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時間,我四處旅行。說自己的故事,也聽別人的故事。前陣子我去台東,遇到一個民宿的老闆娘,她看我長得很娘,就跟我聊了她跟男友的故事。
「你覺得,我該繼續等他嗎?」男友出國前留下一句話,讓她一直記在心裡,他說到時候等他念完博士回來,兩個人可以一起回台東蓋一間民宿,旁邊還要有小型圖書館,這樣台東的孩子,才有讀書的機會。結果5 年過去了,他還是沒有回來,無論用手機、email 都聯絡不到,簡直就像是人間蒸發一樣。於是老闆娘想,可以自己在台東蓋間民宿,這樣說不定哪天從網路上搜尋到,兩人又可以重逢。所以老闆娘把行李都從宿舍帶回台東來,在爺爺留給她的那塊地上,蓋起房子。
台東的民宿,我們的夢
一開始很不容易,村裡面的人都幫她忙,但是當他們問起她為什麼要蓋民宿的時候,她總是笑笑的帶過。只是8 年過去了,男友還是一樣人間蒸發不見蹤影,老闆娘去過他大學時候租屋的地方,不過想當然耳早就已經不知道換過多少人住了;她也去過那些兩個人曾一起去的地方,心裡想著會不會有一天我們能夠悄然遇見,但想也知道根本不可能。
直到很後來的後來,老闆娘才從大學時代的朋友那邊聽說,她男友早就在美國成家立業了,也就是說,應該改口叫「前」男友了。或許是害怕、或許是愧疚,但總之,對方就是沒打一通電話過來,也無從求證。老闆娘說,她還在等,可是對方怎麼就先把她給丟下了。結果她話沒有說完,眼眶就紅了。
後來有將近1 年多的時間,老闆娘只要一吃東西就會吐,因為這樣,鄰居大伯還開了1 個多小時的車載她去大醫院看診,吃了一陣子的抗憂鬱劑,加上朋友的陪伴和鼓勵,總算可以一點一點的吃一點東西,總算可以慢慢地,找回她自己。
可是12年過去了,她卻還是沒能找一個人,好好愛。當初跟她一起蓋民宿的幾位鄰居、甚至後來有些來店裡住比較久的日本客人,有幾個其實不錯,也聊得很來,但卻總是沒有辦法打開心胸去愛他們。所以老闆娘身邊的人,來來去去,走走停停,到現在已經快35歲了,她覺得自己可能也很難,再繼續愛了。她一邊說,一邊用衛生紙擦了一下眼角的淚水,髮絲貼在耳際上,從側臉實在看不出來已經35歲了。
這些日子以來,我一直在思考「等待」這件事情。好像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一個人,也好像每一個誰,心裡都在等待另一個誰。但這些年來我發現,「等待」或許只是一個過度浪漫的詞而已。那些不敢再重啟新關係的人,可能不是在等待那個誰,而是輸給自己的害怕。害怕什麼呢?害怕失去,害怕自己再也禁不起,分手後的傷心。
分手的情緒預報
可是分手後,其實你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傷心。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Paul W. Eastwick一項「分手情緒預報研究」(aective forecasting)追蹤了69位大學生,在一開始的時候問他們:「如果在2個禮拜之後告吹,你覺得自己會有多難過?」
9個月之後,其中有38%的人真的分手了,他問剩下來的人同樣的問題(有夠殘酷)。結果發現,他們雖然難過,卻沒有自己當初想像中那麼難過(難過指數大概比自己當初預估的低了1分,滿分7分),很多人以為他們在分手後的10週會愈來愈難過,但實際上卻呈現相反的趨勢。不過,有幾種人會「明顯高估」自己的悲傷:
● 被甩的人(Partner initiated)
● 愛得很深的人(in love)
● 覺得自己不能再找到新對象的人(Unlikely to begin a new relationship)
這也就是為什麼,老闆娘或是你,不願,也不敢再次涉入一段感情。過去那段感情在你心底埋下了針,當年愛得太深、太痛、太用力,使得你對失去懷抱著一種強烈的擔憂,對自己,也失去了信心。
