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和年輕世代交流,我再忙都會跑出時間的。」當《30》邀請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分享他對年輕世代的想法與觀察,儘管行程與會議滿檔,但是童子賢還是送來這麼熱血的回覆。
在服貿爭議最激情的時刻,童子賢代表電腦公會支持服貿的立場鮮明,因為電子產業早就習慣面對世界的競爭,但是同時間,童子賢也願意坐在街頭,聆聽年輕人的聲音與主張。
童子賢認為,服貿只是一個引子,讓人們從昏沉中醒來,開始去了解並質疑政府的決策,在這之中,可能會有誤解衝突,卻也會有思辨溝通。身為60 後的代表,童子賢試著不將自己的想法與行為模式套在80、90 後身上,只是提醒他們思考:輪到你們帶領台灣時,你們想帶社會走向何方?
當你有天發現,你要反抗的不再只是馬英九、江宜樺、中國,而是三星、蘋果,甚至是資本主義,失去了明確的敵人時,你如何面對世界,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讓台灣變得愈來愈好?
童子賢的辦公室外,刻著詩人楊牧的〈學院之樹〉:
「那棵樹正悲壯地脫落高舉的葉子
這時我們都是老人了——
失去了乾燥的彩衣,只有甦醒的靈魂
在書頁裡擁抱,緊靠著文字並且
活在我們所追求的同情和智慧裡」
唯有懂得聆聽與思索,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我們才能活在我們所追求的同情與智慧裡。
相信你所相信的世界
也要看見更大的世界
我有個朋友從前也是熱血青年,他沒有參加這次運動,只說:「讓學生去相信他們所相信的,磨練一下。」人會用他所相信的價值觀去觀察世界。
搞運動的人是有正義感,還是他自認為的正義感?這有很大差別。就像學生現在看到的世界,是他們自認為的世界,他們要學習的是了解真實世界和他們所認識世界的差距。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過去大多數人選擇跟團旅行,團費便宜,跟著導遊走,什麼都不用準備,但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強迫購物,或吃很差的食物;但現在愈來愈多人不想只是服從,他會要求下車看風景,甚至想自助旅行,獨立規畫行程、申請護照、過海關。
這群80、90後,有人第一次從學校走向街頭教室,他們在街頭思考、辯論,學習關心社會議題,也練習去傳達自己的理念。
但要小心,別讓街頭運動成為另一種團體旅遊。如果你不想只是重複又重複參加團體旅遊,你就必須學會做出選擇。對外,勇於探索更大的世界,不畏懼挑戰與競爭;向內,你要走入更深的內心世界,檢視自己的勇氣與熱情。只要你能在自己的角色裡感到自在,肯學習、反省、觀察、探索,不參加團體旅遊又怎樣呢?
我的成長過程,也是在學著自助旅行,走自己的路。我在花蓮鄉下長大,當時哥哥姐姐都準備去考大學,我很小就自己決定不要念高中、考大學, 而是跑到台北念台北工專,希望可以早日分擔家裡的負擔。
前3年我都在寫文章、搞雜誌,可是1978年微處理器的出現,當時這個技術還在發展,有很多uncertainty,可是卻喚起我的熱情,當時我在五專最後2年讀了很多書,還去比較新舊教科書的編排和探討的技術深淺,當兵那2年也興致盎然地讀了上百本專業書籍。
年輕人還沒定型之前,會有很多摸索的過程,只是我們的教育制度是壓抑你的天性,還是在鼓勵你去自由探索?我不會看輕現在年輕人的奮鬥力量,我們應該檢討如何不再壓抑孩子們的天性,當他們的熱情被喚起,求知欲和生產力也會不可同日而語。
溝通不是零和遊戲
拒絕聆聽只會帶來革命
我最近看了電影《白宮第一管家》,主角以白宮管家身分隨侍在政治權力核心身旁,他的兒子卻在街頭參加各種抗議運動。他也曾經希望兒子好好讀書就好,最後他老了之後才相信他的兒子替黑人爭取人權是正確的,社會也在這個過程中進步。
我不認為服貿是台灣最重要的問題,也不贊成攻佔政府機關,但是講學生反體制也太過妖魔化。去街頭時,我看到有些在學校演講、座談認識的學生,我們一起坐在街頭聊天。他們說:「為什麼大人不相信我們講的話?」我跟他們說,當你們相信你想相信的,也要開始練習如何declare(聲明)自己的主張與價值。
年輕世代的人生和我們一樣,都會面臨很多挑戰與困難,但是意見不同的正反雙方是否能夠用成熟負責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看法?這幾天林義雄為反對核四而絕食,有人說,那擁核的人也以死來要脅怎麼辦?
