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國企系教授、創意與創業學程主任李吉仁,與「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劉安婷,常聽見年輕人的徬徨與疑惑:眼前好多條路,到底哪裡是目的地?為什麼世界老和我作對?百技在身卻無容身之地?他們看見,這些大哉問其實都陷入了「單一故事」的危險。聽聽奈及利亞作家阿迪契的故事:
阿迪契原來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個非洲人,直到19歲那年她到美國念大學。她的美籍室友訝異她的英文說得如此標準、會用電磁爐、甚至也聽瑪莉亞凱莉的專輯;有教授看了阿迪契的小說,認為她描寫的並非「真正的非洲」,因為故事主人翁是受教育、中產階級、沒有餓肚子的人物。
阿迪契忽然發現自己跟別人如此不同:她是「非洲人」,而且是需要被憐憫的非洲人。
「單一故事造成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的問題是,它們並非不正確,而是不完整。」多年後,阿迪契站在TED講台上,告訴台下聽眾:單一故事的危險,在於它讓一個故事變成唯一的故事,這唯一的故事剝奪人們的尊嚴,讓我們看不見平等,只強調彼此差異。
討論從這裡開始。
這怎麼會是單一故事的年代?我們的故事簡直多到數不清。相較過去,人類獲得資訊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流傳更廣;更重要的是,我們鼓勵每個人說出自己的故事,追逐夢想、成為生命的主宰。如果遇上挫折,先閉上眼,傾聽內心⋯⋯但,你真的有聽見什麼嗎?
睜開眼睛:你看見什麼?
我們聽的故事的確變多了,但面對自己的人生故事,我們似乎未因此變得更有自信或更加謙卑。學生仍為了明星學校擠破頭、新鮮人搶高薪職缺,我們依舊徬徨、依舊失落。為什麼?
飄著細雨的2016初春,李吉仁與劉安婷討論:什麼是比熱血更重要的事?李吉仁看見創業教育的困境,與其給SOP、背理論模式,不如找到最初的起心動念;劉安婷則發現許多年輕人忙著定義自我,其實往往藏在比個人更大的使命當中,當我們放下對單一故事的成見,勇於踏出舒適圈,就不怕到不了終點。他們針對年輕人最疑惑的3個問題開始聊起:
■ 眼前好多條路,但你看見目的地了嗎?
眼前的路好多,但為什麼你不會選、不敢選?或許正是因為:你過於專注研究路牌標誌,卻沒注意過自己最希望抵達的目的地是哪裡。目的怎麼找?先別急著問自己「想要」什麼,問問自己:最想「解決」什麼?劉安婷說,真正的自我,往往來自一個大於個人的使命或任務,有了無論如何都想解決的問題,無論怎麼走、繞了多少路,最後都將會抵達。
■ 你有想做的事,卻老覺得世界和你作對?
環境不好、體制僵化、世代落差,你整天忙著和世界打仗,覺得好累。
其實要解決問題,你要做的不是當英雄打敗魔王,而是從自身開始動手開始創造改變。一旦放下單一故事的堅持,就能找到同理心,讓全世界都變成你的夥伴。
■ 百技在身,卻無處容身?
你站在什麼角度看待你想造成的改變?李吉仁說,解決問題沒有一招打天下的方法,重要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誰都動搖不了的起心動念。真正走進問題中,你會願意捲起袖子,找自己的方法、找出自己的道路。
要替這些問題解答,不是站在小圈圈就可以,而是一趟向外探索的旅程。多數人不是沒有能力,而是缺少熱血以外的明確初心與堅持到底的勇氣。但如何找?怎麼做?以下是兩人的精彩對談:
真正的「我」,不在個人
真正的挑戰其實不在想做什麼,而在是否真的做了些什麼。別糾結在交叉口,往前方望,你看見的是什麼?
