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床,你看見日頭炎炎,今天是個好天氣,而你的心情也好得不得了。當路上的路人紛紛叫苦連天、頻頻喊熱的時候,只有你心裡知道,陽光愈大,意味著在某處的某塊太陽能面板正在不斷運作,產生的能源既乾淨無汙染,甚至還能為你創造收益,兩種願望,一次滿足。
這不是什麼太陽能投資大亨的心情寫照,就在這個當下,你也可以投資自己的太陽能面板,而且不需要上百萬的資金,你只需要拿出不到2萬元的錢,也可以成為綠能建造的一分子,享受台灣每年最高可達2000小時的日照時數。
而完成這個「平民太陽能夢」的,是2015年7月剛剛成立的社會企業──綠點能創,由5位不同背景年輕人一起創業,有讀社會學的、有讀機械的、也有資訊、能源相關背景的夥伴,但所有人的目標都指向唯一:綠能的大眾化,打破過去由少數人才能參與的情況。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馮嘯儒說:「我想讓綠能成為大家生活中,跟吃飯逛街一樣日常的話題。」
綠能共享的背後,這群年輕人想的其實更遠、也更多。《科學人》雜誌在2012年時就曾刊登〈如果全球暖化持續下去,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一文,預測全球暖化將在未來造成嚴重影響:「超大豪雨更加常見;北極地區的冰雪覆蓋面積縮小,富含甲烷的永凍土開始融化;多出來的熱令風暴四起,天氣更加詭譎多變。」更糟的是,海平面上升將讓許多地區永遠沉入大海之中,屆時,人類、動物、糧食,又該何去何從?
做一件一舉兩得的善事
哪怕只是延緩一點暖化的趨勢,綠點能創也不放棄。他們的做法很獨到,搭上群眾募資的新概念,他們打造出兩個群募平台:一是SolarWe,以募款為核心,透過群眾或企業CSR的善款為弱勢團體打造太陽能發電系統,讓弱勢團體可以藉此獲得源源不絕的電力、甚至獲利;二是EverDawn,以投資為核心,如同電子商務的模式,讓一般民眾可以在平台上認購太陽能面板,並在日後獲得此面板帶來的售電收益。
馮嘯儒說,過往做環保被認為是沒有回報的慈善行為,但透過綠點能創的商業模式,做環保也能帶來收益,對一般大眾來說就產生參與的誘因。這是從來沒有人開拓的新模式,很艱辛、也很冒險,但他們說:「就算很多親朋好友認為我們的想法過於天方夜譚,但我知道,這件事一定會成!」
1.6倍回收!太陽能是門好生意
很多人不知道,為了推廣再生能源,政府其實有不少補助政策,但礙於資訊不夠流通、抑或是沒有龐大資金,直到現在,台灣的再生能源量仍只占了2.8%,不僅少,而且明顯的參與度低。
事實上,太陽能系統的投資具有金融商品的特性,是長期且穩定的投資。根據政府再生能源躉售政策(Feed-in Tariff, FIT),台電以高於市價的電價收購民間建置產生的太陽光電電力,並以20年的合約保障設置者的售電權利。綠點能創評估,雖然各地日照強度不一,但20年下來,總收益可以達到初始投資的1.6~1.8倍。
共同創辦人陳惠萍在博士班期間曾到屏東研究莫拉克風災後的重建工作,看見當地利用「養水種電」計畫,將太陽能光電系統導入在地,啟發她開始了論文題目:太陽光電的在地使用。
但她卻失望的發現,雖然台灣自己是太陽光電生產大國,但自己卻不用,甚至政府2000年開始太陽能補助政策,但到2009年共10年的時間裡,示範補助家戶竟然只達到約100個。「一個科技的成功與否,其實關乎社會的認同,如果連一般大眾都不知道或不能參與,那麼政策也無法落實,」她感慨的說。
為了善用政策的美意,並且放大這些投資的效益,綠點能創的角色就是扮演資源分配的橋梁,建置公益平台SolarWe,先從弱勢單位開始實驗群眾募資的綠能投資模式。第一個專案是位在桃園的台灣國際兒童村,預計設置50千瓦的太陽光電系統,共需募資350萬。一旦系統建置後,國際兒童村將可藉由售電獲得20年的穩定受益,估計售電總額可達600萬,相當於募資金額的1.6倍。
台灣國際兒童村,收容的多是受虐兒及行為偏差的兒童,一般孩子認為稀鬆平常的用電,對他們來說卻也是奢侈的開銷。國際兒童村一年的用電支出達18萬元,占總支出的10%,對於慈善機構來說是筆不小的開銷。
所幸,目前專案的募款金額已經達標,不久之後,台灣國際兒童村就可以在社會善款以及綠點能創的幫助下打造自己的太陽能供電系統,以後不只不必擔心用電問題,還可以將電賣給台電獲得長遠的收益。這個做法改變傳統一次性贈與,讓社福單位獲得更穩定更長期幫助,同時達到環保的附加價值。
而6月上線的第二個平台EverDawn,則是用電子商務的模式,讓一般大眾也可以用小額投資太陽能系統。「想像一下,你打開EverDawn,上面列出你所擁有的幾塊面板,還有它們運作的情況,看著數字在上面跑,就是O2O的電廠大亨!」另一位夥伴周韋宏說,未來他們也將開發加成道具,只要你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加入EverDawn,就可以讓你的電廠運作得更有效率。
「以前念書時,學術似乎只停留在發現問題;但當我找到這群好夥伴一起創業後,我知道自己真正在解決問題。」陳惠萍說,要感謝當初鼓勵她創業的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教授,不然這些事情都不會成真。
只夠吃泡麵的薪水也要撐下去
雖然夢想很大,理念很棒,但現實的部分是,一起創業的5個人其實還在青黃不接的時期,領的薪水甚至只夠吃泡麵,偶爾還要面對身邊人的質疑與挑戰。
團隊裡除了剛念完博士班的陳惠萍外,其他人多曾在國內外大企業工作,有的做過工業用手機、有的在HTC,他們為什麼願意拋棄穩定高薪的生活?
「也許是以前的工作沒辦法激起我的熱情,」負責後台建置的工程師Lex,目前要趕在6月將新平台上線,他坦承壓力很大,「但在新創公司裡,你知道大家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彼此不斷討論、激盪,甚至有衝突,還得時時與時間賽跑,用最少的錢、做到最好的成效,這些都很困難,但也是最好的部分。」
甚至,陳惠萍也不諱言,身為女性,很難在自己的夢想與家務之間取得平衡,但她仍然堅持自己的理念,想要打破過去「能源集權化」的模式,讓大家都能參與再生能源,成為「能源民主」的社會,「我想用『小才是美』的模式對抗規模經濟,我希望大家每天早上看到太陽就覺得心情好,太陽能成為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事,而在往這個目標前進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能在工作中保有自我。」
這是「綠點能創」的創業故事,而你,準備好開啟你的再生能源電廠了嗎?也許綠能對你來說也是門意想不到的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