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急不得,100%才能完美發酵

旅行廚房走天下

吳思旻
user

吳思旻

2015-12-29

瀏覽數 6,800+

急不得,100%才能完美發酵
 

除了景點觀光、放鬆遊玩,你想過旅行也是一趟分享的過程嗎?試想想,如果在旅途中,加上料理,看似天差地遠的兩件事,又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電影《五星主廚快餐車》廚師卡爾,開著快餐車馳騁在美國各大州,開展出一段熱鬧的公路美食之旅,他說:「用料理參與別人生命,我覺得很棒,我希望和你分享。」

獨享,不如與人分享,當都市文明為人們築起高牆,許多人專注於眼前生活,卻忽略了人與人間難能可貴的互動情感。

知名主廚Jamie Oliver曾形容,他對美食的激盪創新,來自每一次深刻的旅行。吃當地人吃的食物,深入他們的生活,法國簡單的鄉村湯品、威尼斯義大利燉飯,最美味的始終是簡單的人情味。

美食是一種心意的交流,旅行則是人生中永不停歇的過程,兩者若能結合,便能充分感受食物與人,人與人之間的故事。

有一種旅行,就是把廚房帶著,走出生活框框,用料理交朋友。

「做菜是把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心意」,對喜歡做菜的蔡淑純Amy來說,料理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之一,旅行則豐富她的視野。

她是廚師,卻更像擁有自由靈魂的游牧女人,小小的廚房無法拘束她對世界的好奇心,於是她帶著台灣味,繞著地球跑。

台灣人對於美食和小吃非常自豪,但世界卻鮮少有認識台灣的機會。Amy總會在每次出國,試著把台灣味介紹給外國人。她在法國阿爾卑斯山友人家煮台式燒酒雞,刺激著法國人品酒味蕾;在挪威的派對上,烹煮了一道挪威人想都沒想過的青蛙腿。

她發現,世界不遠,只要美味料理上桌,便能拉近陌生的距離。

於是Amy成立「旅行廚房」,從共享概念出發,邀請愛做菜的外國朋友,在她的餐廳裡分享交流。2012年開始,有挪威、法國等友人在此一展身手。用餐前,她會先播放自己去該國拍攝的紀錄片,帶領大家一窺當地生活,融化餐桌上的疆界與文化隔閡。

料理和旅行,都和人生一樣沒有標準答案,必須不斷嘗試,反覆探索,Amy的生活中處處都是驚喜,時時是旅行。

旅行不一定要遠行國外,隨處都是樂趣。她在偏遠的屏東旭海,和社區阿嬤一起煮菜。車停在新埤大橋堤防旁煮義大利麵,和養羊的阿姨閒聊。今年她開著用藍色油漆寫著「Travel Kitchen」,車身畫滿各式食材、人物的行動餐車,環台做菜。為什麼這麼做?

多數人面對事情是「思考了才做」,Amy卻總是「做了才想」。她在環島的路上找到答案:「完成料理後與大家互動,覺得很開心,」她說。

分享自己再感受他人,經歷過的人事物,成為Amy人生中最好的佐料,也逐漸烹調出屬於自己的滋味。

跟著Amy的廚房去旅行,若干年後的某一天,當我們正熱著爐上的那鍋南瓜湯時,也許會想起曾在世界的某個地方,有位熱情接待我們的朋友。她還有哪些精彩的體悟呢?以下是她的分享:

急不來,生活要100%完美發酵

什麼是旅行?我覺得人生時時刻刻在旅行,每次出發都是旅行,去台南、高雄、美國,又或是決定要去做一件事情,都是一趟旅程。

很多人說旅行會帶來改變,我覺得不會,旅行最重要的是「體驗」,旅程中的每個當下,會在心裡埋下一些火花,某一天才會突然明白有些事情在你心裡慢慢累積的重量,那是體悟,不是改變。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幾年前,我到法國普羅旺斯山上有機麵包店學習,從磨麥開始自行培養酵母,以天然酵母和現磨穀物做傳統法國麵包。步驟費時費工,卻感受到師傅對食物的熱情。

在這個講求速食,什麼都要快的年代,麵包的製作過程,為了讓麵包更鬆軟、便於保存,通常會加入麵包改良劑、添加劑等,這些東西真的需要放入麵包中嗎?

