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聰明捷徑,天才都在想什麼?

腦筋急轉彎

申恩.史諾(Shane Snow)
user

申恩.史諾(Shane Snow)

2015-10-02

瀏覽數 7,750+

聰明捷徑,天才都在想什麼?
 

假設此刻正是雷雨交加,你開車行駛在路上,看到路邊有3個人:彷彿隨時就要昏倒的龍鍾老婦;曾救你命的朋友;還有你的夢中情人,眼前正是認識她或他的千載難逢好機會。而你的車只能再多載一個人。你會載誰?

上述困局是「水平思考」的習題。解答的祕訣,在於當你對某個問題的基本,以上例而言即為:你只能幫助一個人,提出質疑時,就會冒出新的想法。問題妙答是:把你的key給救你一命的朋友,讓他載老太太去醫院,然後你留下來陪你的夢中情人等公車,一箭三鵰。

為什麼有人短短幾個月就能吸引幾百萬名顧客上門,有的卻一敗塗地?高成長企業、世界級心臟外科權威、小咖行銷,為何能脫穎而出?

他們可能都攀上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快速梯子,叫做「聰明捷徑(smartcuts)」。如水平思考,拐彎出妙招,常是成就超凡人物致勝的方法。

人類文明不斷進步,但多數人照樣走上安逸、既定的路徑,不質疑這樣工作是否聰明。

最快的成功路徑絕不是「愛拼就會贏」、「吃得苦中苦」,而用聰明捷徑想盡辦法縮短路徑、借力使力、一飛沖天,還不必冒風險違反法律。

一開始的謎題,如果你提出比原書解答更妙的答案,相信有機會找到「聰明捷徑」出奇制勝!

聰明捷徑1: 縮短路徑,擁抱小失敗,便無真正失敗

許多知名喜劇明星都是畢業於喜劇學校「第二城」(The Second City),這間學校被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譽為「喜劇界的哈佛」,不過到校內的小型喜劇廳看表演,小心別看到吐血,他們在受訓期間的演出可說是爛到極點。

為什麼資質不算頂尖的學生,卻能在「第二城」訓練後成為喜劇明星?

答案在於,「第二城」教導學生對負面回饋應付自如,視觀眾反應為對笑話本身的評語,而非針對諧星自己。執行總監雷納解釋,學生進來第一年,校方目標是讓他們習慣可能會聽到負面回饋,讓他們把負評趕出腦海。這需要的是培養信心,創造即使搞砸也無妨的「安全」環境。

然後到第二年,逐漸增加對他們的回饋,讓演員經歷一連串在現場觀眾面前小失敗的局面。觀眾笑或不笑,都成為演員用來自我改進的參考。

透過此一過程,「第二城」將(帶有終結含意的)失敗,轉化為(可資改進的)單純回饋。每個星期要進行不下數百次。

矽谷新創公司會說:「快快犯錯、常常失敗」(fail fast amd fail oen)。但失敗意味著結束,從「第二城」例子看來,上述情況卻非必然。

「第二城」做到3件事,使表演者加速成長:一是提供快速回饋;二是將回饋抽離個人;三是降低風險與壓力,得以冒險嘗試逼自己成長進步。

擁抱這一個個小小失敗,便沒有真正的失敗。對比之下,一般表演課可能會以整個學期的時間醞釀一齣表演,但觀眾究竟會不會喜歡他們的演出,則要到最後一天才能見分曉。

想想看,大部分公司正是以此方式營運。推出新產品時,一家公司會花很久時間迎接新品上市。到上市當日,是成是敗,一翻兩瞪眼。

快速回饋逼學生不斷寫新題材,持續挑戰界限。他們都在安全的環境裡,嘗試找到那關鍵的笑點。就算老師知道某些段子不會逗觀眾發笑,仍然放行,因為如果不讓學生承擔風險,他們就沒機會變得更好笑。

這種負面回饋的力量,是我們得把自己從失敗認知抽離,把經驗化為客觀實驗。只要我們這麼做,回饋力量就會更強大。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聰明捷徑2: 借力使力,練1萬小時?祕訣在嘗試

研究組織行為與人類決策的艾瑞克‧丹恩博士等,曾募集約200名大學生參加研究,請他們觀看幾場籃球賽。學生中有的已有多年打籃球經驗,其他人則對籃球相對生疏。

研究人員要他們觀看兩場大學籃球比賽的影片,並對球員每次射籃的難度加以評分。一半學生要憑直覺判斷,亦即以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念頭;另一半學生是謹慎運用分析推論加以判斷,忽略本能直覺。第二組在測試開始前,先列出評估射籃難度包含的因素。

