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松浦彌太郎: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風靡亞洲理想生活實踐家》

王妍文
user

王妍文

2014-07-30

瀏覽數 60,250+

松浦彌太郎: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說起松浦彌太郎,他大概是亞洲最懂工作也最懂生活的人,也是亞洲最受歡迎的工作生活哲學家。

18歲,他把自己從東京抽離,放到地圖上一個遙遠的地方,從完全陌生中開始追尋自己真正的身分。

18歲前的松浦彌太郎,某種程度代表著亞洲工作者的苦悶,追逐別人眼中的身分,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努力卻不知為何而努力,生活夢想變成不可承受之重,在一連串的問號下,看著不解的生命在秒針下消逝。

亞洲社會有多苦悶?

根據美國蓋洛普公司針對亞洲22國勞工工作滿意度調查,台灣、日本、香港、南韓、中國分別居第13、14、15、19、21名。傳統認為競爭力愈高的國家,工作不滿意度卻相對較高,出了什麼事?

原因出在忙、茫、盲。

亞洲國家的工作者工時向來高於歐美,企業倡導的工作文化,大多強調只要上班、不重生活;推崇成就組織、忽略個人,呈現的工作風格其實就是「工蟻」精神。

面對苦悶,松浦彌太郎溫暖而堅定地說「沒關係,走自己的路!」某種程度,亞洲「松浦風」的崛起,代表了被框架住的「123木頭人」,心開始柔軟,想要有眼淚、有思考、有風格、有決定權。

松浦為自己訂了《100個基本》,一週買一次花;一年4次,享受當季美食;不說沒錢、沒時間;永遠提早15分鐘,別小看這些看起來的小事,這些都是「松浦學」對亞洲職場現象的反思。

很多人生都在習以為常中度過,但是松浦總是為自己點根蠟燭,在火光中重新沉澱思索,最糟的時刻是不是最棒的時刻?有沒有可能「只工作,不上班」?如果沒得選擇,是不是就去創造新選擇?只要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不管怎麼過都可以,是不是就是所謂的自由?

松浦的火光,總是照亮心中最珍惜的事物,那些都是被每個人遺忘的美好。

他的每個生活問號,都有滴水穿石的能力。嚴以律己的紀律,必須說是松浦更迷人的實踐哲學。「記錄這些事,是因為自己想變成那樣的人,」松浦彌太郎說,把感受留在腦海中,通過實踐,就能漸漸變成自己發自心底認同的事。

閱讀他的文字,也會自動產生一種魔力,讓人不知不覺把自己也掏出來,赤裸裸地重新省視。松浦彌太郎既像倒影也像面鏡子,時時映照出每個人心中渴求的模樣,如果要說他是人生的某種指南也不為過。

工作的價值是什麼?透過工作讓別人幸福

每個人都有嚮往憧憬的生活方式,重點是該如何活出自己?

很少人一開始就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松浦彌太郎也是,要解讀他,得從18歲的出走說起。因為感受到跟周遭格格不入,即使身在集體意識強烈的日本,就讀高二的他仍然勇敢輟學,隻身赴美。他形容自己是逃離現狀的「避難之旅」。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一個人離家,語言不通、沒有朋友,為了生活去做初階的勞力工作。孤獨加上生活在社會底層,他很能明白不被需求的恐懼。

或許是高中輟學,松浦一直認為自己是「被社會淘汰」的人,為了找尋自己存在的理由,他思考的不是「我想做什麼」,而是「如何透過工作讓別人幸福」。對他人有幫助、讓自己有用的真實感覺,成了他後來的工作觀。

「那時,我第一次認識自己的內在,第一次認真思考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在《最糟也最棒的書店》中回想年輕的自己。就像德國導演溫德斯的公路電影,孤單帶來自我追尋的思索,更能看透人的本質與意義,以及人與人離合關係中的微妙悲喜。

松浦彌太郎體驗過多種身分,18歲輟學後,做過工地工人;往來日本、美國從事舊書買賣工作,做過自由工作者;創立日本最具個性的書店「Cow Books」,是最受注目的靈魂人物;他多年來獨立工作,一直到41歲接手讓讀者擁抱幸福感、殿堂級生活雜誌《生活手帖》總編輯後,才算正式進入組織就業;現在的他更是多本暢銷書的作家;不過,一旦把這些身分抽離,他其實就是一個理想生活的實踐家。

理想的生活是什麼?最棒與最糟的平衡

閱讀松浦的語言,常常是奇妙的對比,不多不滿,又有峰迴路轉的喜悅,像「猶豫時,選擇最辛苦的事」、「享受麻煩」、「品嘗能溫暖人心的食物」、「交際應酬適可而止」等等,在信奉成功、競爭至上的亞洲社會中,成為紓解苦悶生活的一道強而有力的療癒力量。

松浦彌太郎從年輕時就嚮往「不上班」的生活,整個社會也充斥「不能不及格」、「往上再往上」的競爭氛圍,曾經讓他很困惑:人生真的要不斷追求第一才會幸福嗎?

「不管什麼事情,在最棒的一面之外,也會有最糟的一面。」他領悟到事情並非只有一個面向,在看不到的地方,還會有另一個意義存在。

於是,不愛上班的他,選擇賣舊書養活自己,雖然經營二手書看起來不是主流價值觀下賺大錢的工作,他卻認為,「賣舊書除了收入外,還能獲得知識,是比較理想的求生方式。」

即使大多數人為了比別人更有競爭力,都會先找出不好或欠缺的部分,再想盡辦法隱藏、改善,讓自己更強大。松浦卻認為,不必武裝,赤裸裸也沒關係,只要在最好與最壞間取得平衡就好,「當確認完美不是我的目的時,許多煩惱就都解決了。」

幸福的要件是什麼?孤獨、規律是幸福的兩隻腳

生活中,要理解他人是困難的,理解自己更不容易,松浦彌太郎每10天會為自己留下半天獨處時間,他認為「只有正視自己的孤獨與脆弱,才是獲得強大內心的途徑。」這就是松浦的生活美學,雖然經常與大眾主流思想逆向而馳,往往能迸發更深層的意義。

論孤獨,他主張與同事保持距離、3個人以上的聚會,盡可能不參加、派對飯局一概婉拒。看似孤僻,卻是為了留出獨處思考的時間,也為專注在為數不多的交流機會,保持一種既疏離又親密的人際空間。

此外,松浦彌太郎也用規律,為理想生活寫下註腳。他每天早上5點起床跑馬拉松,晚上5點半結束工作,7點和家人一起用餐,10點準時睡覺,儘管身兼數職,多年來都過著規律的生活。

他不僅要求自己,也規定員工準時下班,去體驗生活、發現日常趣味。在他看來,充實的生活才會化成工作創意,工作不是「犧牲小我來完成大我」,而是「提升小我來為大我服務。」

松浦彌太郎透過各種簡單小事,想把那個「123木頭人」從組織中找回來,正巧對中現代人對工作的反思,不被體制現實束縛,重新找出工作的好感覺,才能每天用心過生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