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微軟宣布將Nokia功能手機(feature phone)業務賣給鴻海旗下的子公司富智康。曾經Nokia就等於手機的代名詞,當年3310機不只人手一支,至今依然是鄉民口中傳說中的神器。轉眼間,一個陪許多人長大、曾經被認為不可撼動的手機霸主,如今卻被轉賣,怎能不令人唏噓?
很多人都知道,Nokia之所以衰亡,是因為沒有跟上智慧型手機的年代,輸給了Apple,最後被市場所淘汰。但明明就曾站在產業最佳位置,Nokia到底是怎麼輸光的呢?
台灣電子商務專家、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特聘教授盧希鵬在「服務業4.0」一文中,對Nokia的敗亡做出說明:Nokia並不是輸在技術能力,而是輸在消費者對手機「個人化」的重新定義上。
沒有注意到個人化時代來臨,就把全公司都賠了進去。
我們都知道,「滿足消費者需求」是企業存活的關鍵,所以一直以來,所有企業無不努力做到「客製化」,盡可能讓產品滿足不同族群的需要。盧希鵬指出,Nokia在全盛時期,號稱一年可以設計出6000種款式的手機,從男性、女性、學生、老人、主管、有錢人到貧窮國家,不同族群的需求,打造不同功能與風格的手機。
「當全球都在讚揚Nokia的客製化多成功之際,一個一種款式、一種顏色、一種大小的iPhone手機問世,便將6000種款式的客製化Nokia打得落花流水,」盧希鵬說,iPhone的出現,讓所有消費者意識到,「客製化」早已不符所需,真正能完全滿足自我需要的,其實是「個人化」:把產品或服務碎片化、零組化,讓消費者自己拼湊成專屬於自己的產品,一個「獨一無二」的自我展示。
就如同iPhone,每個人買來時,都是同樣的空機,但隨著安裝的App不同、使用方式差異,每一支iPhone都變成只有自己會用、完全符合個人需求的「個人化手機」。因為「個人化」,所以消費者離不開自己手上的那支iPhone,也就擊敗了Nokia為不同族群打造的機海,因為每一款「客製化」,還是敵不過每一支「個人化」如此滿足個人所需。
「客製化out,個人化in」,對愈來愈講求專屬與獨特性的新世代,這正是接下來所有消費者對產品與服務的渴望。企業如何把現有產品或服務從「預先設定好的成品」,拆解為「提供平台,讓消費者自由選擇想要的元素,自行組裝所需功能」,也就成為下一個世代產品與服務最重要的勝出關鍵。
旅遊服務網站KKday,打破傳統旅行社套裝服務思維,將各地行程獨立成一個一個單品販售,給予消費者自主搭配出「完全個人化旅行」的自由度;NU SKIN打破保養品固定配方的模式,把保養原料拆解成5管智芯,讓消費者可以依照自己膚質,自行選擇想要的保養成分。企業不再提供套裝成品,而是直接讓消費者選擇想要的每一個元件,從虛擬服務到實體商品,都正走向「可自行組合」的新模式,消費者「自組時代」,正式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