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看天吃飯,型農們堅持翻土前翻書,掌握知識讓農業轉型成功。
一部《看見台灣》,帶你從空中看見土地的美麗與憂愁。不過從以前到現在,還有許多人是親自踩在這塊土地上,用全身心認識台灣、貼近台灣、看見真正的台灣,這群人就是我們的──農夫。
台灣經濟是農業撐起來的,不過自從加入WTO,農業就像小蝦米遇上大鯨魚,因為是小農經營,規模小、產銷成本高,敵不過大資本的價格戰而敗下陣來。在轉型觀光的冰山之下,更多你看不見的,是農地休耕、人口老化,而農業自古以來在生產、生活、生態三方面扮演完美調和劑的角色,也跟著一起沉沒冰山底下。
不過最近有人開始回到農田,一步一腳印踏實耕耘。在高雄,就有這麼一群年輕人,他們內心有顆改變種子,想讓夕陽農業「轉型成功」,把自己變成了「型農」;他們回到家鄉,走回田地和天地對話,回到最單純的自然與生活,用貼近自然的農法,種出作物的本性、食物的原味,也種出自己的初心。
這群「型農」究竟長什麼樣呢?他們都是青年返鄉,用知識耕田、用藝術灌溉;一手拿鋤頭、一手拿電腦,還出一張嘴講家鄉、講有機;他們都有兩個腦袋,一個行銷腦,一個農業腦,同時為了抓蟲除草,身體還要動不停。
型農們掌握知識,畫出新生產獲利,並發揮天賦豐富生活和社群,更尊重生命與自然,用「無為」耕作打造能因應未來氣候變遷的諾亞方舟。這種新「型農價值」,重新建構農業未來藍圖,他們要突破農業產銷困境,成功傳達「有型」的生活態度。
他們要扭轉看天吃飯的農夫角色,就像日本蘋果達人木村秋則,種蘋果不灑藥也不施肥,被人笑傻瓜,可是他卻說,「一旦為一件事瘋狂,總有一天能找到答案。」這群青年農夫,在耕作裡找到答案,他們堅持翻土前翻書的知識力量,變身型農,用自己向世界證明:農業,也可以創造超越名牌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