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就是要叛逆!龐克也可以改變世界

Social Design 1》新加坡77th Street

劉子寧
user

劉子寧

2015-05-21

瀏覽數 6,050+

就是要叛逆!龐克也可以改變世界
 

有一個女孩,念書總是念不好,在學校常常被老師叫到教室外罰站, 不然就是課本被丟到窗外, 她, 永遠是outsidestanding( 站在外面) 的學生;但誰想得到,這個當年永遠拿「F」,又叛逆的女孩,現在是新加坡推動社會企業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她,成了最outstanding 的企業家和社會企業家。

Elim Chew,現在已是時尚品牌「77th Street」的創辦人兼總裁,在新加坡擁有10 個零售據點,更將事業版圖擴展到中國大陸;除此之外,她身兼超過20 個公共服務、少年與社區組織的董事會與委員會的職務,致力於扶持青少年與弱勢族群創新創業。

推動她前進的動力,反而是叛逆的、龐克的、不願意輕易落入窠臼的態度。

初見到Elim,很少人不被她充滿衝突的裝扮吸引:漂染的短髮、炫目的穿搭,再加上她大大的陽光般微笑,就像是個不會變老的年輕人,永遠對這個世界保持著好奇與動力。平凡無奇的白光如果穿透三稜鏡,呈現出來的會是繽紛的彩虹色。而對Elim Chew 來說,她的世界就是一面三稜鏡。

在新加坡還沒有所謂街頭、龐克這類青少年文化時,是Elim 將這些帶回新加坡。這些次文化除了外表的打扮,更是在宣示:為你自己而思考、做你自己、不要只是讓社會來告訴你;創造你自己的法則、過你自己的日子。龐克文化裡「創舊」跟「DIY」的精神更充滿在Elim 的事業上運用現存的元素改造為新的形式,進而達到改革的目的,這些創新與改革是「有益的動亂」,並相信以此能夠改變世界。

所以當社會上的人說中輟生不可能好好工作、說殘障的人就是沒有用的人、說老人家只會閒閒在家,Elim 偏偏在77th Street 的商場裡設市集給這些人,讓他們做自己的生意,賣自己的產品,甚至創造比一般打工者多10 倍的收入。

如果當年拿F 的小女生可以變成跨國連鎖店的企業家,這個社會憑什麼說這些人不能成功?又是誰說弱勢的人要得到幫助就只能拿最差的待遇?

叛逆,看似與公益搭不上邊,但它卻是實踐社會企業最重要的特質。Elim 接受英國BBC 訪問時說:「作為企業家就要像那些不良少年,你愈告訴我不能那樣做,我就愈是要那樣做,去證明你是錯的。」

因為如果不是叛逆,Elim 不會挑戰那條畫好的線;如果不是因為叛逆,她更不會踏上社會企業的道路。而社會企業正是翻轉世界原本已畫好的遊戲規則,把資本主義利益最大化的思維轉變成企業與社會雙贏,Elim 的逆向思考,反而闖出新時代的格局。

改變世界,是一次一步開始

Elim 的成功不是一蹴可幾,而是累積很多的挫折、跨越巨大的障礙後,走了很多步才得到今日的成績。

她踏出的第一步,就是相信自己的天賦。雖然不會念書,但她喜歡美髮,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就跑到英國去學美髮。

Elim 回到新加坡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到人家的髮廊打工,她頂著一頭鮮豔的頭髮、穿著稀奇古怪的衣服,這個在英國稀鬆平常的街頭裝扮,在當時的新加坡卻總是被側目。

後來意外的,開始有客人問她身上的衣服、飾品在哪裡買的?她才意識到,原來這些街頭服飾在新加坡可能是個商機。於是,77th Street 在新加坡開張了。

當時的新加坡還很封閉,經過小店的人甚至不知道他們賣的是什麼,陳列著的厚底皮靴、超寬牛仔褲以及金屬龐克飾品都惹來許多嘲笑聲。那時周遭的人都看衰Elim 的事業,最辛苦時她甚至每個月只拿400新加坡幣的薪水。直到1998 年,77th Street 才開始成為獲利的企業。

走完第一步後,第二個重要的決定出現在2001 年,也就是她獲頒新加坡「卓越女性企業家獎」的那一刻。她踏出第二步,就是幫助別人。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她領悟到,如果自己可以從一個念不好書的孩子變成成功的企業家,那麼,是否也能幫助別人得到改變的機會? 於是她開始輔導問題少年與身障少年就業,希望能建立起他們的自信心。

