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嗎?有這樣一個超市,1500 種食物,蔬菜、水果、麵食一應俱全,市場中央有雙臂機器人坐鎮,和消費者互動。輕輕用手在食物上方感應,前方的電子看板上,食物的資訊,價格、卡路里、營養資訊、食物里程、碳足跡一目了然。
別發呆! 這就是未來超市的樣貌,食物在下肚前,你就可以算出消耗的能源和你吃下去的卡路里,這個科技感十足的的超市,就是今年米蘭世界博覽會最吸睛的焦點之一。
5年一次的世界博覽會,今年在義大利知名聲樂家波伽利(Andrea Bocelli)以〈微笑的力量〉(la forza del sorriso) 一曲揭開序幕。這場聚焦國際目光的世界饗宴,在義大利米蘭舉行,以「潤養大地,澤給蒼生」(Feeding the Planet,Energy for Life)為題,「食物」是今年最重要的主角。
據統計,全球有超過 8億人口長期處於營養不良,同時間居然有13 億噸的食物遭浪費丟棄,義大利以「慢食」運動聞名,多年來強調維護生態多樣性及飲食文化保存,這一次義大利希望喚起國際對於飲食的重視及珍惜。
從全球饑荒,到快速消費下的食品安全與多樣性維護,以及如何達到環境永續,都是今年長達半年的米蘭世博展期,你不能不關注的事。
號稱史上最綠的世博
2年前,兩輛電動摩托車從上海出發,經過10 多個國家,跨越1萬3000公里,歷時40天後抵達米蘭,宣示米蘭世博綠色環保的企圖心。
被譽為「史上最綠」的米蘭世博,以食物出發,帶出自然、環保、節能等議題,義大利主辦方要求各國展館遵守綠色採購的原則,且必須有至少3 成的面積,種植樹木及植物綠化環境,以環保永續作為場館興建的理念基礎。以奧地利館為例,館內種植許多奧地利的植物,目的是每小時能生產出讓1 萬8000 人呼吸的氧氣。
5個國家場館的吸睛介紹
世博是各國展現國際影響力的機會,今年共有148個參展單位,各場館皆透過創意、高科技傳達飲食理念,凸顯自己的食物文化,以下分享5 個吸睛場館,你不能不看。
1 會吃煙的義大利館
義大利身為主辦國,徹底執行環保永續的概念,設計高6 層樓的建築造價4000 萬歐元。建築表面使用太陽能光伏玻璃,可協助提供展館發電;外觀以樹枝狀的結構包覆,並且使用二氧化鈦水泥板,在陽光的照射下,可以使髒空氣轉化成惰性鹽,淨化場館空氣,被形容為「會吃煙的城市森林」。而這座建築將會成為義大利永久的建築地標。
2 高科技的德國館
德國館是今年最大的場館,全館以新設計的太陽能板供應電源,透過高科技的設計,引導遊客關注人類獲取食物及營養的方法。進場前每個遊客都會拿到一張紙卡「Seed Boards」,用於館內不同的展示區,走到特定位置,紙卡上面會投影出展示區的相關資訊,介紹養蜂人工作、蔬果的種植等等,像是一個紙做的iPad,提供互動的有趣體驗。
3 順應天時的中國館
中國館以麥浪作為造型,館內融合胡同、園林等中國元素,是今年第2大展館。展區分為「序、天、地、人、和」5大主題,以多媒體設計,展出中國各省分的飲食特色與文化內涵,以及四季獨有的聲音收集。進入中國館,會經過由超過2萬根LED 發光體模擬的麥穗,透過光影和高低落差的組合,形成視覺感強烈的稻田。
4 強調食物共享的瑞士館
瑞士館排名第3大,填滿食物的4座巨塔,在展期間將免費提供參觀者品嘗,塔內的食物不會再做補充,愈靠近閉幕時間,食物也會隨之減少,展館的設計和結構也將會呈現不同的樣貌。
當你取得愈多,其他遊客取得的食物便會減少,你的每一個飲食選擇,都將影響著其他人,充分展現食物的共享,以及全球所面臨的飲食供需失衡。
5 頗具爭議的美國館
美國館以「未來農業」為主題,外牆上有號稱全球最大的「垂直農場」,栽種42種蔬果作物,將以雨水系統進行澆水。場館內還有一個巨型農場,在世博期間每日採收。
美國展現了他們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高農業技術,然而美式速食文化卻是入侵各國飲食的始作俑者,工業化的農業模式也讓食品價格被迫壓低,國內人均消耗能源高。因此美國館圍繞著與飲食、農業相關的爭議話題。
「台灣食寓」自己募資
看了5個國家場館,你是否想問台灣館呢?
台灣館因為主權爭議,今年無法以國家名義參與這場國際盛會,但是有一群年輕人發起「OPTOGO計畫」,決定「自己的台灣自己管」。
以NGO身分向世博申請場地,並且在募資網站上發起全民集資,今年7月,他們將帶著民間的支持,把台灣美食帶向國際。
滷肉飯、臭豆腐、珍珠奶茶,深厚的飲食文化及飲食創意,一直是台灣人引以為傲的特色之一,而今年世博的主題與台灣多元的飲食文化息息相關,「所以我們一定要參加,」OPTOGO夥伴蘇民說。以打造小型攤車作為創意發想,OPTOGO要用游擊的方式滲入米蘭世博的每一個角落,就像台灣最溫暖的路邊攤小吃,讓人與人能近距離接觸、互動。政府不參加,民間自己來,OPTOGO透過在各地舉辦講座,與民眾產生互動,並且號召百名志工以設計思考的邏輯,企圖以跨世代、跨領域的觀點,共同分享不同的飲食經驗,反映出台灣多元的飲食文化,也更貼近台灣的在地生活。
讓世界看見台灣,除了移動餐車外,OPTOGO會在米蘭市政廳設置台灣展館,並且已經租下公寓,計畫打造「台灣食寓」,邀請台灣主廚現場烹調,讓更多人品嘗到台灣獨特的美味料理。
蘇民認為,外帶台灣美食前進米蘭,最終是為了把世界帶回台灣,OPTOGO意味著全體公民,都有責任與義務將台灣特有的品味與文化分享給更多人。
根本應不應該辦?
佩羅帝(Roberto Perotti)是義大利政府的經濟顧問,日前批評米蘭世博主辦單位高估世博所能帶來的經濟效應,在預算的使用上風險太高,直言:「米蘭世博根本不應該辦。」
米蘭世博場內各展館爭奇鬥豔,場外各種抗議活動也讓米蘭世博爭議不斷。到底怎麼回事?
當義大利總理倫齊(Matteo Renzi)在開幕式上,宣示舉辦世博將讓世界看見義大利的復甦時,卻有超過3萬個義大利人,因為反對世博而走上街頭。深陷經濟危機的義大利,被民眾抗議在舉辦世博期間,浪費納稅人血汗錢,甚有多名官員涉嫌在世博運作中貪汙。
此外,主張環保永續的世博理念,被民眾認為其實是一場虛張浪費的國際秀場,有人質疑大舉興建場館,真的做到節能了嗎?義大利慢食運動發起人卡爾洛‧佩特里尼(Carlo Petrini)說:「前幾天我們的奶農因為生計困難走上街頭,我們有什麼可以在世博會上炫耀的?」
當全球將焦點聚焦在米蘭世博這場國際盛會時,同時間卻有許多第一線生產的小農、酪農業者無緣參與,甚至面臨挨餓危機,究竟這場世界博覽會,為誰加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