸,「什麼標題適合用哪種風格的圖片,要一直嘗試。」
文章不是臉書po完就沒事,她和團隊每天、每週、每月定時透過Facebook後台、GA分析,追蹤、檢討、分析粉絲的動態跟行為,效果不好,就回頭討論「有可能是標題太過說教」、「共鳴點太低」,下一次po文時,轉換另一種風格,去測試讀者接受度。
當大多數企業追求粉絲數或按讚數,把KPI訂很高,認為粉絲愈多愈好時,「數據應該用來輔助,」李姿穎說,透過數據工具掌握讀者需求,是一種方法,它可以看見近期讀者需求與樣貌,以此發想、並製作社群所需要的內容。
然而流量、點閱率、分享數、轉換率不是多就好,最重要的是去了解數字所代表的意義。
以《女人迷》為例,70%讀者來自於手機,那麼在設計文章閱讀時,首要思考就是,「適合手機的內容是什麼?」以此才會產生出精簡的短語、簡潔乾淨的圖像,提供更適合閱讀的內容。
Be a curator,社群不只在網路上
李姿穎和夥伴在《女人迷》社群玩「拍照分享手寫字」活動,並且從中挑選出讀者,以大型背板輸出,在今年的「大女子時代」活動做實體策展,讓網路讀者也成為實體活動一份子。
社群活動不局限於網路,陪伴有很多種形式,是不是有辦法串聯線上、線下資源與體驗,也是社群編輯很重要的任務。
「curation(策展),是社群編輯很重要的思維」,李姿穎說。將線上影響力擴散至線下,李姿穎會觀察哪些議題最近在社群中討論熱烈,接著她會規畫相關的職場講座、讀書會或課程。
實體活動能有效創造親密感,每一次都又和讀者更靠近了一些,有讀者在活動上緩緩道出自己憂鬱症故事;也有人因為《女人迷》某一篇文章,而突破自己,規畫了一趟一個人旅行;有人失戀了,是《女人迷》陪她走過來的......。
打破虛擬的隔空喊話,李姿穎說,「我們可以透過社群產生連結,延伸到現實生活更認識彼此」,將虛擬薄弱的關係轉變成現實的強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