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創業團隊人手多多益善?

林之晨
user

林之晨

2013-10-01

瀏覽數 4,200+

創業團隊人手多多益善?
 

大家都知道創業路上需要突破很多障礙,解決很多麻煩,因此會用上很多人力、物力、腦力。所以理論上一個創業團隊人手愈多,就愈有能力克服難關,成功機率也會愈高。但實務上,事情並沒有那麼單純。

人手太多的風險

首先是決策速度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人愈多就愈難取得共識,愈難取得共識,就愈難做出決策。但一個Startup 存在的目的是尋找「可重複且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需要的是快速嘗試,再不斷依據結果修正方向。這樣的工作最怕人多口雜,每個人都對走向有意見,最後勢必會拖累找商業模式的速度,降低成功的機率。

再來是人口過剩所衍生的困境。

創業初期除了做產品、測試市場之外,通常沒有太多事情可以做,所以人手過多的團隊一定會有人閒著。閒著的人如果只是閒著,那會讓忙的人很不是滋味。如果不要他們閒著,又常會浪費在一些「多此一舉」的業務上面。如果不要他們沒事找事,大家都去做產品、做客戶開發,則會跑出3 個和尚沒水喝的窘境。總之無論如何, 在一個業務量少的Startup,多出來的人手衍生的麻煩常常比帶來的好處還多。

最後是成本效益的問題。

無論大家有沒有領薪水,愈多人全職投入在這次創業,公司面對的隱性成本也就愈大。但根據上述2 點在內的種種理由,這些額外支出事實上無法真的提升公司尋找商業模式的效率。所以從財務的觀點而言,一個早期團隊擁有太多人手,也是不符合經濟效益的資源配置。

理想的規模

所以一個核心團隊要有一定的規模,但也不宜人手過剩。

以網路創業而言,一般經驗法則是2 至4 人是最理想的組成。其中4 人團隊雖然較2、3 人容易陷入決策變慢的陷阱,但如果主要創辦人領導有方,也是最能在速度與能力之間取得好平衡的規模。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4 種能力

4 個人的核心團隊分別該負責什麼,這沒有一定的答案,但有一種組合在當今的矽谷得到相當的接受,我想可以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 1. 產品遠景擘畫者(Product Visionary)

以先前的Apple 來說,就是賈伯斯(Steve Jobs)所扮演的角色。這個人能洞悉市場機會,體察用戶需求,並且清楚的把這個需求傳遞給其他3 個人。他能夠與潛在顧客溝通,傾聽他們的聲音,並且翻譯這些意見,成為內部工作的指導原則。他還必須能觀察市場動態,了解上下游產業的變化,並且依據以上種種資訊決定產品未來的走向。

● 2. 設計者(Designer)

以Apple 而言,就是首席設計師伊夫(Jonathan Ive) 所扮演的角色。一個好的設計者必須綜合考慮用戶需求、科技演進、物理限制,以及成本考量等因素,從中取得最佳的平衡點,產出最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這也是所謂設計思考的核心精神。當然,今日的設計者必須做全方位的設計,從行銷素材文案、通路、產品包裝、使用者介面,乃至於售後服務等整個「用戶體驗」,都被視為設計的一環。

● 3. 有駭客精神的工程師(Hacker)

以Apple 而言,比較接近軟體工程資深總裁費德里吉(Craig Federighi)所扮演的角色。一個新創團隊的工程師除了要有一定的軟體技能,更重要的是解決程式問題的效率。早期創業團隊兵貴神速,只要能夠讓軟體開始運轉,測試對於市場的種種假設,程式碼本身不夠完美,或是無法支撐巨量使用者同時上線,都是可以暫時擱在一旁,日後再來修正的缺陷。此外,早期新創團隊的工程師必須要有快速摸熟新系統、新工具的能力,才能夠因應商業模式與市場策略的快速調整,因此稱他是有駭客精神工程師,一點也不誇張。

● 4. 萬能者(Hustler)

最後是Apple 裡營運長庫克(Tim Cook)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讓公司一切其他事情,包括日常營運、財務、法務、人事等能夠順利運轉的萬能者。此人絕不接受「No」作為答案,無論如何就是會想盡辦法得到組織需要的東西。他學得很快,非常懂得運用槓桿, 製造多贏,讓其他人可以專注在產品與市場上,完全不需要擔心糧草供給的問題。

創業最終是一群人一起工作,想辦法在市場上創造價值,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因此邁向這條道路之前,組織一個好的核心團隊當然是先決條件。老祖宗所謂齊家而後治國平天下,其實講的也是一樣的道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