劉安婷(以下簡稱劉): 個人能力是手段,應該幫助我們達到一個大於自己的mission(使命);當手段成為終點,它就會阻擋我們找到最後人生的意義。
找尋自我是人性,不是這個世代才有的問題。在台灣,我們的成長過程不太被鼓勵問為什麼,愈服從、愈壓抑;當反彈發生,就變成「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但重點不是「我」要什麼、也不是爸媽要什麼,重點是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或者在你周遭有什麼需求。
李吉仁(以下簡稱李):在學校教創新創業,我一直認為,與其教太多技能,更重要的是尋找起心動念。我們花很多時間溝通「為什麼一定要做這件事情?」你有那麼多選擇,為什麼一定要創業?
這一代的孩子比較有資本做選擇,但為什麼不敢選?其實大學以前,他根本不需要做選擇。路很清楚而且非常狹窄,因為差一題分數可能就會落後、失去後面的選擇權,所以前面不能有任何閃失。
有心的孩子會追求所謂「真正的自我」,但因為在過往教育制度中沒有經歷過;即使認為該做些什麼,也從未被訓練過如何實踐、不曉得每個選擇會產出什麼結果。
真正的挑戰,其實不在於你想做什麼,而是你是不是真的有去做些什麼。在這個年紀,要熱血太容易了,可是你會不會如此清楚執著於選擇與實踐?什麼事情才有辦法讓你能驅策自己,去做一件真正喜歡的事情?我認為真正重要的關鍵就是初心,也就是關於你「所為何來」這件事情。「所為何來」如何形成?你應該回答的是: 對於自己,你到底有多少認識?對於你所關心的環境又有多少認識?
單一故事的危險性
不是每個問題背後都有壞人,但每個壞人背後一定都有沒被看見的問題。
唯有先放下單一故事的堅持,看見不同故事,才能找到同理心,從自身開始改變。
劉:如果你只知道一種故事,世界只繞著這單一故事旋轉,你會產生刻板印象,也會對與己不同的人產生評價。但如果你是一個對世界有同理心、願意把自我放得愈小的人,你會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種故事,不是只有一種故事才是重要的。
我們常常辯論,真正理想中的烏托邦教育應該是什麼目的?這沒有正確答案,可是有一個很核心的共識: 我們的教育,應該讓孩子能清楚認識自己、認識他的世界,還有他之於這個世界,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這中間隱藏許多我們該培養的思維或能力。跳出舒適圈的重要目的,是在碰撞過程中發現有這麼多不一樣的人: 我們的共同點在哪裡?不同點在哪裡?這個世界真實的面貌長什麼樣子?當你碰撞的人與世界愈多,你就愈清楚知道,在這個世界真實的面貌中,自己可以在什麼樣的地方。
每個世代年輕時都曾憤怒過:為什麼社會有這麼多不公平?我們開始想要拆毀。拆毀是重要的,我們確實也需要拆毀一些過時的東西,可是相對來說,建造是更困難的。不用10年、20年,這個世代就需要真正扛下社會重要的決策、資源分配。
如果想創造更好的環境,我們需要在認識真實世界的過程中建立同理心,接著你會問自己: 我可以做什麼事情?需要什麼能力?還需要什麼樣的視野?
