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農曆正月元宵節前後,大家最期待的盛事,莫過於「北天燈,南蜂炮」兩大台灣最主要的節慶活動了。
尤其是被Discovery 頻道票選為「世界第二大節慶嘉年華」的平溪天燈節,每年元宵節前後吸引了十幾萬民眾湧入這座位在新北市偏僻山區的小鄉鎮,在活動期間,每天都有數千盞天燈,承載著一般升斗小民對未來一年的心願,在幽微寧靜的山區冉冉上升。
天燈的平溪:祈願新的一年平安好運
為什麼在這個立春時節,大地開始回春降甘霖時,會流行放天燈的活動? 如果從近因來看,有此一說的是天溪在清道光年間,因為盜匪作亂,騷擾村落居民,居民只好避難山中,待危機解除後,留守村中的壯丁便以天燈為信號,告訴大家已經平安了,所以又稱為「平安燈」與「祈福燈」。
不過,元宵節與燈會從西漢就已經開始流行,即使歷經朝代更迭,始終沒有間斷過。雖是官府開始提倡的元宵花燈,但民間更進一步把花燈發揮到淋漓盡致,不僅運用多種材質來表現燈籠的質感,更在上面著墨各式花樣,有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民間流傳的英雄莽漢、國劇臉譜等,甚至北宋就開始用簡單機械操作花燈;而其中最神奇的,莫過於作家唐魯孫筆下的「黃河九曲燈」。
興起於明代農村鄉鎮的黃河九曲燈,沿鄉間高低起伏的土丘做迂迴曲折的柵,柵內到處張懸花燈,達3到4公里長;最神奇的是,這種燈陣巧妙運用當年諸葛孔明發明的八陣圖,藉燈火明滅與曲折燈陣,營造出迷宮般的幻覺,進入觀賞後經常久迷不出,成為燈會一大樂趣。
天燈雖然不致如此,但是也跟諸葛孔明有關,因為傳說放天燈就是源自三國時諸葛亮征伐南蠻時所發明,為了作為軍事通信之用,所以天燈又稱為孔明燈。
其實,元宵節張燈,在中國一年12個月的時令節慶裡,有其深遠的意義。中國人常說:「一元復始。」農曆年後,又要迎接新的一年開始,當立春來臨,大地開始回暖時,農夫要準備插秧,新的勞動又要開始,上至官方,下至民間,無論過去一年經歷多少挫折與辛酸,總是希望新的一年能有個好的開始,能有個象徵的活動來為新的來年祈福與許願,這就是為什麼平溪的天燈節會在如此應景的情況下,讓大家趨之若鶩的原因。
當人們在新的一年把這一盞天燈釋放到天空上時,心裡總是在默默地祈願未來12個月,平安也好,好運也好,都能夠藉由天燈上達天聽,並傳達到四方。
懷舊的平溪:看到礦工生活的悲歡
雖然說「天燈的故鄉在平溪」,但是平溪鄉真正精彩的地方,更在於當年它因為礦產發達所遺留下來的各種歷史痕跡;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平溪成為許多人到此遊一日的好去處。
當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男女主角走在鐵軌上談心時,別小看他們腳下踩的這條鐵軌,民國10年,平溪因為煤礦蘊藏量豐富,為了因應礦產運輸的需要,台陽礦業公司投下鉅資完成了這條平溪線鐵路,它不僅牽動了平溪將近一個世紀的產業發展榮景,它更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型態與血淚交織的悲歡歲月。
