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3000元就可以開始「大樂退」

中扶老,理財策略怎麼做?

王妍文
user

王妍文

2015-04-30

瀏覽數 5,150+

3000元就可以開始「大樂退」
 

你知道嗎?30 年後,台灣人口將會比現在少了300 萬人,接下來,每10 年再以減少200 萬人口的速度快速遞減,而老化程度,更以超乎你想像的腳步飛奔,在2060 年,也就是距離現在46 年後,台灣將有4 成的人口,都是65 歲以上的老爺爺、老奶奶!這麼說,或許你還難以想像,

人口減少、快速老化跟你何關?

再仔細想一想,現在正處於30 歲上下的你,30 年後,不正是快要退休,就是已經步入退休階段!但拼搏了大半輩子,正要好好享享清福時,面臨的卻是一個工作人口(49%)跟老年人口(44%) 快要差不多的社會,你還能期待盡快退休或安心退休嗎?

你要想的比上一代更多

同樣講退休,戰後嬰兒潮世代因為人口多、生產力強,可以支撐上一代安穩退休需要的經濟力,讓政府退休金制度如勞保年金、軍公教退撫基金等順利運作,簡單說,現在已經退休的上一代可以放心交由「還在工作的一代」來付錢奉養。

當人口數龐大的戰後嬰兒潮世代也要退休了,現在辛勤工作的你勉強縮衣節食,還能撐起一片天,一旦輪到你要退休了,那個人口減少、快速老化的社會,還有人養得起你嗎?

用扶老比來看,現在台灣扶老比是16.2%,代表每位65歲以上的長者還能有6.2位左右的工作人口供養;但30年後,扶老比將升高到61.8%,只剩1.6個工作人口要奉養1位老人。

這種一代傳一代,一代養一代的退休概念即將隨人口結構改變而分崩離析,現在的你,要想的比上一代更多:

1活得比想像更久: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你會活得比自己想像的還更久。根據內政部資料,與10年前相比,無論男女平均餘命多了2歲,其中,近8成的男性和9成的女性能活超過65歲;半數的男性能活過79歲、女性能活過85歲。未來,人類壽命將愈來愈長,也就是說,即使60~65歲退休了,你的退休生活,可能要從「20年」基準期起跳。

2政府靠得住嗎?: 退休金破產,是30世代難以迴避的議題,畢竟少子化嚴重,未來繳保費的人愈來愈少,而退休族命愈長,退休金當然也領愈久,軍公教退撫基金在5年後就會陸續面臨到破產問題;勞保基金在3年後將入不敷出、10年後就有破產危機,就連開辦不到10年的國民年金,也會在2050年前說拜拜。要安穩退休,政府比想像的更靠不住。

3投資環境比想像更糟: 當然,你可能認為,既然年輕人付不起,那就自己來吧!這時,你也要深思一個問題:未來的投資環境,跟你過去所熟悉的情況一樣嗎?

光從低利率這件事談起就會發現,連投資這件事,比起上一代,你早就輸在起跑點。爸媽那一代,存款利率動輒5%、10%,只要肯努力儲蓄,就能為自己打造一個差強人意的退休生活;但對現在的30歲上下的你來說,一入社會,遇到的就是長達10年左右、趴在地上的低利率。

利率低,相對公司債、公債等可以提供固定收益的投資產品,獲利也會跟著縮水,要在市場上找到5%以上的投資商品,困難度也比過去大得多。

4「怎麼過?」比「要多少錢退休?」更重要與上一代相比,退休之路彷彿困難重重,理財專家李雪雯建議,起薪少、餘命長的新世代,別再在「退休要準備多少錢?」上打轉,反而要換個腦袋想一想,如何創造穩定現金流、一直都有退休金可以領!

