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此刻的問題,正面臨全面斷軌的攤牌時刻。
「代工生產」經濟模式愈來愈挑戰;政治充斥著權威和密室協商;環保汙染和核廢料爭議不斷;填鴨式死背教育,把人變成「標準規格螺絲釘」。
全球化及網路普及,顛覆了以往所有產業的遊戲規則,上一代走了幾10年的成功之路,年輕一代突然發現,路,就這樣斷了;天花板,陡然出現在眼前。
憤怒與不滿,這是個攤牌的時刻。工作者導師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與自由工作者劉軒,分別從「體制內」與「體制外」兩種不同角度觀察,年輕人,該怎麼面對眼前這場難打的職場新局?
找回選擇的自由
郝明義(以下簡稱郝):台灣的政治、經濟、環保、教育之所以走到瓶頸,是因為上一輩的人,都不希望年輕人有選擇的自由。
他們走過標準化生產的時代,從教育、考試、工作,社會整個體制都是在「去不良率」,他們只想把良率維持到最高,盡可能讓每個人每件事都符合標準,做出一致的表現。所以考試,連標點符號都要吞下去。
偏偏今天的新世代,已經不可能再走過往那種標準化大量生產的模式,不論是政治、經濟、環保、教育,都出現「斷軌」現象,困局已讓我們不得不選擇攤牌。
劉軒(以下簡稱劉):如果今天年輕人說「我和你攤牌!」但問題是,你和誰在攤牌?那些掌權的上一代可能會說,「我沒和你在打牌啊?我只是在發牌而已,這個牌局是屬於你們這一代的,對手是你們彼此啊!」
年輕人的心態是:上一代把我們放到這個系統中,壓抑我們的創意、限制我們的自由,要我們按部就班地走;然後當我們走到這裡時,才發現軌道沒了!
郝: 很多台灣年輕人覺得,自己面對了太多不利的事物,但在這不明的前景中,也有一個非常有利並且極為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選擇的自由」。
新世代要和過去世代告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得相信自己有選擇的自由。
不管在受教育的方式、或工作上的選擇,只要是你認同的某種價值觀,就可以勇敢去擁抱與追求,不必非得聽上一代的話,走他們所走過的「成功之道」。
然而在掌握選擇的自由之前,你必須先意識到「選擇對你是重要的」,沒有這個自覺,你每天只是被動接受別人給你的東西,把所有選擇的自由都浪費掉,然後再來埋怨沒有機會。
思考自己有哪些機會、又有多少時間和資源,可以去實現其中哪些,這件事,每個人都一定要花時間去仔細想過,然後時常提醒、放在心上,永遠把它當成最重要的大事。
劉:這是一個機會,讓所有人重新去思考工作的價值觀。
現在年輕人的徬徨,來自於迷惘:「我念這個書有什麼用?」「我做這個事有什麼用?」「我現在去爭這些有什麼用?」當發現一切都沒用時,就等於一個人發現自己的人生沒有目標,也就會開始失去存在的意義。
所以要怎麼把意義找回來?你要先明白,你不是去跟別人打牌,而是在和自己打牌;就算你今天被發了一手爛牌,你還是有機會打出漂亮的一局,創造出價值。
相信自己能創造價值
劉:工作價值,其實是可以從無到有自己創造的。例如以前父母覺得小孩打電動就是浪費時間,但今天你電動打得好,是有機會可以成為年薪百萬、被簽約的電競選手。
所以面對任何一樣你所喜愛的東西,你都必須思索怎麼從「消費者的角度」,慢慢轉為「貢獻者的角度」。持續對一件事情精益求精,它的價值就會逐漸被市場所肯定,然後機會就會被發掘出來。
例如你愛喝咖啡,特別去研究咖啡豆,比賽得了獎,開了間很棒的咖啡館,那這個市場就變成你的;愛聽音樂,最後成一位DJ;愛看短片,於是自己出來拍片。網路發達,所有的工具和技術都現成在上面,就看你願不願意投入而已。
郝:台灣人才未來不外乎3條路:1是西進大陸,2是放眼全球,3是回頭來耕耘本土。但不管選擇哪一條路,到底能做哪些事,都還是必須由自己去探索,不要再接受上個世代所幫你下的各種定義。
譬如很多主張西進的老一派喜歡說:「如果你無法跟大陸競爭,你怎麼跟世界競爭?」但為什麼一定要贏過中國大陸的年輕人,才能跟世界競爭?更何況,贏過中國大陸,真的就能競爭全世界嗎?