另外,感情裡面最貴的東西不是「愛」本身,而是依賴(dependence)。當你開始依賴一個人,就表示你把一部分快樂與悲傷的權力,也讓渡給他了。根據最小興趣原則( the principle of least interest),如果你比較依賴這段關係,或者是你比較在乎這關係是否能繼續,對方就在這段關係裡,掌握了較多的權力。1984年一項針對77位女同性戀的研究發現,40%的情侶指出她們的關係裡有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依賴較少的一方,擁有比較多的權力。1994年另一項413位異性戀的研究也獲得類似的結果,只是有一些性別差異:39%的女性覺得自己是情感投入較多的一方,但只有21%的男生這麼覺得(該研究還發現,男性主導的關係較為長壽)。近年來的研究也顯示,最小興趣原則男女均適用,但是男性的確在情感上的投入較少。
但你太過依賴你的「情緒預報」了,因為實際上,分手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痛。到頭來,你不是不愛了,而是傷不起。所以愛的旅程教會我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失戀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就像騎單車一樣,哪一個人不是在跌跌撞撞當中,一點一滴的學會成長?而你需要的,是在每次的不安裡,練習面對彼此的情緒。
練習說出自己的不安
「高中畢業之後,他考到台北的學校,我們開始遠距離,他知道我很怕一個人,所以總是會搭車下來找我。我很黏,每天都要講1 小時的電話,但我知道這並不是長久之計,以後,他會有他的打工和課業壓力,而我也會有自己的事情,所以我開始學著做一點改變。所以我開始學著讓自己獨立起來,有時候雖然很想找他卻還是忍耐著。不過這一招並沒有用,就像你說的白熊理論一樣,愈是壓抑,反而愈是想起。直到某一次,我終於說出我的不安。我記得那是某次回家的路上,他牽著我的手說著一些以後的事情。我們這樣一直走著,從一中街走到逢甲,有時候我們說話,有時候沒有。但我很享受那個跟著月光,有人在旁邊陪伴的感覺。我鼓起勇氣跟他說『下次我如果又鬧脾氣,說叫你不要理我的時候,可不可以不要,真的走掉?』他聽了這句話,愣在那裡將近30 分鐘。因為我以前不可能把自己的感覺,這麼直白的跟他說,因為我會怕他拒絕我、怕他生氣。所以我通常用一些相反的方式,例如假裝不理他,或是不接他電話。然後他就過來抱我,眼眶都紅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哭。從那次以後,我們就開始練習一件事情,就是說出自己的不安。說也奇怪,後來如果偶爾我找不到他,我就會往好的地方想,例如他可能在忙,而不是去找別人約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可以藉由經驗和練習來化解不安──這就是所謂的「安全緩衝效果」(secure buffering effect):大量的研究顯示,和安全依戀的人在一起,通常會讓你變得更安全。問題是,如果你跟他是不安全的人怎麼辦?如果是以前,我會建議你們分手,因為砍掉重練總比苟延殘喘來得快;但感情又不是遊戲角色(好啦遊戲也很難),豈能說斷就斷,說散就散?
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Erica Djossa 提供的「變安全」3部曲:
● 辨認自己的依戀風格
● 知道這種依戀風格的人,想要的是什麼
● 找一個可以滿足你需求的人,或是告訴他你的需求
然後我自己要加上第4 個,就是這些需求只要被看見、被覺察就好了,並不一定要真正被滿足,有時候你生氣並不是因為對方不能給你你要的,而是他不懂你要的是什麼。而且有時候,你也清楚這個要求是無理取鬧的,比方說要求對方一輩子不要離開你,或是每天都買早餐來給你吃。
勇敢去愛,勇敢去受傷
所以,我們在戀愛中學會的另一件事是:勇敢去愛,勇敢去受傷。每個人都有一個不安的靈魂,就算有自信和安全感的人,也有被拋棄過的經驗、也有他們的恐懼和害怕,但正因為我們都同樣需要愛,所以,我們可以嘗試著,牽起手來一起勇敢。
在愛裡,我們同樣害怕,也同樣堅強。也因為這樣,我們可以試著練習在每一次的害怕和堅強之間,去拼湊自己的完整,去看見,關係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