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被矽谷論壇(SVForum)頒發「最有遠見獎」的天使投資人Tim Draper,在舊金山舉辦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公開指出,新加坡將是未來30年最具創業競爭力的國家之一。
為什麼這位投資超過1000間公司的資深矽谷天使,會如此看重遠在東南亞的小國新加坡?
為了打造出東南亞的新創中心,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NRF)、 資訊技術投資等項目從2008年開始陸續投入上億新加坡幣支持初期創業計畫,進而帶動海外創投資金進入新加坡。從2013年開始,新加坡吸引的創投基金已超越日本、南韓和香港。
除了資金之外,新加坡更極力將國外人才與資訊帶進國內,促進本地年輕人與各國創業家的交流,並且透過政策讓創業的門檻降低。試想,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可以把資金、管制和市場等問題先放一邊,只要專心把產品做好,那是一件多美好又夢幻的事?在新加坡,這不再是個求之不得的幻想。
甚至新加坡知名的初期創業加速器──佳孵蚪伴(JFDI),更打出讓你在100天之內從單純的idea,快速進階到A輪募資。
你可能忍不住想問,這一切真的可能嗎?會不會太夢幻了一點?
GREE Ventures亞洲總監Kuan Hsu長期觀察新加坡新創環境,他指出,新加坡政府在資金上主要透過兩種方式促進創業環境:第一種是直接投資給新創公司,只要團隊能獲得創投投資,新加坡政府有各種投資補助方案,有的可以高達50萬新幣;第二種則是投資創投公司,一旦創投有錢,就會願意去投資更多新創公司,並且輔導他們,形成良好的循環。
新加坡創投業者紅點創投公司(Red Dot Ventures)董事長Leslie Loh就曾表示,過去他可能每年投資2到3家新創公司,現在可能每個月就可以投資1家。
這些來自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NRF)及其他項目的政府創投資金,帶起了近年來新加坡的網路新創潮。從這點看來,錢,大概不是新加坡創業者的煩惱,真正的煩惱,還是在於如何找到市場缺口,讓自己的點子被創投看上、雀屏中選。
國際化、國際化、國際化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只有台北市2.5倍大,總人口不到台灣的4分之1,天然資源更是貧瘠,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新加坡為什麼可以始終在國際上保有重要地位,並成為大家欣羨的經濟體?
如果舉創業的情形也許你可以略知一二:台灣的創業團隊很常是相似的人,像是3個來自台大的人、或2個交大畢業的工程師;但新加坡的團隊就比較多元,可能CEO是英國人、財務是美國人、設計是印度人,綜合了各種觀點與意見。
新加坡明白,唯有國際化一途可以解決先天上的不足,所以從建國以來,政府提供多樣化的輔助及共同投資方案,吸引國際投資人合作;在創業上,新加坡也透過許多方法將人才丟進世界的大池塘中。
2002年創立的新加坡國立大學企業機構(NUS Enterprise)已與多個海外據點合作,包括矽谷、費城、上海、斯德哥爾摩、印度、北京、以色列、紐約等地,每年向每個地方送出20位左右的優秀學生在當地大學學習,並且在當地新創公司申請到帶薪的實習生職位。
這些學生就像一批創業與創新種子,重新植入新加坡的創新土壤,他們把各地最新的創業文化、技術、商業模式,以及夢想帶回新加坡,不斷有新的思想碰撞、相互激發,有一部分人很快就投入創業。
Kuan Hsu說,台灣跟新加坡的差異也因此拉開:新加坡比較有機會可以接觸到國外新訊息與人才,有更多管道知道矽谷、中國或東南亞團隊的動向,就能更快的去矯正商業模式。
「新加坡的團隊很多都是一開始就放眼東南亞,因為新加坡市場太小,所以要在創業的第一天就面向國際,在這點上,新加坡為數眾多的外國人才就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文化不同,想法從一開始就不一樣,但台灣的新創團隊很可能3個創辦人都是台灣人、甚至都是同間學校的,那想法就會很接近。」他說。
充滿天使的創業基地─Plug-in@BLK71
在台灣說到網路新創,很多人都會想到林之晨創辦的AppWorks;在新加坡,則是不能不提Plug-in@BLK71,甚至被《經濟學人》譽為「世界上最緊密的創業生態系統」。
