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的解答:思考力
《是思考,還是想太多?》冀劍制 著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常常覺得自己或是別人『想太多』,那是因為想要思考的問題,並沒有正確的答案,既然沒有正確答案,無論怎麼想,都不會有結果,為何要浪費力氣思考呢?事實上,針對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不同的思路之間還是可以比較的,它們有著不同的合理性,當我們學會如何評估這些思考的合理程度,就能找到一個最合理的解答,選擇它,會有最高的獲勝機會。這樣的思考,當然是有價值的。而學習思考,就是要把這樣的價值找出來,成為一種能力,用它來引領我們的人生。」(商周出版)
2.直線成長可能嗎?
《對人類的未來下注》保羅.沙賓 著
「環境科學家證明了自然界的生態體系之於人類幸福,有多麼不可或缺。他們質疑消費的意義,還有『多』是否真的就代表更好?經濟學家對『人類有能力適應正在變遷的地球並且繁榮』的觀點在未來被證實是正確的,倖存下來的世界就會是人類想要生活的世界嗎?究竟我們想要的是怎樣的世界?」(臉譜出版)
3.恨不能解決問題
《車諾比的悲鳴》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著
「我不知道我應該說什麼故事──關於死亡還是愛情?也許兩者是一樣的?我該講哪一種?我們才剛結婚,連到商店買東西都還會牽手。我告訴他:『我愛你。』但當時我不知道自己有多愛他,我不知道??我們住在消防局的二樓宿舍,那天晚上我聽到聲響,他看到我就說:『把窗戶關上,回去睡覺。反應爐失火了,我馬上回來。』我沒有親眼看到爆炸,只看到火焰。所有東西都在發亮。火光沖天,煙霧瀰漫,熱氣逼人。他一直沒回來。」(馥林文化)
4.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
《錢買不到的東西》邁可.桑德爾 著
「把生命中各種美好的事物標上價格,有可能導致其腐化。因為市場不只是在分配財貨,它也在宣揚並促成對該項被交易財貨的特定態度。當小朋友閱讀就付錢給他們,這或許會促使他們閱讀更多的書,但也會因此教他們把閱讀視為一樁差事,而不是內在滿足的來源。雇用外國傭兵去作戰,固然可以保全我國國民的生命,卻也會造成公民內涵的腐化。」(先覺出版)
5.重新看待生命
《一切都是剛剛好》楊重源 著
「我回塔須,救的不是病,而是命,我給藏民的也不是藥,而是活下去的希望!但這真的沒有什麼,一切都只是『剛剛好』而已。剛剛好有個塔須,剛剛好我有這樣的能力,剛剛好這八年我有時間,剛剛好塔須需要的是我這份服務,剛剛好堅持下來,剛剛好有大家成就我滿滿的鼓勵、協助與支持,就促成了這『剛剛好一百分的幸福』!」(本事文化)
6.新世代好人好事
《如何打造社會企業》卡爾.弗蘭克爾等 著「如果你向典型的社會型創業家請益,他們絕對不會說:『我創業是因為我想要終結痛苦。』他們比較可能聚焦在自己特定的志業上,比方說:『我希望為城市農業的興起付出一點心力。』『我希望讓買不起眼鏡的人都能擁有眼鏡。』。社會企業要求我們揚棄區分成營利、非營利架構的舊心理模式,改用新的、整合度更高的概念,好好思考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做好事。」(時報出版)
7.擁有真正的「100 萬」
《社區設計》山崎亮Yamazaki Ryo 著
「當時代逐步邁向『無緣社會」(意思為:『在高度成長過程中,維繫人際關係的諸項傳統逐漸被打破,個人與個人之間不再有任何關係及血緣。』無血緣、無地緣、無社緣、人情淡薄、不再有交集的社會,即稱為『無緣社會』),單憑住宅的格局規畫已無法處理這道課題。它也不再是依靠更新住宅或公園等物理上的設計就能解決的問題。」(臉譜出版)
8.認識宇宙、認識自己
《時空旅行的夢想家:史蒂芬.霍金》吉蒂.弗格森 著
「對人類整體而言,這不過是個起點,因為儘管萬有理論能告訴我們宇宙是如何運轉、為什麼採這種方式運轉,卻不會告訴我們,宇宙究竟為什麼存在。那只會是一套規則和一組方程式。他曾尋思揣摩:『是什麼事物為方程組吹燃火苗,生成一個可供方程組描述的宇宙?』『宇宙為什麼要這樣煞費苦心生成存在?』他說這些問題都不是以一般科學方法所擬出的數學模型所能解答的。」(時報出版)
9.讓情感活過來
《情感的48種面貌》姜信珠 著
「人類在本質上,是理性的存在嗎?這只不過是人類面對激情時,所表現出來的絕望情緒罷了。我們需要另外一種不同於康德無條件敵視情感的理性。莽撞地阻擋情感的海嘯,那不是理性。我們要發揮的,是斯賓諾莎那種肯定情感存在,有智慧的理性,就是以當我們遇見他人時,會被快樂或痛苦中的某一種情感所擄獲的這個事實,作為開始。」(究竟出版)
10.選擇、辨別、取捨
《少,但是更好》葛瑞格‧麥基昂 著
「研究發現,我們在替已經擁有的物品估價時,往往會高估它們的價值,也因此,我們會發現自己更難擺脫它們。如果你還沒走到這一步,不妨問問這個殺手級的問題:『如果我不是已經有了這件衣服,我會花多少錢去買它?』這招通常管用。」(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