基金養基金,滾出千萬月配退休金

擁有逾20 年基金投資經驗的「基金教母」蕭碧燕也持同樣態度,她認為投資一開始,千萬別給「千萬退休金」的目標給嚇壞,依年齡循序漸進規畫投資策略,也能從3000 元的小錢投資開始,為退休生活滾出用錢無虞的安全網。

她建議,投資時可以分成3 個階段來規畫:

1 累積期:30-50 歲時,離退休還有段時間,重點在盡快以基金養基金、養大投資規模,此時可以投入較積極、報酬率較高的股票型基金。

2 收網期:接近60 歲開始收網,逐步將獲利贖回的錢轉進相對穩健、有配息的債券型基金,正式建立退休所需。

3 退休期:65 歲退休後,可以定期領取基金利息。

簡單來說,退休計畫的投資邏輯就是利用第1檔基金賺的錢,作為第2 檔基金的投資本金,一路養下去。該怎麼做呢?一開始只要用3000 元定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期定額投資1 檔基金,過了2-3 年有獲利了,就將這一輪的本金與獲利全部贖回,再把這筆錢拆成36 個月,拿去做第2 檔基金的扣款。同時第1 檔基金仍繼續投入新資金扣款,進行下一輪投資。

此時,手上就會同時投資2 檔基金,拉高每月投資總金額。依此類推,基金就能愈養愈多,加速資金累積。這樣的投資方式,對資金有限的人

來說,負擔也不會太大。當累積10~20 年的長期投資後,手上可能已經有5~6 檔基金,再逐步轉換成可以配息的基金(股票或債券皆可)這些配息,就是最好的退休金來源。

至於基金標的選擇上,蕭碧燕建議,就從定期定額賺景氣財的邏輯開始,在核心配置上鎖定區域型的股票型基金,像是新興市場區域型加上成

熟市場區域型,都可以納入成為核心的一環,也就是歐洲、美國、亞洲、拉美及東歐等,都可以作為核心的選項。而景氣循環比較難拿捏的單

一國家型( 美國除外) 或產業型基金則盡量避免,或是在核心配置都買完後,心有餘力才增加。

3 階段保險,退休風險不愁

同樣的,在面對人生或退休時會遇到的「生老病死殘」的保險問題時,中國人壽副總蘇錦隆認為也可以透過30、40、50 世代的需求來階段性

防禦。

30世代用最少的錢,做最多保障

30 世代事業正在起步,有些人尚未成家,但隨時可能步入婚姻,未來生活還有相當大的變化與成長空間,這階段的保險原則為最少的花費,做

最多保障,不妨用50 萬以下的終身壽險做主約,其餘需求則以定期壽險、意外險、定期醫療險等配置,來做好基本風險預防即可。

30 世代距離退休時間還相當久,這階段要格外留意,投保的壽險公司規模、財務是否健全等問題,以確保長期保障不落空。

40世代保單活化減輕負擔

隨著「高齡化社會」衝擊,上有父母需要奉養、下有子女要照顧的40 世代,要考慮的是如何減輕負擔。

為了不讓小孩在未來承擔自己老後的負擔,長期照護保險將是未來的重點險種之一,除了政府將在2017 年上路的社會型長期照護保險外,也可以商業保險如失能險、重大疾病險、殘廢險、保障型長期看護險等,協助有效補足保障缺口、確保高齡生活及醫療照護品質。

在照顧父母方面,國泰人壽指出,過去父母因為家庭責任負擔,大多以保障型或儲蓄型的保險為首要選擇,往往忽略醫療照護與退休穩定收入的準備,為了避免未來被父母的醫療支出拖垮經濟,最好在父母身體狀況尚良好時,重新評估投保醫療險或長照險的可能性;若保費過高,或父母年齡已無法投保,也可採保單活化方式,來安排轉換成遞延年金、醫療險或長期看護險,讓父母將早期預留給子女的終身壽險保單轉換為「活著時即用得到的資產」。

50世代年 金險時時都有錢拿

高齡化、少子化與單身化的社會結構,未來退休負擔只會愈來愈重,對準退休族的50 世代來說,建議優先安排可獲得醫療費用補償的「終身醫療健康保險」,其次再以「重大疾病險」補強因重大疾病而可能導致龐大醫療支出、收入中斷的風險。

再者隨著年齡的成長及財務累積,亦可透過「長期看護險」來轉嫁或減輕未來高齡時的長照費用負擔。在行有餘力下,可再安排具有滿期金功能的「年金險」,讓老年日常生活無虞外,定期拿回的金額也能作為旅遊休閒的預備金。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