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設計第一筆,就為20年後準備

淡江大學》建築系

吳沛綺
user

吳沛綺

2014-01-20

瀏覽數 3,350+

設計第一筆,就為20年後準備
 

2012年3月一個出太陽的日子,士林「文林苑」住宅大樓預定地,抗議人群踩在被拆除一半的王家廢墟上,臉上沒有笑容。除了環保團體和媒體記者,人群中,還有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系主任黃瑞茂和一群學生,嚴肅地舉著布條。這不是他們第一天來到文林苑抗議、甚至不是第一次參與抗爭,經過課堂的研究和辯論,學生們清楚知道自己為何而來、為何而爭,一堂社會實踐課於是直接搬到現場開課。

望著這棟只剩一半的透天厝,似乎沒有人能在興建之初設想到如此局面;但黃瑞茂用眼前的真實教材告訴學生,當建築師在描圖紙上畫下設計圖的第一筆,就必須從各方面設想到這棟建築物在20年後,究竟會仍然屹立不搖地替人們遮風避雨、還是成為一堆廢墟?

在淡江建築系,所有訓練都是為20年後所準備的。

連結社會議題 反思建築本質

建築之於這些學生,是一種態度、一種承諾。「我們照顧的是別人的生命,」學生黃冠傑說,從大一開始,老師給他們的第一個觀念就是對他人承諾的重視,如果前一週答應在課堂上繳交的進度遲了或沒交,就是死當,沒有睡過頭、沒有太累、沒有任何理由。因為你蓋的是別人遮風避雨的家、是每天有數萬人經過的橋墩、是一條條連結各縣市的道路,一旦鬆懈自己的進度或出差錯,小則耽誤整體工程、大則為害數萬條人命。同樣的,都市空間沒有規畫完善,理所當然是規畫者和建築者的責任,為了「更新」而拆除別人的家,不僅無理可循、更不是最佳辦法。

「我們教給學生的是20年後的未來,不是現在。」黃瑞茂說,現在國土規畫的思考,多半是縮減農業用地以擴展都市所需,所得的結果是環境遭到破壞,隨便一個颱風、地震,就有地方傳出災情。他們所教給學生的是提早20年思考到未來的情況,包括防災、國土規畫、政策發展等,去年獲得系內議題獎的黃冠傑,就是從中國四川大地震得到靈感,針對當地少數民族的小學空間進行設計,運用四川大地震被震毀的建材再做利用,並規畫防震、防災設備,得到老師們的讚賞。

任重 真的道遠

大四的劉惠容告訴我們,費城是簽署獨立宣言及美國憲章的城市,可說是美國的出生地。她是這麼形容這個地方的:「火柴盒一般狹長的磚造民居、傳統而權威的希臘柱式立面銀行、高密度雕刻的哥德式教堂,當然還少不了高聳的國際樣式辦公大樓⋯⋯」,之所以有如此生動的描述,不僅是因為她做過功課,更因為她現在就正在費城的天普大學擔任交換學生。

對於淡江建築系的學生而言,「任重道遠」除了指責任重大,必須經歷長期奮鬥的信念外,還有另一個解釋—為了蓋出優質的建築,真的跨出腳步、走訪不同國家,勘查當地的建築。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透過校內的交換制度,劉惠容除了親身參與當地建築系的課程、與教授互動,也把握觀察異鄉的機會,與新朋友、新同學聊建築、聊文化、聊設計,也進一步將這些經驗內化為自己的資本,展現在未來的每一個作品當中。

除此之外,淡江建築系也特別注重同學在資訊化及國際溝通的能力,除了設有營建自動化及電腦輔助製造教室供同學們操作使用,更遠從澳洲及日本等地邀請客座教授開設課程與工作坊,甚至到國外進行參訪。去年教授就帶著學生們到香港九龍,勘查當地城市空間的規畫,與同學討論台灣、香港兩地的城市空間規畫比較。

5年規畫 完整學習

走入木屑紛飛的工藝教室裡,穿著黑色工作服的學生們俐落的用電鋸切割木材、一會兒又拿起鐵槌敲敲打打,口罩下是一張張專注的神情,偶爾抬起頭,笑得彎彎的眼睛又流露出屬於大一的青澀與光彩。

 在這裡,各年級的學生自己專屬的工作空間,從大一的基礎扎根開始,藉由製作各種媒材的小型作品,練習空間和立體的概念;到大二開始思考建築的情境與脈絡,例如規畫一個流浪漢的家;大三則更進一步針對結構與空間練習規畫,到大四結合不同主題進行討論,最後集結成大五的畢業專題,產出一個灌注自己信念與所學的作品。5年的課程規畫,訓練出一個個兼具專業技能與趨勢思考的專家,也成功打造出淡大建築系在業界的專業形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