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傻瓜變新寵,明星退冷宮

臧聲遠
user

臧聲遠

1998-05-05

瀏覽數 13,550+

傻瓜變新寵,明星退冷宮
 

本文出自 1998 / 5月號雜誌 第143期遠見雜誌

如果說富達投資公司是啟動共同基金時代的火車頭,那麼駕駛員就是彼得林區(P. Lynch)。他的名字變成美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們永遠記得在他掌舵的十幾年間,麥哲倫基金的淨值不可思議地增長了七四.四五%;他能把幾千支股票的數字代號倒背如流,卻記不得自己小孩的生日。富達戲劇性的崛起,靠的就是彼得林區這張明星牌。

「共同基金的操盤者絕對不能是面孔模糊的人,投資人需要知道是誰在管理他們的錢,才能產生信賴感,」美國排名第十八的雅努斯(Janus)基金公司發言人史奈德說。美國各基金公司則以彼得林區為效法對象,捧紅一代接一代的基金經理人;他們在媒體曝光的熱度,不讓影劇體育明星專美於前。

彼得林區的典範被顛覆了

美國最權威的理博(Lipper)基金評比公司對這種現象大潑冷水,「基金這行人才濟濟,腦袋和技巧並非績效高下的關鍵。」客觀的紀錄清楚顯示,基金沒有常勝軍,也沒有常敗軍,風水輪流轉,說穿了只是運氣。「從昨天的成續覓尋明天的操盤高手,根本是白費事,」先鋒基金集團總裁布雷南(J. Brennan)說。

基金公司以操盤明星做標榜,到頭來自食苦果。基金收取的管理年費,被他們天價的薪資鯨吞、還飽受同業挖角的困擾。《經濟學人》雜誌諷刺說,「一支超級戰將如雲的職業球隊,球迷人氣鼎旺,老闆卻往往賺不到錢;都落入球員口袋去了。不過好歹球員的表現很一致,每年的戰績不會相去太遠;明星基金經理人卻不是這麼回事。」

去年上半年,麥哲倫基金的操作績效,在全美六百六十九種成長型股票基金中,暴跌到第六0七名,投資人爭相贖回,把錢轉到先鋒集團的史坦普五百股票指數基金。彼得林區開創的典範,被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典範給顛覆了。

彼得林區典範的精髓,在於不惜廣告預算製造明星崇拜,搭配壯盛的研究陣容,精選高潛力的股票。它的代價就是基金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史坦普指數基金恰好相反。顧名思義,它是把史坦普指數涵蓋的五百種大型股票,按加權比重全部買下,一樣也不漏,根本不必費腦筋選股,也不需要操盤高手和分析人員,全然放牛吃草地被動式操作。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史坦普指數漲多少它就漲多少、跌多少它也跌多少。理論上,不管哪家公司的指數基金,操作績效都一樣,沒有廣告的必要。因此指數基金的成本奇低無比,收取的管理年費只有一般股票基金的七分之一。

指數基金的基本信念認為,基金的績效表現不可能長期超越大盤指數,只求追平指數。這個目標看起來謙卑,做起來難得很。儘管股票基金「星」(明星)光燦爛,實際上,在美國只有一五%至二五%能戰勝史坦普指數。過去十二年來,美國股票基金的整體績效也只有三年打敗史坦普指數。難怪傻瓜(指數基金)成為新寵,明星(基金經理人)的光環逐漸黯淡。

基金經理人謀殺了股市?

去年十月,美國華爾街重演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黑色星期一」的崩盤驚煉劇。大家都好奇,是誰謀殺了股市?出乎意外的是,綜合各方說法後,元凶赫然是基金經理人;他們瘋狂殺出持股,散戶反而臨危不亂。

教科書不都說,散戶是不理性的、基金是穩定市場的砥柱嗎?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OECD)最近在特別報告中質疑這種刻板見解。報告指出,基金經理人容易一窩蜂地進出股票,一方面因為他們「藉助相同的經濟模型、相同的資訊科技,關心相同的新聞,運用相同的資產分散與避險策略,」對市場情勢也就反應雷同。另方面,「績效評比的壓力,助長基金經理人的羊群心理,別人如何進出,自己就如何進出,避免落後平均值太多。」同步買賣的結果,足以使星火的賣壓變成撩原的崩盤。

「明星神話」逐漸失靈,基金公司該用什麼來吸引投資人?《經濟學人》的建議是降低成本費用、提供更便捷的服務。最近美國大受歡迎的「基金超市」就是範例。

基金公司向來只賣本身的產品,要買幾家基金,就得開幾個帳戶。但是在基金超市,投資人開一個帳戶,就能同時買到多家基金,而且從甲公司轉到乙公司的基金不收手續費。這些便利與優惠較起伏無常的操作績效實際多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