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等於好嗎?
工業革命崛起後,人類物質文明就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科學突飛猛進,生產力不斷增加,人類跟過往貧窮說拜拜,集體邁向了物質豐富的時代。
這原本是一幅美好的成長光景,讓人以為,經濟愈成長、人類愈幸福,但幸福表象下,無窮欲望也張開羽翼,成為肆虐自然資源的源頭。慢慢的,我們看到溫室效應、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字眼搶占新聞版面;我們也看到基改食品、化學農藥、土地貧瘠的問題早已經常伴左右。
無止境的成長模式,讓我們以為自己過得很好、發展得很棒,可是,真實狀況會不會是我們搞砸了地球?我們必須思考。今天的經濟成長一定要靠破壞明天的富足來換取嗎?多等於好會不會是一種迷思? 很多時候,少也能是一種美好。
小農耕作四部曲
閩南語中有一句俚語是這樣說的:「才情飛上天,憨慢留身邊。」正好說明了台灣人口南北移動的基調。
不管在台灣哪裡出生,長一輩總是不斷告誡,「認真讀冊,大漢(長大)才能去台北吃頭路;不會讀,就留ㄟ做田!」所以一個一個年輕世代,選擇北上,走進城市求學、工作,成了離鄉遊子。
在城市工作賺錢,真的比較厲害幸福嗎?從農種田的人,真的卡憨慢嗎?在台灣現代化發展思維中,是不是早對行業別做出只要賺愈多,代表愈成功的優劣選擇?面對這些問題,世新社發所助理教授蔡培慧腦中,有著很大的問號!
喜歡自稱為「鄉下人」的蔡培慧,小時候由阿公阿嬤帶大,是南投縣日月潭的農家女兒。921大地震後,看到家園倒塌,返鄉投身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在鄉村遊走時,她看到,農忙時村人相互協助、共同分攤的互動模式,如何為社會帶來現代化生活最欠缺的安定力量。她也看到,為了多賺一點錢,施用農藥、化肥的慣行農法,如何為了大量生產而破壞環境、損傷土地。
她開始回頭思考,當農夫有沒有可能不是卡憨慢,而是適才適所的選擇?目前台灣農業最需要被改變的又是什麼?
蔡培慧發現,全球資本化下,貪婪沒有國界。當前全球糧食供應的現實就是,大型農產國以大量、競爭型的生產方式,向全世界傾銷便宜農產,不僅破壞各地生產狀態,也限縮農產品的多樣性。「你想過自己飯碗裡的菜色,是經過冷凍運輸,由遠在美國、澳洲的資本家農民決定的嗎?」
農村人口流失、農糧自給率低、高度依賴進口是台灣農業目前面臨的困境。有沒有可能,以一個新的農業生產模式,提供另一種思考模式?一種能告別貪婪、跳脫價格、回歸價值的新農模式?蔡培慧的答案是:小農。
相較資本農業,小農大多為了滿足生活所需而耕種,不需一味施用農業、化肥追求土地利用最大效益;因耕作面積小,也容易採取最適合當地水土的耕作方式,無形中降低環境成本,能夠永續生產;而小農根據勞動累積的自然經驗知識,也不像書本中的套裝知識般,容易一學就會,具有變身「達人」、「職人」的潛力。
為了落實小農概念,行動派的蔡培慧,在2009年與浩然基金會一起推動「小農復耕」,先後參與台東歷坵、高雄勤和、雲林水林村、北港溝皂里,與美濃的小農耕作,企圖打造出以小農為主體的在地經濟,翻轉台灣農業新可能。這是一場台灣飯碗內的小農革命,蔡培慧埋下了什麼樣的希望種子?
種在地:用心澆灌故鄉的土地
思考台灣農業的未來,首先要問的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農業?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農業?
這個農業問題的領悟,「小農復耕」團隊之一雲林水林村的小農──蔡得黃感受特別深刻。
原本從事有線電視事業的他,因為懷念家鄉風土,決定回鄉種田。剛開始跟著家中長輩學種田,農藥、化肥一點都沒少,有一天,在田邊巡田時,看到一隻漂亮的鳥,拿起手機想要隨手拍下,怎知一走近,小鳥非但沒有飛走,只是瞪大眼睛、直挺挺地站在原地,隔天蔡得黃卻發現牠死在田邊。
蔡得黃心想,「這隻生活在這邊的小鳥,竟然只為了喝一口水而喪失生命,慣行農法對土地、生態與農民健康衝擊竟然這麼大。」這一幕,讓回到故鄉的他決定改用自然耕作方法,以「友善」、「永續」來澆灌自己的土地。蔡得黃要在盛行慣行農法的西部雲林平原上這樣做並不容易,周遭都是採用除草劑的同鄉,只有自己的田雜草四溢,一開始就會面對不少質疑「怎麼這麼懶,(農藥)噴噴啦!」、「產量這麼少、賣相又不好」、「這樣做哪夠成本!」說這個故事的,是推動「小農復耕」的第二把交椅,浩然基金會中的專案負責人陳芬瑜。5個復耕地全由她來串連。
「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不僅代表一種技術模式上的變化,更代表人們看待農業方式的改變。」陳芬瑜看到腳踩土地的小農,在對故鄉濃厚情感下,願意熬過艱苦,種下具備在地風味農產的決心。
學在地:自主學習農耕智慧
如果不追求量的無限成長,我們能做什麼?
為了鼓勵小農發揮自主力量,向農藥未誕生前的傳統農耕智慧學習,蔡培慧、陳芬瑜提出公田概念,讓在地小農彼此討論、交流農法,再透過公田進行友善土地的耕作學習,把公田當作可以無後顧之憂的田間試驗所。
以台東歷坵部落為例,當地小農就在部落耆老的經驗分享下,重新試驗傳統農法,像是播種時加入草木灰來避免鳥類啄食;或是利用螞蟻窩來驅逐小型害蟲等方式,去找出符合在地社會脈絡與自然環境的農法來提高農產品質。
從使用化肥農藥的慣行農法轉型為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這股來自土地的智慧,也用另一種形式走進小農生活、影響生命。「所有的知識,要自主學習、運用才能真正留下來。」蔡培慧說,漢文化的耕作傳統,有許多適地適種的農耕方式,以與自然相處的智慧,種出飽含豐收與感恩的農產。
吃在地: 食物串起在地情感
「發現一款新菜餚,比發現一顆新的星球對人類的幸福更有貢獻。」這是18 世紀法國作家薩瓦蘭(Jean-Anthelme Brillat-Savarin)的名言,正說明美味食物對人的重要性。可惜的是,過去消費者很少花心思理解食物背後的生產歷程,食物從哪來?又去往何處?要跟土地產生情感連結,「理解」是不能缺少的元素。為了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距離,小農復耕計畫中,也往產銷通路發展,催生彎腰市集。
「怎樣吃才安心?」、「蔬果的特性是什麼?」、「價格怎麼訂?」在市集裡,消費者可以直接與小農對話這些問題,問小農就對了。
從產地到餐桌,不僅縮短了消費者與小農的距離縮短,連帶的,也讓城市人的心,可以望向自然、體會自然。「直接跟農夫買的消費方式才有可能對小農們產生實質支持。」陳芬瑜說。
農業從來就不是獨立發展的一件事,把農業跟土地、人情、文化緊扣,練習了解農業議題,台灣農業飯碗內的小農革命就有機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