隨著鐵路的發展,運出了豐富的煤礦,也帶來了煤礦工人與家庭。當電視廣告裡,穿著夾腳拖的張君雅小妹妹從高低不平的老街裡來來回回奔跑時,鏡頭下的舊式街道模樣栩栩如生,這正是平溪線沿途停靠的十分、平溪與菁桐火車站,所帶來的懷舊氛圍。這3個火車站的周邊商圈,當年光是聚集的礦工人數就有4000多人,4000多人帶來的家庭,形成數萬人的熱鬧村落,跟今日僅剩200多戶人家雖然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沿著平溪鐵路所留下的老街歷史與百年建築卻非常令人著迷。
新北市平溪導覽協會理事、同時也是平溪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高文祿,從小就在菁桐長大,出身煤礦工人家庭,平溪鄉的悲歡離合,都在他童年的腳下度過。
遊平溪,如果你只是坐火車來到平溪車站就下車,實在太可惜,因為平溪鄉當年真正的繁華與最多的古蹟可看,是從菁桐開始,你不妨坐到最後一站菁桐,從這個台灣現存唯一的木造火車站開始去探幽,穿過老街,經過平菁橋,來到白石腳這個地方,放眼望去,美麗的山谷與底下堰塞湖盡收眼底,沿著溪流旁的日式宿舍群,就是煤礦歷史的開始。
清澈美麗的溪流在山谷裡潺潺而過,高文祿卻說:「以前這個堰塞湖流的水是黑色的。」當年上游開採煤礦,不要的煤渣就扔在河裡,堆積了至少兩層樓高,不僅染黑了河,也意外造就了另一個生計,那就是因礦工意外身亡造成的寡婦孤兒,為了要存活下去,就站在這條溪裡低頭挑撿煤渣,然後再轉賣出去。
穿著印有中美合作的麵粉袋製成短褲的小孩,也站在這條溪裡幫母親撿煤,每當放學鐘聲響起,一群穿吊帶褲與黑皮鞋的同學準備回到位在溪旁、高級工作人員才能住的日式宿舍時,總是會揚手向站在溪裡撈煤的同學親切打招呼,穿麵粉袋短褲的小孩頭就垂得更低了,這是當年煤礦興盛期,平溪一個地方、兩個世界的樣貌。
所以,如果你認真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圍繞著日式宿舍群附近,有煤礦公司建的石造溜滑梯,有專門招待高幹的員工俱樂部,有如今改成為皇宮茶坊的礦長宿舍,高文祿說,當年他們礦工家庭只有盪鞦韆可玩,所以他們都稱這裡為遊樂園。
當年,菁桐真正的老街就沿著這些日式宿舍群旁而建,只是1943年一把大火燒掉,才遷移到如今的老街,老街一旁拾級而上的濃密綠意中,著名的礦場遺跡正是全台開採最久的礦場石底大斜坑。
從菁桐遊覽過煤礦生活的遺跡後,再重新搭火車到平溪車站去放天燈吃傳統小吃,到十分車站去感受百年老屋與老街的風情,你的心情會更不一樣,當你在這些老街遊逛時,你看到的,已經不再只是廣告與電影曾出現在這裡的場景,而是在距今半世紀之前,煤礦工人透早從山的那一頭走了3個小時來到礦場,為了怕入坑之後臉上盡是煤灰無法吃便當,所以一定先吃便當再入坑,等到工作結束後,一群疲累的礦工沿著石階而下,帶著飢餓的肚子與放鬆的心情,雖然褲子上盡是被稀硫酸(早期礦工頭燈發電的原料)濺出而坑坑洞洞;雖然他們的臉孔已經被煤灰掩蓋,但是他們的步伐已經輕鬆,正準備走到燈火通明的街上,從密密麻麻的攤位裡尋找小吃填飽肚子,有家庭的礦工走下石階時,已經看到小孩子正開心地等在另一端,看到父親安全歸來。
今天,感謝老天保佑,又度過平安的一天。這是當年平溪居民的心情,這樣的心情,就像是冉冉而上的天燈一樣,感謝去年平安度過,希望來年也能歲歲平安。
平溪的故事,真是豐富得說不完,它不僅是一頁礦產史,它更是台灣早年常民生活的一景,為了在艱困中求生存,所激盪出的那股美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