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找回被遺忘的海洋精神

《夢想海洋》

葛翰勳
user

葛翰勳

2015-04-30

瀏覽數 9,500+

找回被遺忘的海洋精神
 

當閃電照亮了上古時代地球,海洋便起了化學反應,第一個單細胞藻類出現,生命就從這裡開始。

我們從海裡來,但面對海洋,為何卻如此陌生?同是海島國家的台灣,對於海洋的認識又有多少?除了吃海產和穿泳裝拍照,到海邊就沒有別的目的了嗎?

我們都是海島的子民,是航向黑潮的勇士,只是我們忘了怎麼與海洋相處。

而被我們遺忘的「海洋性格」是什麼?前海洋大學船舶機械系與輪機系系主任蘇達貞教授,還是將潛水執照引進台灣第一人。關於海洋,他說了一段故事:5000年前,台灣島上住著南島語族,眼前湛藍的海就是他們的起點,划著簡陋的獨木舟,向南前往各個小島,南島語族的遷徙與落地生根,就像是撒在太平洋的珍珠。

台灣是一切的起點,這是我們祖先早就知道的事。幾千年後,為什麼眼前的大海,反而成為困住我們的死水?我們總是站在台灣看台灣,還有沒有另一種角度看這個島嶼?

世界有多大?划出去看看吧!

會困住我們的,只有自己。

找回海洋性格的第一步,就是扭轉對海的恐懼。

蘇達貞在花蓮成立蘇帆基金會,2009 年他帶領一群大學生,乘著獨木舟沿著外海「環島」;2013 年組織「不老水手」,帶領一群年過半百的叔叔嬸嬸,划獨木舟航行清水斷崖外海;而這次他玩得更大,獨木舟自己做,效仿先民渡海環遊世界。

所有人都好奇,帶著半百的不老水手在太平洋上划行,輕舟對上大海有多可怕?

你知道「小船怕浪,大船怕湧嗎?」浪只會在岸邊形成,小船吃水淺在岸邊容易翻覆,在外海反而安全,這也是為什麼先人靠著獨木舟,就能征服太平洋,但是大船反而怕外海的湧,大湧會讓大船危險。蘇達貞隨手畫出了一條曲線,解釋著海浪的原理,破解我們對於海洋的誤解。

誤解和無知,便產生盲目的恐懼。

台灣每年有很多學子戲水溺斃,大家都怕瘋狗浪,這也是不懂海洋特性造成的悲劇。台灣意外致死最常發生的地方不是在外海,而是在岸邊。「浪打過來時,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跳。」上浪來時跳起躲浪,但落地時剛好變成下浪,腳沒踩穩就被浪往外海拉,而海浪並沒有浮力,一旦被捲進去,反而很難逃脫。

基本概念不了解,再加上媒體錯誤資訊,恐海情緒只會日增。「所有浪都是可以預測的,全世界只有台灣誤解才會產生瘋狗浪這個詞。」蘇達貞說,同樣是海島國家,親海的紐西蘭,溺水意外的比例,便足足少了台灣300 倍。海浪都是可以觀察的,了解才是終止不幸最好的方法。

該怎麼重新認識我們的海洋呢?

也許,你根本不認識台灣

為讓大家認識海,蘇達貞在蘇帆基金會志工、同時也是製作團隊員工的穿針引線下,紀錄片《夢想海洋》開始有了雛形。年過60 的蘇達貞、30 歲的導演王威翔和16 個20 幾歲年輕人,開始了夢想海洋計畫,他們在3個月內橫越台灣7 大海域,目標航向沖繩久米島。

不了解浩瀚的海洋沒關係,但你夠了解台灣嗎?洋流怎麼走?季風怎麼吹?潮汐何時起落?攤開台灣地圖,蘇達貞圈出7 個海域:富貴角、王功、高雄港、鵝鑾鼻、清水斷崖和花蓮蘇帆基金會的外海,要遠征日本,學員必須先征服這7 個區域。

