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跟大象腳步走就不會錯

壯煉企業負責人吳坤益

徐仁全
user

徐仁全

2016-02-25

瀏覽數 5,500+

跟大象腳步走就不會錯
 

提到印度,你會想起什麼?「印度的空氣常瀰漫著各種異味,令人不舒服。」

「印度大街上會有牛隻橫行霸道,開車要注意人與車,更要留意牛。」還有呢?「印度常停電,一天停個2、3次是很正常,工廠都要自備發電機,才能不斷電。」當然再加上「印度到處都是蒼蠅,用手揮牠們也無動於衷,看了很不衛生」。前往印度班加羅爾設廠接近4年的壯煉企業負責人吳坤益說,「上述都是事實」,但他補充一句最重要的話,「如果你把這些現象當成不去印度的原因,那你可能就錯失了印度未來20、30年成長的商機」。

1/2的時間待在印度,一次至少待上個把月的吳坤益,一月底回台,慣例帶了在藝品店買的大象石雕回來當禮物,他馬上問記者,猜這一只手掌心般大小的石象值多少錢?記者猜500元。吳坤益提醒,這石象可是純手工打造,大象肚子裡還雕了一隻小象,是象中象哦!記者再次猜,提高到1000元。結果他說,一只印度盧比400元,折合新台幣約200元。記者嚇了一跳,這麼便宜!沒錯,吳坤益談到第一個印度觀念,就是在印度花1000元,會有2000元以上的價值回饋。

印度成本優勢超越他國

回溯到20、30年前,台商前進大陸設廠,部分原因也是看上大陸的設廠成本比台灣更便宜,就掀起一波的西進潮。現在來看,前進印度的原因之一也是成本低,這點算是滿吸引人的。一名女工月薪7000盧比,大約是100美元。這樣的費用比起中國大陸的人工月薪,只需要1/3到1/4的水準,人力成本自是省下不少。再加上水電等公共設施等費用,台商進到印度,部分原因真是看上了較低的成本優勢。

但如果只是為了省成本,那就大錯特錯。因為省了成本,卻也發現一堆的費用會冒出來,比如複雜的稅制,讓台商也不知如何是好,常是付出了更多的代價。同樣的,印度保留了邦省制度,如貨物運送跨越了邦省,就會被收取至少2%的稅收,這種成本也是印度特有的,沒來之前,真的不知道。

還有一種稅收,看不到的,但卻是避不開,就是「方便稅」。吳坤益說,之前從外國運了機器設備進印度,貨櫃卡在海關出不來,結果打聽一下,原來是需要「方便」及「疏通」。果然,打點後,貨櫃很快就拿到,機器設備也順利運到工廠。「還好,印度人比較善良,不會獅子大開口,」他說。

為的是印度市場及經營管理

「要不是被逼的,我們也不會到印度來,」吳坤益說。為什麼?被誰逼?他解釋,過去台商去中國大陸發展,搭上了中國的成長快速車,真的是「怎麼做,怎麼賺!」他也遇到過經濟發展大躍進的年代,什麼都可以賣,還沒出廠貨就被訂光。自己也有些糊裡糊塗,公司就賺了一大筆錢。

但很快的,特別是2008年後,中國製造優勢及內需市場的景氣就開始下滑,同時中國企業也壯大起來,技術及殺價能力更不遜於台商,台商日益受威脅。壯煉企業在廣東設的廠就觀察到生意變差,本地企業崛起。加上工資不斷上調,地方政府對製造業也不再給予投資優惠,讓他們開始思索下一個設廠的地點。

吳坤益談到,大家很自然就想到東協,包括越南、泰國、緬甸或柬埔寨等國,都是台商考量的移廠地點。但他說,製造業者的競爭對手是誰?大家都知道,就是中國。那麼中國不會去東協嗎?台灣政府與東協的關係有可能比中國與東協更緊密嗎?答案很明顯,「東協甚至是中國的後花園,就是它的腹地,台商根本占不到便宜,」他分析。

那就去印度。印度距離中國遠一些,中國企業還不想去。加上設廠條件仍不完善,當地市場也還未成熟,因此製造業去的不多。加上印度政府與中國的關係不那麼Match(麻吉),你看印度高鐵最後由日本標得,非中國得標,就知他們關係不好,所以印度會是台商的新天地、新處女地。

印度的好,要細細品味

印度的好處有三方面,吳坤益說:一,印度市場充滿想像,成長可期。二,印度是拓展全球市場的起點。三,印度有人口紅利,且人較為善良。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說起印度市場,以壯煉企業投入的矽鋼片為例,包括世界一級的變壓器大廠都前往印度設廠,就會帶動當地一條龍的廠商聚落,這也是壯煉為客戶要求一起前往印度設廠的原因。雖然後來客戶下的訂單量縮水了,但壯煉很快就在當地找到同等級的客戶,補足了量。這就是為何說印度市場充滿想像的原因,不單是製造業,連服務業,也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其次說印度是拓展全球市場的起點。因為印度人有語言優勢,可以培養印度幹部, 將來成為行銷業務人才,是進軍全球的利器。甚至也可派出工程師,到海外工作,成本也較為便宜。

印度有人口紅利,12億多的人口,25歲以下占一半,可以想像這人口紅利多大。「要一人,來百人」,徵才時往往是如此,吳坤益說,印度人的好處是不難教,教會後就很認命、勤勞的工作,不太抱怨。特別是種姓制度,讓印度社會很安定,工人會認清自己的角色,不會有過分的要求。對台商來說,最好的是印度人沒有自立門戶的想法,他們雖會被挖角,但不太有自己開一家工廠,回來跟你搶單或打倒你的想法,對台商很有安全感。

印度是大象,不是中國龍

不過,印度的好是需要時間與空間去細細品味的,它絕不像中國般的勇猛快速,而是呈現緩步慢行的,就有如大象一樣。吳坤益說:「印度像大象,中國像龍。」

大象是移動速度不快,但腳步穩重,印度目前的情形就是如此,它的經濟政治不可能像中國一樣,花個10、20年就會有完全不同的風貌,它走的是緩慢的改變。

但好處是,一旦成長了,動盪幅度就很小,也不會走回頭路,「所以只要跟著大象的腳步走,就不會錯。」他說。

過去在中國大陸, 台商可能用的策略是游擊戰,逐水草而居。但在印度設廠,必須用正規軍來打,按部就班,急不得。

以壯煉企業為例,到印度評估了一年,選定了位置後開始設廠。設廠後也不急著賺錢,也是要按著印度人做事的方式,慢慢適應,進設備,召工人,教育訓練,一步步來,才開始生產。

前3年沒有賺錢,都在調整與適應,如今進入第4年,才有些把握開始賺錢。這完全與在中國大陸設廠的做法及想法不同,「沒有3-5年的時間,不要想賺錢。」他說。

管理部分,最好的方法是用印度幹部來管理印度工人,也要重用印度幹部,讓他們可以承擔大任,即使人不在印度,工廠仍能順利生產出貨。他相信印度人是可以訓練的,可以交託重任,台商與印度人建立互信後,可以成為生意上的夥伴。

吳坤益最後建議台商,不能用前進中國的方式移去印度,也不能待在台灣想著印度。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印度走一遭,去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大部分的台灣人會覺得印度太遠,那只是心理距離,其實印度只要5-6個小時,但大家都認為美國比印度還近,這應就是台灣人對印度的印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