李:有一次我搭飛機,旁邊剛好是美國一位教育學院的老師。我問他:美國的教育有沒有什麼fundamental philosophy(基本理念)?他說,我們的教育有個潛在假設:一個18歲的人,要有辦法能自己獨立生活。所有的教育考量都是從「如果要獨立生活,需要具有什麼能力」開始定義——很簡單的回答,對不對?教育即生活,其實就是這個意思;教育不是為了教育活,教育是為了使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一個能夠獨立的人。
現在資訊發達,理論上孩子們對外界環境的了解,應該比我們要廣太多。可是實際上,現代人的global thinking(國際觀)與思考事情的全面性,並沒有因此增廣。背後原因除了不認識自己,我認為還有一個慣性:不敢跳開現有的舒適圈。即使有很多資訊刺激,可是缺少內在驅策力、不敢跳開,就沒有用。
在學校,我大一就告訴學生:不要問為什麼,每一個寒暑假都到外頭去就對了。有錢就出去壯遊、沒錢就實習,不要做那些對自己現狀沒有太大衝擊的,要做那些能幫助你跳脫舒適圈的。
聰明的孩子接收到比較大的刺激會有所反應,可是我們的教育不太給孩子刺激。這對學生是大麻煩,如果沒有找到初心、不敢離開舒適圈,結果有兩個:第一是在找工作時不知為何而戰,只好去學同輩;第二就是在學校多待一會,繼續念書。
劉:真正的領導不是一個階級,而是不管在任何位置,願意把手弄髒、冒風險,看到問題、解決問題,真的造成改變的人。如果你願意成為這樣的領導者,首先你需要lose youself(失去自我)。但是為什麼這個年代更困難lose youself?因為we have too much to lose,擁有太多。
我們以為優秀的人要愈爬愈高,但這個世界上偉大的領導者,都是願意愈蹲愈低的人。重要的不是個人,而是你能不能夠真的扛下問題與責任——任何領域都需要這樣的人。
我們的老師到偏鄉做教育,如果只限縮在教室、過著老師的生活,薪水並不會少一點。可是為了解決孩子學習上的困難,他們不只花額外時間了解社區、建立關係,更要花時間嘗試錯誤,最後才找到一個真正能發揮成效的方法。這中間的嘗試、付出的心血與資源,到最後堅持把這些東西留給社區,所有過程只有一個核心信念支持他,就是他不為了自己而來,而是為了一個更高於自己的mission,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找到自己的成就感跟意義。
只要出發 就會到達
解決問題只是一套邏輯,沒什麼非學不可的秘笈。但如果不曉得為何而做,你的邏輯就無法應用;只有強烈的解決問題動機,能帶你找到路、啟程。
李:我的小孩在美國念書時,每個學校都會辦說明會,我發現他們都講了兩件事情:第一就是independent thinking(獨立思考)。獨立思考不是憑空跑出來,是要有邏輯、要有觀點;先有了廣面的知識,才有辦法支撐他如何去看待這件事情。
第二個就是communication(溝通)的能力。當你有了想法,如何和別人溝通你想做的事情?領導最重要的就是影響與改變,要影響別人,一定要能溝通,但是人家為什麼要聽你的?就是因為你有view(觀點)。當你有這兩個能力,什麼事情不能做?
劉:我們不該為了創業而創業、為了創新而創新。你要解決的問題或許不是透過創業來解決;但解決問題不該只是厲害的人做的事情,或是一定得等到準備好才做,我認為沒有真正準備好的時候,開始做了,就會學到東西。
李:戈壁挑戰賽有一句名言:「你的能量超過你的想像。」不管創新創業或做改變,每個人都有這個潛能。倒過來講,你的想像要如何才能真的發生?光想是不會發生的。所以我們還有另外一句話:「只要出發,你就會到達。」
很多學生對社會議題的參與非常有熱情。麻煩的是,學生對於議題的ownership(所有權)沒有建立起來,它包括心裡的ownership,還有實質上你對這個問題有多了解。沒有了解,就不可能有新的方法或創意,也會影響到後面你到底會不會陷入許多糾結。
我的建議是,如果真的對某些東西有興趣,就踏出你的第一步。那代表你心理上進入那個領域,也才會真的了解自己是不是有這個能量、是不是真的可以超乎自己的想像。人的能力不是靠教室學來的,是靠解決問題產生的。
劉:Ownership真的很重要。我遇到很多人說想解決教育問題,可是他覺得那是偏鄉小孩的困境;事實上,這些孩子的問題不只是他們家的問題,而是我們台灣人的問題。如果沒有ownership,永遠都站在外面、站在上面解決他人的問題,我們沒辦法走進問題,也沒辦法真正願意為它付出代價,如果要做決策,一定也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先,如果沒有這個意識,怎麼做都會在表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