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比賺錢更好玩的事

紅鼻子馬戲團

陳莞欣
user

陳莞欣

2016-04-29

瀏覽數 12,000+

比賺錢更好玩的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炫技的空中飛人、跳火圈的獅子、引人發噱的小丑,還有色彩繽紛的舞台......。華麗,是馬戲團給人的第一印象。

但第一眼看到紅鼻子馬戲團的成員們,你會以為他們只是普通的素人。就如拍攝這天,他們把道具用的禮帽放在身旁,卻引來路人好奇的詢問:「少年仔,你們是在賣帽子的喔?」然而,當他們做起馬戲動作時,卻像有鎂光燈打在身上一樣。帽子在指尖流暢的旋轉、好幾顆球在空中起落落、人翻身一躍就倒立在空中;矯健的身手,讓路人也改口說,「少年仔,我看你們很不錯喔!」

紅鼻子馬戲團的4名成員,陳信達、王躍愷、周鈞翔和許銘仁,原本是台灣戲曲學院的同學。現年26歲的他們,從大二、大三起就開始以馬戲表演賺取生活費。

各有專長的4人,因為合作起來特別有默契,決定畢業之後也要繼續做馬戲。2013年,他們成立了「紅鼻子馬戲團」。除了接尾牙、春酒、記者會等商業演出案外,週末也在華山、松山文創園區等地表演自己的創作。成團3年以來,已經累積了近千場演出。

做馬戲,只因好玩比賺錢更重要

在台灣,不論是以馬戲或街頭藝人為業,都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4人的大學同學中,只剩3人還在做馬戲,其他人則早已轉行。這群年輕人,為什麼堅持想在台灣做馬戲表演?

不為別的,只因好玩。「好玩的事情,會讓你覺得其他東西都可以拋在一邊。」

反覆嘗試,找出好玩的哏,是紅鼻子最大的樂趣。例如,他們正設計一場以工地為主題的演出,表演道具包括鋁梯和三角錐。一般人拿到鋁梯,可能只會想到上下攀爬。但紅鼻子不滿足於此,他們想試著在三角錐上立起梯子,或者,看看能不能站在梯子上,把拋出去的三角錐給疊在一起?

好玩的不僅創作上的自由,還有和觀眾互動所碰撞產生的火花。紅鼻子的成員們最得意的成就,莫過於一開始板著臉的觀眾,看完表演後面帶笑容的鼓掌。表演時,他們常和觀眾有即興的互動,製造出意想不到的笑點。例如,演出有個橋段是找小朋友上台,親親表演者的臉頰,就能得到一顆汽球。但在實際表演中,躍愷為鈞翔找了個3歲小朋友上台,鈞翔卻為躍愷找了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3歲和70歲的反差,以及躍愷受到驚嚇、一副「被整了」的表情,甚至是在老奶奶親完後擦掉口水的反應,都讓觀眾忍不住哈哈大笑。

團長信達笑說,不按牌理出牌的隨興演出,反而有渾然天成的好玩效果。因為,「表演上你愈想要搞笑,就一定不好笑。可是如果突然有什麼東西,是自然而然的引人發笑,那是大家都會感受到的。」

一步一腳印,學習在街頭生存

表演是好玩的,但背後的練習可一點也不。馬戲表演的每個基本動作,包括倒立、下腰、劈腿、拉筋等,無一不需要長時間的扎實練習。鈞翔回憶,他們剛入學時,第一天老師就要大家做伏地挺身和仰臥起坐各100下,接下來貼在牆上練習倒立。第二天開始,就要學站在別人肩膀上。「第一個禮拜,我差點休學。」他說。

即使是如此辛苦的練習,一般人仍需花上數月才能學會倒立,有些人甚至要1年才能抓到訣竅。要把基本動作組合成一場完整的表演,則需更長的時間發想、排練。舉例來說,目前紅鼻子一場45分鐘的表演,大概花了為期一年的時間準備。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然而,即使在學校習得了一身功夫,也不代表夠資格在街頭生存。不同於在校內,劇場的環境容許表演者慢慢的醞釀氣氛,街頭有更多外在的干擾。只要表演不夠吸睛,觀眾隨時可能毫不留情的走人。紅鼻子第一次上街表演時,就經歷了這種震撼教育。他們站在信義威秀前的街道表演,觀眾來來去去,只有2、3個人坐在旁邊。表演者滿腔熱血,觀眾卻面無表情,甚至把頭轉向另外一邊。「謝幕之後,我的感覺就是,欸,我剛剛在幹嘛?覺得得不到回饋。」

