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陳柏霖:拿回發球權,不當別人的棋子

新生代實力演員

30雜誌
user

30雜誌

2016-05-16

瀏覽數 11,550+

陳柏霖:拿回發球權,不當別人的棋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當你照鏡子時,你希望看見一個別人喜歡的形象,還是一個真實的自己?

陳柏霖照鏡子時,映照出的人既不是《藍色大門》陽光的張士豪,也不是《我可能不會愛你》癡情的李大仁,他很清楚,他,就是陳柏霖。

很多人小時候都夢想長大後要改變世界,但長大了反而被世界改變。陳柏霖不管扮演過多種角色,他每天都提醒鏡中的自己,「我,就是陳柏霖」。

17 歲,因電影《藍色大門》大紅;20 歲選擇到異國香港、日本重新打天下;27 歲和朋友一起做了一個App 程式分享網站,之後又成立「天下無敵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他始終想用自己的方式,而非被劇本設定的生命狀態,在世上留下屬於自己的樣子。

但是在充滿虛幻假象的演藝圈,如何捨得放下獲得無數掌聲與注目,永遠保有真實的自我?

陳柏霖選擇的方式,就是用冒險逼自己成長,「有時對自己殘忍一點,會讓自己成長更快。」他去香港、日本、北京、上海,演戲變成了一種他探索這個世界的方式。

儘管演藝圈五光十色,陳柏霖的自我心理成長時鐘卻超乎想像地穩定。他看得透戲中的角色,「我不等於他,他不之於我,」他要真正演好的角色是真實的陳柏霖。每個關鍵時刻,他永遠回到「陳柏霖」這個角色上思考,本質純粹,關鍵決定就不會走調。

勇敢探索,做最真的自己

很多人走對第一步,就認為成功的路就在前方,但是聰明的人,會在這時更看清楚,自己究竟要什麼?

17 歲拍了《藍色大門》,媒體封他為金城武接班人,他卻選擇放棄名氣與成績,選擇到香港及日本,在陌生的文化中吸取更重要的人生養分,一切從頭開始。

從一開始踏入演藝圈,陳柏霖就和一般藝人很不一樣,他勇於捍衛自己的想法,卻又不是一味追求新鮮感。19 歲時,經紀公司要他去紐西蘭抱著綿羊拍照、出寫真集,但是他卻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將那個熱愛音樂、塗鴉的「舞川拉麵」記錄下來,他要的是真實。

如果當年留在台灣,也許早就是當紅一哥;但他卻這樣想:「我還年輕,我想知道世界是什麼樣子。」他放下社會對自己的解讀及期待,選擇把自己丟到完全陌生的語言及文化中,磨練想要的自己。

現實生活中,崇拜卡繆的他,也是一個辯證型的哲學家,喜歡質疑、實驗、探索人世的本質,「也許一切都只是種偷竊,不斷地一再抄襲與重演,要走到哪裡才能留下自己的痕跡?」這是陳柏霖從未發表過的歌詞,也呼喊出他心中「做自己」的渴望。

20 歲剛到香港時,一句廣東話都不會講,反而迫使他開始建立解決問題的系統。他說,演員天生就應該有「觀察、模仿、分析」的能力,不只是在戲中,也在生活中,為了進入狀況,他開始觀察當地人買東西時,如何詢問、如何殺價,馬上模仿,再從中分析出邏輯,用這種方式,他不但學會了廣東話,還自學了日文。

「在青少年階段,我獲得比名氣、人氣更重要的東西,就是認識新朋友、文化,還學會2 種語言。」陳柏霖沒有任何遺憾,因為在人生關鍵的分歧點上,他選擇對自己殘忍,所以今天,他成為一個更像自己的人。

找回熱情,不做棋子

這麼獨立、充滿想法的陳柏霖,曾經迷失徬徨嗎?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2009 年,已出道10 年的陳柏霖,一度失去熱情,變成棋盤上的一枚棋子。其實演員的本質,就是一枚被動的棋子,永遠被未知的電影或是劇本所支配。

如果你不改變世界,遲早就會被這個世界改變,陳柏霖說。他正逐漸失去自己的堅持與自覺,卻又在安穩忙碌的工作中失去覺察的能力;在這個關鍵時刻,他碰到了一起拍攝電影《觀音山》的製片張勵。

張勵是大陸知名製片人,明明是個億萬富翁,卻老是拍一些挑戰當局敏感神經的電影,很多人視他為對抗體制的孤獨怪人,但是陳柏霖卻在他對生命與電影的理想與熱情中,慚愧地看到一個不勇敢的自己。

「因為他對生命負責任的態度,讓我覺得應該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只當一個被動的棋子,用既定的價值觀去衡量自己。」陳柏霖問自己,自己對什麼有熱情?我想做什麼?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卡繆曾說:「我回到內心的深處,詢問它有什麼東西的時候,發現它愛世界、愛人類,對『真、善、美』有一種追求的熱情。」

在《我可能不會愛你》李大仁暴紅之後,他選擇接下《BBS 鄉民的正義》,講的是網路霸凌和言論自由,雖然片酬不高,但是他認為這是太重要的電影。他說,通常我們量自己的尺,和量別人的尺大不一樣,如果接演的角色能修正社會亂象,比起維持李大仁形象和金馬獎更重要,這就是他內心決定愛世界的一把尺,有了這把尺,很多決定都開始不一樣了。

拿回生命發球權,創造影響世界的方式

「日本導演黑澤明說,爬山時不要看山頂,就看著自己的腳就好,等你到了山頂時,你看的不是山頂,而是你走過的路程,」陳柏霖說。

陳柏霖的生命哲學,就是要看著腳尖一步步走,既然不想當被動的棋子,自己就要變成下棋的人。

27 歲,在陳柏霖心中有一個愈來愈成形的路,他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更愛這個世界,所以除了讓自己活得豐富多采,他更渴望與社會分享自己的想法,讓世界變得更好。

但他很清楚改變世界之前,第一步要先改變自己。他不希望自己熱愛的電影,只是季節限定的消耗品,所以他企圖做出真正值得被留下的經典。就像他崇拜的導演伍迪艾倫一樣,看透人性的表象,直指生命不變的價值。為了實現自己的想法,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沒有勇氣做決定?陳柏霖有感而發地說,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但是你必須先找到屬於自己的體系。就像一顆好的種子,如果沒有一片好的土壤,也無法發芽;而人也必須有適合的環境,才有發揮的舞台。陳柏霖想創造一個體系,讓每個人都能在裡面各自扮演水、土壤、陽光的角色。

他的創業夥伴是一群從高中就認識的好兄弟,有人本來是補習班老師、廣告製片,也有電腦公司管理者,當大家都在不同的領域有所成就時,陳柏霖用他對生命的熱愛與對夢想的堅持,將這群好兄弟凝聚起來,讓大家可以趁著年輕時,一起為夢想奮鬥。

「你有沒有發現,真正愈來愈好的人,他們都累積了很久?」陳柏霖說,當你感到挫敗迷惘時,記得誠實地問問自己:「你對什麼有熱情?」、「你想做什麼?」永遠不要太快妥協和放棄,因為只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你就能看見自己最美最真實的樣子。

*本文原刊登於《30》2012 年3 月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