玩帆船的人有說過一句話:「如果你能繞台灣一圈,那麼你就有辦法繞全世界!」小小的台灣,海域的多樣性超乎你想像。其中有3 個海域最為危險:1 富貴角:台灣最北角,海底地形與高度變化劇烈,海相混亂難測,有「台灣百慕達」之稱。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2 王功漁港:西部海岸多淺灘,潮汐退了之後,大海變成沙漠。教授和學員便算錯時間,擱淺在沙洲上,最後只好拖著獨木舟,走5 公里的路回岸上。

3 鵝鑾鼻:台灣最南端,巴士海峽與太平洋交接,是洋流必經之處,水流強勁。一旦錯估退潮時間,海水退的速度太快,會直接把獨木舟拉到菲律賓外海。

這些都是島上生活的我們,所不知道的基本資訊。

自製獨木舟,找回遺忘的海洋精神

當目光都放在島內太久,世界就被侷限。

夢想海洋,要追的並非要在海上完成什麼壯舉,而是要找回被遺忘的,隨時出發冒險的「海洋精神」。

蘇達貞靠實際行動,取代口號式的宣教,他所認為的海洋精神,是不被任何框架給束縛,除了讓學員自己到大海體驗,連划的獨木舟,都要靠自己作。

一群完全沒背景的人要造船,有些人連拿槌子都不會,有沒有搞錯?這是導演與前來提供諮詢的造船師傅,異口同聲的疑問。「最好的技術,來自於最錯誤的決定。」蘇達貞很有信心表示,如果教他們方法,結果只會有一種,嘗試錯誤才會找到對的方法。

大膽的做法,還真的讓學員打造出一艘屬於自己的獨木舟,就希望趕在南風消失前啟航。只不過計畫趕不上變化,台日雙邊官方書信來往太過耗時,而從自家後院的海邊「出國」,對台灣來說,還是史上頭一遭。一來一往,北風逐漸取代了南風,啟航日本的計畫,在官方沒有正式允諾下,鎩羽而歸,只盼來年6 月再次出發。

體驗教育,克服恐懼

在看不到陸地的汪洋大海划獨木舟,不會害怕嗎?其實克服恐懼最好方法,就是去實際體驗。

在夏威夷念書經驗,讓蘇達貞悟出這道理。夏威夷同樣也是海島,從來沒有告示牌禁止民眾下水;但台灣卻恰恰相反,到處都是警示牌,因為怕出事,所以禁止。如此封閉的保護思維,對海島來說正常嗎?許多國家都提倡體驗教育,要認識海洋,就直接到海邊;不會游泳,在海裡喝幾口水,你就會了,「只有台灣,才會把每個要學習的事物,變成考試科目」。

體驗,當然也是環航計畫最重要的部分。

啟航前往沖繩前,學員得先經過一連串的魔鬼訓練,其中一個最特別的,就是在海上過夜。

濃到化不開的漆黑,宛若全世界只剩你一人,孤單的隨著海波上下搖擺,你永遠不知道黑暗的深處有什麼,會趁你不注意時一口將你吞噬。人類會怕黑的天性,來自於對於黑暗的無從掌握,「無知是最恐怖的,等待是最無奈的,」蘇達貞說,我們總是喜歡自己嚇自己。

現實生活我們被資訊塞滿,不滑一下手機就全身不對勁。蘇達貞說,其實只剩自己時,反而是最能思考的時刻。16 個學員就這樣開始和自己在靜夜中對話。

痛過就沒什麼好怕了

面對瞬息萬變的海相,如何不驚不懼?我們害怕海洋,說到底是害怕難以預測的人生,於是我們都選擇轉身背對大海,不再去面對。

其實熱愛海洋的蘇達貞曾經歷過一段喪子之痛,在美國讀書的兒子傳來噩耗,於平常再熟悉不過的潛水海域發生意外。蘇達貞說他不會去質疑自己長久以來的價值觀,海永遠都在那邊,「最後的遺憾都痛過了,反而讓我更豁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獨木舟環航,「有很多人問我,是不是要打造出16個跟他兒子一模一樣的人?」他說完,揚起微笑不語,其實這就是真正的海洋性格,在驚濤駭浪中「什麼都不怕,勇敢前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