「當時很多青少年進監獄或觀護所,是因為他們在賣不法的商品或盜版的CD,既然會賣東西,我就教他們去賣房子,讓那些房屋仲介商帶著他們去賣,如果是身障人士就負責看每天的房地產報紙,打電話去問,再把資訊給青少年們。」Elim 說,「你可能很難相信,後來他們可以做出50 萬、100 萬,甚至200萬( 新加坡幣) 的業績。」

這些從工作帶來的成就感激勵了他們,「成功」,讓他們找回對自己的信心。

後來Elim 開始了自己的社會企業,在2003 年創辦了街頭市集(street festival),免費提供5 個舞台,讓輟學、失業的年輕人大秀才藝,從中找到自信。這些青少年們本來徬徨迷惘,但在表演賺錢了之後,發現多點讀書有助於自我推銷,進而重拾書本,找到讀書的動力,甚至有不少人後來在新加坡娛樂界都占有一席之地。

這個世代的人想要改變

「在新加坡,許多大人用物質去包圍小孩,以為這樣就是愛。但這些小孩長大後,他們發現自己缺乏生存的技能,」Elim 說,「再加上這是一個快速的世界,根本沒有人聆聽他們的心聲。」

所以在2004 年時,她與新加坡知名的媒體人Danny Yeo 將77 封青少年寫給他們的信集結成書,就叫做《My Voice》,把那些大家從未重視的、幽微多變的青少年心聲呈現在大眾面前。

「這個世代的人其實都想要做出一些改變,」Elim從2002 年開始從事社會企業以來,扶植了許多青少年與弱勢族群開啟自己的事業,她發現這群年輕人擁有非常強的利他主義精神,不只從中找到自己的自信,也願意拉跟自己一樣情況的人一把,讓大家都能站起來。

這些想要透過創業改變世界的年輕人,可以運用Elim建構起的資源,每個月定期在免費攤位上做生意,出售自製手工藝品與藝術作品,甚至是開始自己的社會企業。他們表現自我,就像龐克文化裡說的:為你自己而思考、做你自己。

有個來自低收入戶的男孩,原來深陷於憂鬱症的痛苦之中,但後來給他一個小小的攤位做自己的生意,他決定開一間賣霜淇淋的小店,因為他認為,霜淇淋是帶給人們幸福的象徵,他更讓一些其他同樣是低收入家庭的小孩一起加入來工作,共用這份快樂。

另外還有一位叫黃智達的18 歲男孩,他現在是新加坡最年輕的社會企業家,擁有一家「My Box」格子店,他從15 歲開始投入社企,他讓同樣想創業的青少年可以到他的格子店開始微型創業,並且承諾自己每賺到50 新加坡幣,就捐一副眼鏡給非洲國家的孩子。

而最知名的例子,就是新加坡名廚Benny Se Teo 創辦的「18 大廚(18 Chefs)」。他曾經坐過牢,出獄後找不到工作,後來發憤向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拜師學藝,再回到新加坡開了這家餐廳。裡面有4 成員工是更生人,他們從學徒變大廚,揚眉吐氣,這家餐廳不只獲得新加坡政府表揚,現在已經有8 間分店,而且每天都大排長龍。

從企業到社會企業,更有影響力

在台灣,許多社會企業者都是一開始創業就想創「社會企業」,但在沒有商業經驗的情況下很容易就吃到閉門羹,不但沒有發揮影響力,也讓自己的辛苦白費。

Elim 的特殊性在於,她是從企業作為出發點,在有餘力的情況下投入社會企業,不但容易成功,在公眾中具有說話的分量,也更容易影響政府單位。在2007 年時,她成功說服政府撥出6000 萬新加坡幣興建給社會企業的建築物「SCAPE」,後來也成立了社會企業協會(SEA),讓新加坡蓬勃的發展出約350 間社會企業,甚至由新加坡國際基金會提供資源給有心經營社企的人。

在Elim 等人的努力之下,新加坡無論是政府或是民間都已開始重視社會企業的發展,「現在全國的技職體系學校都設有社會企業的課程,而像是花旗銀行及Canon 等企業也都把這些視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

「改變世界,是一次一步開始,」Elim Chew 認為,協助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將是未來世界的樣貌,企業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要協助處在不同狀況中的人們都有向上改變的可能。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