沒有任何料理是一次到位,需要不斷品嘗、調味,反覆修正,不停感受,才能品嘗到食物最自然的滋味。生活急不來,每次的累積都是一顆種子,努力付出就會有代價。

回來後,我花超過半年時間與酵母搏鬥,每天吞下硬得跟石頭一樣的麵包。我那時一直在想,法國師傅可以,沒道理我做不到。後來我終於以小麥粉培養成功,完全不使用工業酵母,就能讓麵包吃起來有自然水果酸味。

急不得,100%才能完美發酵_img_1

味噌鮭魚海帶芽湯,打破成見

在一場挪威維京人的派對上,我用鮭魚頭煮了一鍋「味噌鮭魚海帶芽湯」。一旁的維京女士問我:「湯怎麼那麼好喝」?我告訴她,裡頭有鮭魚頭,還加了海帶芽,她一聽到海帶芽,馬上變臉。一旁的小女孩,聽到湯的主要食材是鮭魚頭時,瞪大了雙眼問:「你不覺得鮭魚正在看著你嗎」?

原來在挪威,海帶是給魚或羊吃的食物;更不用說魚頭了,挪威人不吃魚頭,許多人釣到魚後,會直接把魚頭切下來丟到海裡。但在那一夜,這鍋「台灣味」,卻暖了挪威人的心和胃。他們還會和朋友炫耀:「我吃了海帶」、「我吃了鮭魚頭」!

先別判斷,先嘗試,不同的烹調方式,常常能打破我們對某些食物既定的偏見與包袱,這是料理的魔力。

去法國前,我不敢吃起士,一放入嘴裡就覺得好想吐,血腸也是,想到是動物的血做成的,就覺得可怕。但現在我幾乎什麼都敢吃。很多事情,試就對了!生活需要跨出去,要有不斷嘗試的勇氣,才能發現很多事情真的不可怕,通常都是自己嚇自己。

我最近用野菇作畫,很有趣,很多人怕野菇,擔心誤食可能會造成腎臟敗壞,避之唯恐不及。但是我前一陣子在西雅圖採集野菇時發現,野菇放隔夜之後,會產生一種印子,可以用那個來拓印作畫。你很難想像,看起來可愛的作品,是用野菇印出來的。

巴基斯坦的魚,戰火中的人情味

料理和旅行都是媒介,旅行中最珍貴的還是和「人」的互動,「生活」才是重點。料理也許可以複製,卻很難做出一樣的滋味,因為伴隨著的當下,是無法複製的。

巴基斯坦的海邊,魚釣上來不打冰,味道很腥,每條魚身都是泥巴,推魚的車子又破;但一旁的孩子蹲在泥土堆裡,小手正挖魚的鱗片,因為鱗片上有膠質,可以炸成一道料理。我被嚇到,更覺得心疼。

那裡戰亂非常嚴重,只要外出,當地的朋友都堅持找保鏢陪我,他們資源不足卻死命保護我,讓我去了解他們的文化,看他們如何生活,為的是要證明穆斯林的友善。

以美國為首的主流媒體裡,我們常常無法很客觀的看世界,很多事情,必須走進生活中,真實的接觸才會明白。

我做「旅行廚房」,就是鼓勵交流,讓不同文化學習與觀察,希望透過料理,讓台灣人能了解世界,也讓老外有機會愛上台灣。

我帶他們享受台灣野溪的溫泉,到海邊游泳,與大自然接觸,帶他們吃薑母鴨、米血糕。這些細微的日常生活,就是旅行,也是我在料理時的靈感來源,而很重要的,我們又多了一次認識彼此的機會。

急不得,100%才能完美發酵_img_2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