令人意外的是,分析評估射籃的那一組。其測試結果,無論是否擅長籃球,分析組的學生表現相差無幾,而且均優於直覺組的擅長者。

在已知領域中,有助於模式辨識的專精熟練,似乎來自經驗與練習。西洋劍高手能從敵人動作看出進攻機會,是因為其頭腦伴隨大量練習的累積實力。領袖與主管大膽做出決策,常常是根據大腦皺摺裡收藏的數10年經驗。

「直覺,就是在潛意識之中去辨識模式所產生的結果。」丹恩告訴我。然而研究顯示,累積長時間練習雖能幫助我們下意識辨認出模式,但若仔細尋找,通常也能找得出來。許多領域都能利用這類找尋模式及審慎分析,得到與上述實驗相同的結果:第一次嘗試就獲得高準確率。

這正說明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往往阻礙自己邁向成功。對模式審慎辨認能彌補經驗不足。但我們卻常試都不試。

這也解釋為何缺乏經驗的公司與創業者能打破傳統,讓企業大亂陣腳。透過審慎分析,小人物可比攀頂後仰賴經驗與直覺的大企業,更正確判斷潮流。當外行人乘浪而行,距離、速度都比專家游泳更遠、更快。

這也說明,為何世界一流的衝浪好手,會在賽前幾小時先來到海邊,盯著大海看。

經過多年練習,衝浪手可以「感覺」到大海,找浪成為一種本能。但最好的衝浪手、冠軍級的那幾位,對海洋則是學而不倦。

傳統思維有才華且積極的人相信,吃得苦中苦總有出頭的一天,但這並非最有效的成功策略,那反而是比較偷懶做法。如果一開始姿勢就錯誤,練上3萬小時也一樣不會進步。成功祕訣不在練習,而在於到海邊觀察浪勢,並下水嘗試。

聰明捷徑3: 一飛沖天,天才都在想什麼?少即是美

通常擋住我們邁向成功的障礙,是無法說不。像在公園攀爬吊環,擺盪前進時,如果不把前一個吊環拋在後頭,就無法延續前進的動能。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的衣櫃裡,擺滿相同的黑色高領衫與牛仔褲簡化選擇。美國總統也一樣。「我只穿灰色或藍色的西裝,」現任總統歐巴馬曾在雜誌專訪對記者說:「我不想決定要吃什麼穿什麼。因為我有太多其他決策要做。」

我不想決定要吃什麼穿什麼?那不是常說就是要多點變化生活才有趣?那創造力或理智呢?

歐巴馬的話已獲實驗證明,由明尼蘇達大學的凱薩琳‧沃斯博士領軍所做的實驗,顯示在小處做出眾多選擇,將耗損後續自我控制的能力。被迫必須長時間在不同產品間做決定的學生,後來表現出的自制力將明顯低於只要隨意回答問題的同學。正因如此,才有這麼多忙碌的大人物藉由冥想清心、嚴守固定日程,好能將分心的事減到最少,將優質決策做到最好。事實是:有限制比較容易有創意。

假如要各位做以下這件事:說點什麼好笑的來聽聽。大多數人聽到這種空泛的挑戰都會愣住。隨你想說什麼笑話是很「自由」,但當場要想出來可不容易。現在假設我加上限制:說個「敲敲門」的笑話來聽聽。對大部分人而言,這個就簡單多了,而且有公式可循。限制條件畫出界線,引導我們專注,讓我們更有創意。巧的是,這也是小小新創公司常能推出突破性構想的原因。這類公司一開始資源極少,少到不得不簡化方法。

研究顯示,專注力強的孩子,亦即「意志堅定」gritty),在拼字比賽會擊敗聰明才智的孩子。前者的辛勤練習不但目標明確,而且簡單不複雜。這就是身為「一流警覺者」的藝術。

天才與總統都把雞毛蒜皮小事從日常剔除,藉以簡化生活並進行思考。發明家與創業家都在問:如何把產品變得更簡單?他們找到的答案,讓好還要更好。

也許正因如此,賈伯斯才說簡約是「極致的繁複」。而福爾摩斯則只是說,那叫做「基本」(elementary)。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