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在一起,我還是我!」個人主義的80、90 後,愛情也很個人化,就算再愛,也要做自己。他們從小學習的不再是責任與義務,而是追求個人自由與權利,實踐夢想、抱負,他們尋求為自己而活,產生了獨有的「個人化」愛情。
我愛,我愛你
個人化的愛情是我愛「你」,變成我愛「我愛你」。
80、90 後擁有更多的自由,以及嘗試的空間,對他們來說,實在很難「委屈」自己,當他們說「我愛你」,其實是說我愛「我愛你」,在愛情關係裡,自我比「你我」更為重要。
他們不願意委屈自己,條件不符就走,苗頭不對就撤,個性不合就閃。
所以,若與他們談戀愛,你可能會覺得他們不負責任,凡事先想到自己;你可能會覺得他們喜歡曖昧,男女界限不夠清楚;你可能會覺得他們太過隨
便,進入與抽離都很快速;你可能會覺得他們很善變,喜新厭舊的程度就像時裝換季。這全是因為關鍵字「我」在作祟,這個世代特別能體會相愛容易,相處難的箇中滋味。
我愛,故我在
80、90後是最無法失去自我的世代,卻也是最不能沒有愛情的世代。他們是「我愛,故我在」,因為內在的孤寂,以及對自我存在意義的焦慮,使得他
們更想要走向愛情,從中證明自己存在著、呼吸著。
擁有自由,卻多了寂寞,沒了那麼多的義務與束縛,卻發現自己的無根與漂泊。德國社會學家貝克夫婦曾分析,個人主義表面上更自由,存在著許多選擇,但因為掙脫傳統社會中許多的穩固紐帶,個人產生了不踏實的失落感。80、90後在物質上可以輕易獲得滿足,反而會讓他們覺得靈魂顯得空虛,對愛情的憧憬遠比前面世代來得強烈。
80、90後對愛情的渴望,是更貼近於「了解」自己的靈魂伴侶,而且,他們渴望愛情,也討論愛情,更樂於分享愛情。
這個世代也是最「盛產」兩性作家的年代。以前的兩性作家是專業、權威的老師,談的是如何在愛情裡贏得對方的心,現今受歡迎的兩性作家,多是分享自己與朋友愛情經驗的素人部落客,只不過,他們不再談在愛情裡如何追求對方,是談在愛情裡如何肯定自我,他們寫「分手」乃兵家常事,悲傷後
還是可以再來,高唱「自我」萬歲。
從Me 到We太難
80、90後的愛情即便變成了「We」,還是要保有「Me」。因為自我,他們渴望愛情,卻很難「停留」在愛情裡,想要穩定,又害怕失去自由,這種矛盾,讓他們大嘆愛情真的是「難」題──真愛「難」得、穩定關係「難」維持、婚姻也「難」結。
從20多歲開始,戀愛史就沒斷過的LAKIKI,在30多次的相親之後,33歲時,決定暫時停止「戀愛」,先過好一個人的生活,她說,自己很想結婚,但是始終找不到對的人,走不進婚姻。
是LAKIKI的條件太高嗎?「我只要能夠讓我做自己,對方不要太自我,讓我可以感到舒服自在的人。」
80、90後,比任何世代更渴望「We」,卻是從「Me」到「We」距離最遠的世代。80、90後的「Me」到「We」就像是攀爬梯,得耗力從這頭,才能爬到那頭。
個性化的他們也不願意輕易向婚姻妥協,所以不婚的人才這麼多。
從另一角度看,80、90後的不婚,或許是因為更理性的不「昏」。以往結婚理所當然,現在,結婚是個人意志選擇題;以往生子是宿命,現在,生子是深思熟慮的抉擇。
「我們並不是怕結婚、生子,而是沒有能力負責。」阿飛說,教養孩子成本過高,經濟不見起色,地球又持續暖化,「這樣的社會環境讓我們不想有束縛。」
台灣社會結婚率創下新低,80、90後真的不想結婚嗎?很多這世代的戀人早就共同生活,戀愛與婚姻的界限不再那麼絕對,除非生小孩,否則在一起的實質意義,勝過於結婚證書的儀式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