該怎麼形容Plug-in@BLK71呢?這是一棟龐大的建築物,前身是工業區裡一棟廢棄的半導體工廠辦公大樓,翻新之後,裡面現有上百個團隊進駐,幾十個像林之晨一樣的創投、創投天使、加速器也在其中,就近輔導與尋找有潛力的新創團隊。
除了提供租金低廉的空間外,BLK71最主要的目的是把業界專家、資金以及政府機構聚集在一起,更讓人才可以互相激盪。
在專業資源方面,這棟7層樓的建築物中,每層樓都有不同的育成中心及投資者,像是Singtel Innov8、JFDI及WaveMaker Labs的辦公室都在BLK71,創業團隊可自行選擇育成機構,尋求合適的諮詢。
在人才方面,由於新加坡原先就有各種國家與文化的居民,在相對開放與便捷的創業環境下更是吸引許多外國「創客」來這裡尋找機會,所以你可以輕易的在這裡看見印度人、美國人、歐洲人或是澳洲人等等。
Kuan Hsu說,如果你想打進某個國家的市場,但不是太了解當地人怎麼想,直接敲個門問問隔壁,說不定就可以找到該國人,直接互相討論切磋。
種種因素加起來,造就了新加坡得天獨厚的創業環境,也是為什麼「最有遠見天使投資人」Tim Draper會如此看中新加坡的原因。在這裡,只要你有好的創業點子,找人才、找資金、找專業的協助都相對容易。
這些能量從2008年推動創新創業計畫開始,累積到現在開始出現成果,近幾年新加坡出現許多優秀的團隊,像是被日本樂天以2億美元買下的Viki影音平台、被舊金山軟體公司Zendesk以3000萬美元買下的Zopim,或是美妝電商Luxola、C to C的拍賣平台Carousell,以及線上房屋平台99.co,都讓大家把目光聚焦在新加坡。
台灣人去新加坡,機會在哪?
既然新加坡有資金、有天使、有這麼好的創業環境,是否也是台灣創業家可以嘗試的舞台?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是」,也是「不是」。如果今天你想要前進新加坡、瞄準國際市場,絕對不要輕易地一股腦跳下去,在真正投入創業之前,你要做的事情應該是先問問自己,你了解當地嗎?你知道那裡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哪些嗎?這些問題有多大(多少人需要)?有多痛(願意花多少錢)?你要用什麼方法解決?
Kuan Hsu說,千萬不要問:「我在東南亞有什麼機會?」而是先去了解別人的市場有什麼待解決的問題,如果不先去了解,那新加坡的創業環境再好,你都無法有立足之地。
Kuan Hsu觀察這幾年台灣的創業環境,他發現,許多團隊已經開始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一些日本或東南亞的新創活動上都有台灣團隊的身影,而且也能打敗他國的團隊,但他仍坦承的說:「台灣很優秀,但仍然少了一點東西。」
這個東西是什麼?Kuan Hsu認為, 是厚臉皮。厚著臉皮走出台灣、厚著臉皮跟不同國家文化的人溝通和執行。不要想太多,先試了再說。失敗了也是學習和訓練,倒下來之後,以更快的速度爬起來,迅速的更新產品和服務。
一個國家的創業環境再好,回歸到根本,創業的中心仍然是「人」。所以無論技術、無論資金,「溝通」與「價值」才是創業成功的要件。
Kuan Hsu分享,美妝電商Luxola的創辦人之所以能吸引創投投資,並在東南亞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不是產品或服務,而是CEO。「產品不對、市場不對都可以改,但是CEO沒辦法改。Luxola的CEO非常善於溝通,所以她可以說服歐美美妝品牌在她的平台上賣,甚至有辦法說服法國INSEAD商學院的MBA人才放棄其他工作機會,到她這間小小的Startup來幫忙。」
所以,Kuan Hsu建議台灣的創業家,如何去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市場,讓不同國家的人可以了解你想要做的事、甚至是說服這些外國人才為你工作,成為你的夥伴,這些都是必須要學習的地方。
「台灣的技術和設計人才是非常好的,也非常熱情,如果可以跟新加坡的團隊合作,就可以互相學習長處,一旦結合了開放多元的觀念跟技術,就可以一起do something big,國際觀也會慢慢地打開,對台灣會有幫助。」Kuan Hsu說。
創新創業,本來就是要開展新局面,當新加坡已經開始海納百川、接收各式各樣資訊與人才的同時,台灣的選擇又該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