所以不管是西進大陸、放眼全球還是根留台灣,都只是一種選擇而已,沒有對錯。就算你決定在台灣開個小咖啡館,你依然可以參考國外是怎麼做的,生意模式是什麼、如何改善產品、服務的訣竅又是什麼。
劉: 就算有了選擇的自由,很多年輕人還是會遲疑「可是我不知道可以做什麼啊?」未來的工作機會在哪裡,看不看得到,有時候取決於你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覺得每天生活苦悶、工時又長,離開工作崗位後,唯一想要做的就是「放空」,「我上班已經夠累了,回家後想腦殘一下,不行嗎?」
行,絕對行!但問題是,要是你每天回家後就是上網爬文、或癱著看電視,完全不動腦地接收資訊,然後弄到熬夜、睡眠不足,第二天到公司覺得精神很糟,硬撐過這一天之後,回家又是「我不能夠腦殘一下嗎?」這就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郝:所以知道有選擇自由,更必須要有意識地去做。眼前工作苦悶,與其一直抱怨,不如在現實上先接受它,但之後,最重要的是去把握僅有的可用時間跟資源,找機會來實踐這個選擇的自由,創造出屬於你的改變。
劉:同樣是上網或看電視,你可以主動去吸收、消化與分析新知,甚至把自己當作一位策展人。想像自己可以從中做出哪些跨界連結或創新,才能從裡面察覺到某些值得發展的線索,進而在某個領域裡做出貢獻,成為可以創造價值的角色,占有你的一席之地。
怕失敗而不選,只會走到死路
劉: 有句話說,「如果你不去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那麼就會有其他人來替你做選擇」。以前很多人認為只要守在同一個崗位上,按部就班做,就能一路做到退休;可是現在變化快速,有一天你可能會發現,產業整個變了、公司必須轉型、部門被砍了,這時你要怎麼辦?
所以與其等到眼前的路變成死路、自己不得不變的那天,每一天你其實都可以做出新改變。有句俗諺是「以不變應萬變」,但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更需要「以隨時應變的心態,面對所有的萬變」。
郝: 在選擇時,很多人都以為有多一些選項才比較安全,但事實上可能正好相反。選擇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你只能選一個,所以必須仔細思考「你要放棄哪些」。
想要往前,方向就只能有一個,太多方向,只會落得沒有方向。台灣這幾年走到瓶頸,一大原因是許多政治人物只想打安全牌,什麼都想去做,今天往東、明天往西、後天往北又往南,那到底是要往哪走?
如果你早知道走哪條路比較好,那根本不叫選擇。選擇就代表你不確定未來會怎樣,不是因為你工作久了、資源較多、條件很好,比較禁得起選擇錯誤的結果,你的選擇自由就比較大。
在不管走哪條路,失敗之後的風險都很巨大的時候,仍然要求自己得決定做出選擇,這才會彰顯選擇的價值。
劉:與其擔心前景不明,自己的路會不會愈走愈窄,甚至走到死路,你反而更要相信,隨著你不斷嘗試與累積經驗,路反而會愈來愈寬。
郝:有些人覺得自己有了家庭、買了房子,萬一選錯了會承擔不起,種種外在壓力,束縛得自己無法做出改變。
選擇後有沒有可能不如預期?一定會,但我覺得這沒什麼,就是嘗試錯誤嘛!失敗是生活裡的一個部分,就像吃飯找餐廳,都可能看走眼,難道你就永遠只守著同一家餐廳嗎?
而且當你有了經歷,你的歷練、人脈、知識,不只給你方向,更可以帶你思考怎麼把現有資源和這個方向結合,才能讓風險降到最低。所以,你應該比那些資歷較淺的人,有更大的判斷力才對。
擔心、害怕、覺得沒有選擇,其實都只是你「跨出第一步」前的恐懼。第一步永遠最難,但你不跨出去,你只會覺得眼前看不見的黑暗,是要吞噬你;但如果你知道自己的方向,黑暗,不過就是溫柔擁抱著你去迎向更前面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