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秋分時節,又是一年兩度、日夜等長的日子,而氣候上也到達一種平衡飽滿的狀態。
一年中,只有春分和秋分兩天晝夜均等,日與夜,平均的分了一天。這也是為什麼孔子將中國第一本歷史書取名春秋,就是取其中分之意。希望歷史能夠像天平一樣,無所偏倚。
送走夏日的燠熱,也送走暴雷與大雨,在這個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中,人的身體也應該要調節成平衡的狀態,順著陰陽節氣運行。
但對於秋分這個節氣,你是否還了解得太少呢?
中國古代春分及秋分都有春秋大祭,春天時的大祭是為了春耕,而秋天大祭則是以秋收為主。春社是許願希望當年風調雨順收成佳,秋社則是還願謝神明的日子。
這些古老的儀式雖然已不復存在,但台南作為台灣最古老的城市,保留了一項最珍貴的典禮,那就是「祭孔大典」。保存古禮、古器,以及儒家文化中的禮教智慧,台南獨有的古城氛圍是我們不能錯過的重要洗禮。
中國數千年來的文化傳承、一代接一代沿襲的禮教與智慧,在已逐漸「失禮」的社會裡顯得格外重要與珍貴。而這樣的傳統禮教,正是在台南府城發酵綿延。
尋找儒家文化的典雅禮教
資深文史作家、同時扶植台南文創產業的王浩一笑說,「如果今天台灣所有的古蹟只能留下一處的話,那就非台南孔廟莫屬了。」
到底台南的孔廟有什麼特別之處,讓它的歷史意義如此重要?
台南孔廟,是當初鄭經接管台灣後,軍師陳永華為了復興文化而設。當時是1665 年,讓孔廟成為全國最古老的古蹟。但你可能很難想像,占地不過9007 平方公尺的孔廟,卻保留了中國禮教文化最經典的精華。
雖然最初祭孔大典的濫觴是在山東曲阜孔廟,但經過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後,許多儀式與文化不再薪火相傳,這種文化破壞,導致「失禮」;最近更大的爭議是韓國自認孔子是韓國人,因為在三國時代就開始了祭孔, 反而真正成了孔子所說的「禮失求諸野」。
誰是正統?更要到台南孔廟一看了。禮教、文化、智慧, 台灣島上的我們,因為台南孔廟,而再次有了機會可以接近那些溫潤的人際美好,感受儒家文化中的分寸與禮節。
翻開《禮記》〈文王世子〉,原來早在周朝,學校每年都要按四季向先師擺設祭品祀奉,以示尊師重道。一直到隋朝後,「先師」一詞才專指孔子一人,釋奠也幾乎成了祭孔典禮的專屬名詞。
最早的祭孔是在西元前478 年,但規模甚小,只限於在孔子舊宅中舉行。到了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中國的皇帝每年均會祭孔,此後祭孔活動規模逐步提升,到了西元485 年,祭孔第一次出現使用六佾舞的記載,六佾舞是中國古代諸侯用舞的編輯,有六行六列,共36 人, 並搭配使用中國古代諸侯樂隊的編制「軒縣」,這是歷史上樂舞並用祭孔儀式的開始。
從這之後每個朝代皆有自己的規模和樂舞,直到明清時期到達巔峰,成為「國之大典」,而各地孔廟也各自舉行祭孔典禮,甚至六佾舞變成了與天子齊的八佾舞,但台南孔廟仍遵循正宗古禮,維持六佾舞,也是一種禮數。
但如果說各地的孔廟都有祭孔典禮,那麼台南孔廟究竟有什麼獨特之處,每年都吸引四面八方的人來朝聖呢?
現代化的影響,台灣許多孔廟紛紛放棄傳統,而採用改良過後的祭祀程序,好比很多祭孔大典只在教師節舉行,改以牛羊豬造型的蛋糕取代三牲,典禮後切蛋糕而非拔智慧毛等。只有府城孔廟仍然堅守傳承,不只在教師節, 仍維持春、秋二祭,儀式過程也完全遵照古禮,不敢有一絲馬虎。
108響鼖鼓聲,府城祭孔大典
9 月28 日,曙光還埋隱在山頭之下,全城黑暗靜寂, 只有孔廟裡隱約傳出人聲,只見一群年幼的佾生身穿古服長袍、手持雉羽,睡眼惺忪的在等待釋奠儀式的開始。
天還沒亮,為什麼祭孔一定要這麼早呢?
王浩一說,祭孔大典之所以要在天未亮時開始,是為了要配合在典禮結束時,迎接日光的升起,代表了孔子的出現正是華人文化的曙光與開始。但現在有很多地方的祭孔儀式都延後至六點甚至更晚,唯有台南孔廟依舊不改古禮。
於是清晨5 點時,偌大的鼖鼓108 聲開始作響,在擊鼓的同時,負責奏樂的樂生、跳佾舞的佾生,以及由智慧長者擔任的執事者紛紛就位,在一聲「走班」後釋奠儀式正式開始。祭孔儀程十分繁複,多達三十多個程序,包括了迎神、進饌、上香等等。祭典時,雅樂和佾舞貫穿其間,氣氛肅穆莊重,整個孔廟籠罩在肅穆的氣氛中,似乎要將這份敬重、感念師道的心意上達天聽,也像是要將那來自遠古的聖哲叮嚀,傳至每位參與盛典人士的耳中。
隨著典禮進行至尾聲,儀門及櫺星門掩上,孔子的神靈再次回歸天庭,而日光卻降臨大地,照亮孔廟裡許許多多前來觀禮的民眾,以及佾生臉上稚嫩的汗珠。
祭典結束之後,有些躁動,原來是大家引頸企盼的「拔智慧毛」。過去的人認為,祭典中使用的牛隻身上的毛,如果讀書人能拔到並放置於書包、鉛筆盒、枕頭, 就可以增添智慧、頓悟開竅、考試順利;而如果是老年人則可以預防老年癡呆症。這項活動流傳至今,仍不減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