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帷幕大樓從地拔起,不論是蜂巢般的外型,或是簡單的幾何輪廓,強烈簡約的建築風格,都把城市的天際線妝點得既前衛又時尚。
江南,代表了韓國創意的無限可能。
誰會是下一個矽谷?據CB Insight統計,韓國首爾名列全球第4,而心臟就在江南。
江南區是首爾的商業中心,與明洞、東大門遙遙相望,許多跨國企業的總部坐落於此。有趣的是,這裡的人們擺脫韓式沉悶的上班族制式黑色西裝,一身輕鬆的牛仔褲加上後背包,話題圍繞的都是如何創新,這裡是全球矚目的「江南Style創新」聚落,一如美國矽谷「車庫創業」風格。
你一定聽過江南大叔〈江南Style〉這首神曲,神曲走紅有一定的理由,這裡不但有大家熟知的網路龍頭NAVER在此設立「新創公司」CAMP MOBILE;而走全新CT(Cultural Technology)路線的演藝經紀公司,更用大數據研究推出「一定會紅」的團體;北村韓屋、東大門設計廣場、與漢江文藝復興計畫,更讓首爾搖身變為設計新聖地。
當三星神話開始破滅時,全新的「江南Style式」創新,正在改寫「歐巴」們的競爭力。
害怕變NOKIA第二 創意經濟崛起
「江南Style式創新」為什麼崛起?
創業新聞媒體Platum執行長曹湘來為《30》分析,主要有3個關鍵,1.三星2014年第3季財報下滑48.8%,獲利腰斬,3年來最差;2.總統朴槿惠喊出「創意經濟」,補助從大財團挪到為數眾多的小型創業團隊,要讓創意成為韓國經濟的第二顆引擎;3.韓國Yahoo2012宣布解散,釋出大量的科技人才。
小米平價手機全面攻占低價市場,蘋果又穩坐龍頭,三星面臨兩面夾擊顯得舉足無措。在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沒有站在中間這回事,這警訊讓韓國政府十分緊張,怕大財團成為第二個NOKIA,拖垮整個韓國。
於是政府與民企通力合作,制定了清楚的遊戲規則,有能力的新創團隊,能在第一時間拿到資金,建立出「江南Style」生態圈。
韓國民族性裡最強的DNA,就是國族主義下超乎想像的「團結」民族性。除了在各項體育賽事看得到大韓民族的團結,就連彼此廝殺的商場,團結仍舊是他們脫穎而出的關鍵,與其共同搶食,不如把餅做大,創造多贏。
CAMP MOBILE台灣區總經理邱彥錡這樣形容,韓國的創新與台灣最大不同,就是他們會為了一個大概念,彼此調整腳步,相互配合。在企業端,以分裂的方式隨時保持彈性;在創業端,則以合作取代競爭,用「Alliance」的方式結盟。
像是NAVER成立了Startup Alliance Korea,以自身的龐大人脈,替創業者牽線;而韓國本土20間銀行,也共同出資成立D.Camp,提供免費空間,甚至還投資有潛力的創業者。
你不認識的高麗DNA
一定要贏,透露著韓人對成功的渴望。
CAMP MOBILE的CEO朴鍾晚便說,他要的人,要具備對成功不顧一切的特質。朴鍾晚舉例,「3個月內,我要你有能力30分鐘內跑到陽明山!」不成功就換人,重點是你敢不敢?做得到,你就有辦法跟世界一流的人一較高下。
處處強調成功,讓韓國工作環境壓力大,但也造就了令人稱羨的「漢江奇蹟」。韓國人非得要成功的DNA 是什麼?旅居韓國多年的部落客索尼克(莊翔麟),分享了韓國工作環境的第一手觀察。
主動,是第一個DNA。由於韓國東臨日本,西邊接壤中國,還有美軍基地進駐本地,文化強國環伺,深知唯有主動學習,才能與這些國家平起平坐。「在韓國有三個外語:第二外語是英文, 第三外語通常是中文和日文。」索尼克提到,有次坐地鐵一韓國女子知道他是台灣人,還特定過來跟他說中文。敢說敢表達,為韓國競爭力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抓住機會表現,是第二個DNA。索尼克說每個員工都想盡辦法表現,為的就是要讓主管記住自己的名字,許多女性為了得到好工作,不惜動刀整形也不是新聞。
團結的民族性,是第三個DNA。只要環境有些改變,所有人都能互相幫忙,只不過團體行動的價值觀太過強勢,「自己去吃飯,還會被誤以為是不是被排擠了,」索尼克笑說。三組DNA,讓韓國短時間內不但從金融風暴陰霾中走出來,其實背後還有一套完整的配套措施,讓韓國人能全心的在工作上衝刺。在首爾,年輕人沒有太大的房租壓力,許多人流行租「全稅屋」,也就是先準備一筆將近房價的資金(如房價1000 萬,則須準備800 萬),便能免費住個10 年,離開時還能全數拿回;要是沒那麼多錢,便可跟房東談押金。
韓國男生兵役不是他們生涯規劃上的絆腳石。許多人在讀完大二時休學,盡完國民義務後,再重返校園。兩年的沉潛,讓不少人反而摸出了未來的輪廓。
這兩個因素也讓新創團隊像春天的花朵般,在首爾江南區點點綻放。
用結盟取代競爭
2014 年韓國在創業團隊投資的比例,較去年大幅增加11%,而全球只有3.8%,不難看出韓國創業力量的蓬勃。