第一次上街頭的失敗經驗,讓他們明白,舞台劇演法在街頭行不通。在街頭表演,你得找到自己特有的表演方式,時時刻刻抓住觀眾的心。例如每10秒就給觀眾一個意外小驚喜。「如果你一不小心鬆掉了,他可能就覺得好像不好看了,想走了。」

在幾次實驗過後,紅鼻子逐漸掌握了街頭觀眾的特性,設計出一套有起承轉合的演出模式。一開始他們會先放些炒熱氣氛的音樂,接下來讓觀眾沉澱,再展開和觀眾之間的趣味互動。最後則以吸睛的特技、雜技表演收尾。

表演,不是只有好玩的事

當然,以馬戲為業,並不總是好玩、隨性,仍時常會碰上現實的粗礪。問起紅鼻子成員們的經濟來源,他們直說每月收入並不穩定。狀況差的時候,4人只能領上班族的最低基本工資;相反的,狀況好時,則可以「沒有上限」。但現實的是,馬戲表演主要的收入來源,仍是商業演出。「商演就是人家要什麼你就得給什麼。你要中規中矩,沒辦法自由發揮,它不是自己的創作。」信達形容,喜歡馬戲,正是因為愛它的自由與不受限。但商業演出卻是純粹的利益交換,「人家給你錢叫你做指定的事,那就不好玩了。」

既然如此,那申請藝文補助呢?4人面露苦笑。信達說,「我們去申請補助,項目沒有馬戲、沒有雜技。......人家會質疑,我給你補助,到底會不會看到成果?」馬戲文化在台灣不只有斷層,甚至不被視為是一種「藝術」看待。剛入行的年輕人,很難找到諮詢的前輩。「我們申請補助也不知道要找誰,才拿得到補助,只能一直去丟。」

國家對馬戲、街頭表演的長期忽視,還有表演空間的匱乏。信達直言,相關局處分派給街頭藝人的表演場地多半「很瞎」,例如空無一人的博物館前、小公園內,一天表演下來可以拿到的打賞甚至連500元都不到。真正有人潮的地方,如淡水、西門町或是101前,則必須容納全台北所有的街頭藝人。僧多粥少,競爭自然激烈。

因此,街頭藝人想爭取表演機會,開發新場地是勢在必行的。不過,想在新場地表演,就必須寫企畫書與空間擁有者洽談合作。對紅鼻子而言,處理這類的行政事宜,反而是最辛苦的事。「厲害的行政1天3份企畫書,我們弄可能3星期一份。」他們坦言,團裡的成員對行政事項並不熟悉,做起事來事倍功半,還占用了原本用來練習的時間。

夢想是一趟成長的旅程

在馬戲這條路上,紅鼻子的4個年輕人,一路摸索著未來的方向。有時可能摔得鼻青臉腫;有時,卻也充滿成長的喜悅。談起幾年來最驕傲的事,躍愷說,是成功經營起華山和松山2個文創園區的表演,「假日大家會想到這兩個地方去找我們、看我們,在路上偶爾會有人認得出來,其實對我來講就已經是一個滿幸福的事情。」

若從學生時代算起,紅鼻子的成員們已經有近5年的街頭表演經驗,也漸漸培養出一些忠實觀眾。有些小孩在紅鼻子剛開始表演時,還是牙牙學語的小嬰兒,如今都已學會走路、說話,甚至上了小學。有些小孩看到紅鼻子的成員,不只會大喊「紅鼻子哥哥」,甚至會主動分享自己的成長。躍愷笑說,「小孩看到我們就會說,我們在家有倒立喔、我現在可以不靠牆囉。」

從無人搭理到被觀眾認同,紅鼻子馬戲團的成員們有了小小的成功。下一步,他們想要參加國外的藝術節,到世界各地分享。相信在台灣小眾的馬戲文化,也能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