這個思考背後的邏輯,就像要買iPhone媽媽不准,我跳樓好不好?不用想就知道不好,你的道德、信仰、行動要有一個比例原則,這個社會需要用這麼激烈的方式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嗎?
台灣已經離動不動就打架、丟汽油彈、砸玻璃的社會很遙遠了,30年後我們碰到服貿、核四、房價等問題,年輕一代與執政者都提出自己的想法,用各種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是社會的進步。
年輕人為什麼要練習溝通與聆聽?你怎麼知道20年後,不是你在執政?20年後,你會不會和現在的大人一樣正義凜然,認為只有自己的話才是對的?
這在歷史上並不稀奇。就像北韓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十幾歲就在長白山打游擊,二次大戰被奉為民族英雄,結果傳到第三代,變成獨裁統治。古巴強人卡斯楚統治古巴這麼多年,這是當年他和切.格瓦拉一起革命時想要的世界嗎?當年的革命家去哪裡了?
前一代的人提出主張、奮鬥,功成名就之後,難免會有包袱,但如果你不肯傾聽別人的意見,就等著成為被革命的對象吧!
勇於面對世界的挑戰
Just Do It!
很多人批評年輕人搞不懂服貿、核四背後的問題,但誰敢保證自己是全知全能的?這次運動最好的地方,就是讓大家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全台灣變成一個很大的教室,全民一起從中學習與成長。
我樂於看到公民意識的覺醒,衝撞是一種力量,在街頭靜坐、遊行結束不留一片垃圾也是一種力量。就像甘地的不服從運動,溫柔也可以非常強悍,重要的是去了解你所捍衛的價值,並願意承擔責任。
當你聽到經濟部說,停建核四,台灣就要承擔缺電的風險,不要為反對而反對。沒錯,這是一種恐嚇,但也可能是事實。NO Sacrifice, No Belief(沒有犧牲,就沒有信仰),如果你反對核四,你就要開始珍惜資源。
台灣這幾年有很多失落感,年輕人抱怨上一代留給他們一片混亂,羨慕我們的時代的秩序與樂觀,我們這一代也可以抱怨上一個世代留給我們的是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的戒嚴時代。世代之間本來就有差異,不用特別去強調差異,Just do it!
年輕人應該想一想,輪到你們帶領前進時,你們將把社會帶到哪裡去?當你在抗議馬英九、江宜樺時,有明確的訴求對象,但有一天輪到你要導引產業時,你才發現你無法抗議三星、蘋果或是歐巴馬。
我創業時做主機板,但桌上型電腦沒落了;創筆電,筆電也沒落了;現在台灣企業想要創手機,卻失敗了,因為台灣不再是全球科技產業領導者。王建民在經典賽威風八面,讓日本隊束手無策,但當他回到美國大聯盟,卻上不了一軍,這就是差距。李安如果沒有去好萊塢,而是留在台灣,今天他的成就會是如何?
年輕一代要面對世界的挑戰,在街頭反服貿是一個起點,要產生更多力量,一定要在世界歷練,再將這些東西帶回台灣,讓台灣朝向一個更好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