而大企業也意識到大勢所趨,紛紛成立育成中心,韓國數十家銀行成立了D.Camp,提供有意創業的團隊工作資金及空間;而韓最大的入口網站NAVER也投資100 億韓元, 打造創業聯盟Startup Alliance Korea,提供專業的資訊,NAVER 的CEO 金相憲甚至還跳下來擔任董事,他說「我們是創業者與政府和投資者之間的橋梁」。
企業必須是魚幫水,水幫魚的利益共同體。由10家天使投資企業推動「科技新創育成計畫」(Tech Incubator Program for Startup,簡稱TIPS),一經認可,新創團隊除了能獲得來自TIPS1 億韓元的投資(約台幣29 萬元),還能拿到韓國政府5 億韓元(約台幣145 萬元)的補助。創業初期最為困難,有了足夠的資金,創意也不會因為環境而夭折。而且還提供創業失敗有一次「重來」的機會,讓各團隊更大膽的做出更
前瞻的決策。
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創業團隊, 大量採取「結盟(Alliance)」策略,年輕人都知道唯有共同打造生態圈,才能創造出多贏的局面。
D.Camp 來我這孵化夢想
走進偌大的辦公空間,左邊的隔板,一群打扮入時的韓國女子,拿著靴子討論板型;右邊一群大男生,在白板上畫出滑板的結構,煩惱
著戶外活動怎麼與App 服務結合。這裡是韓國最大的創業育成中心D.Camp,D 是Dream的簡寫,代表著無數的創業夢想在此孵化。
D.Camp 是由20 個銀行在2012 共同出資成立的非營利機構,3 年內出資5000 億韓元,4000 億拿來投資,另外1000 億則是用來營運 D.CAMP 空間,只要有任何想法,都可以走進這棟位於江南區的大樓,除了尋求專業諮詢,也可與其他創業者交流彼此結盟,讓夢想化作實質的營收。
為解決初期的空間需求,創業者可以在類似圖書館的公共空間尋找靈感,另外D.Camp 還提供各式手機與平板,以供測試。而創業者只要報名,就可以參加每月一次的Demo,向投資者簡報自己的ideas,一旦投資者有投資意願,創業團隊便能進駐專屬的辦公空間,在一定的時間內免費使用,免除了辦公室房租的壓力,更能全力衝刺事業。
但悶著頭努力就夠了嗎?在採訪過程中,不斷聽到「Go Global」的策略,也提到經常帶創業團隊到國外做簡報,尋找海外投資人。為何
韓國人這麼重視國際化?韓人選擇直接面對自身的不足,D.Camp 業務管理組組長崔時熏表示,韓國內需市場真的太小,與其在小池塘裡
稱王,不如游向大海。再加上創業者都具備第二外語的能力,直接選擇國際市場,反而能創造更多的營收。
世界各國GDP 成長趨緩,膠著的經濟成長連帶增加了失業率,令各國領袖憂心。反觀韓國,他們選擇另一條路,「擴大工作機會,最好
的方式就是創業,」崔時熏說出了多數韓國人正在轉型的價值觀。
Startup Alliance: 結盟是創業的開始
「大公司不會保證你一輩子有工作,」Startup Alliance Korea 總經理林正鬱話說得直接,也點出了非大公司不去的主流價值觀正在動搖。曾經是科技線記者的他,長期觀察美國矽谷的趨勢,指出當今叱吒全球的大企業,都是破壞式創新的創業團隊,要生存,傳統的觀念必須翻轉,「我們需要更多創業者,因為我們需要更多創新。」
「Connecting Amazing People」, 將所有優秀的人連結在一起, 是Startup Alliance Korea 初始的精神。2014 年由韓最大的入口網站
NAVER 出資成立,NAVER 的CEO 還擔任董事。「NAVER 投資新創團隊,不僅創業者受惠,NAVER 也能獲得新技術,」林正鬱指出,大企
業紛紛調整腳步,與創業者共同打造雙贏的生態圈。
與D.Camp 育成中心不同,Startup Alliance Korea 不提供新創團隊辦公空間,反而以NAVER 深厚背景為基礎,提供專業的諮詢還有人脈。
自詡為「橋梁」, Startup Alliance Korea 替創業者聯繫投資者,與提供補助的政府單位,甚至動用人脈,安排大企業的高層與創業者,做一對一的諮詢,讓創業者獲得更深入的市場資訊。
在國際化這塊,Startup Alliance Korea 也充分發揮「橋梁」的功能,甚至還帶大批人馬到「歐洲新創之都」的維也納交流,做為前進歐洲的第一站。「提高能見度很關鍵」,林正鬱表示,不管你研發的產品多棒,最重要的就是讓投資人看到。
韓國政府經濟政策轉型,整個創意經濟的大架構下,企業與創業者並非自掃門前雪,反而自發性的調整定位,握有資源的大企業,出資成立
育成中心,輔導萌芽中的新創團隊。「我們希望打造出一個健康的生態圈。」林正鬱自信滿滿的表示,唯有分享才能讓彼此都保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