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萬萬想不到,開心農場現在有了真實版。想當年在遊戲上種菜種蘿蔔的日子,到了真實世界,不是只有每天在網路上澆水、除蟲,如果真的種菜有成,隔天,一包來自花蓮玉里的米,就真的送到你家門口。
這是個台灣目前最有創意的「種虛得實」行銷案例,發想人是「悠活農夫」遊戲執行長嚴立煌。
○ 種米得米,行銷虛實整合
想像一下,你在遊戲的虛擬田地種稻,畫面上每天澆水、除蟲,直到收成了一包米。但是隔天,一包真正來自花蓮玉里的白米,真的送到你家門口,這是多麼有成就感的一件事,現在,夢想真的成真了!
「種米得米、養豬得肉乾」,這種在遊戲上「種虛得實」的有趣體驗,讓在2011 年底推出的「悠活農夫」遊戲受到廣大關注,吸引了2萬多名玩家投入。執行長嚴立煌表示,當初決定要做一款可以連結到真實的遊戲,又觀察到台灣小農產銷不易的問題,「農業是硬通貨,不會消失、不退流行,人總是要吃的。」因此開發這款「虛實整合」的耕種遊戲。
「悠活農夫」是「悠活遊戲」公司第一個自創、自製的網路遊戲,嚴立煌說:「這款遊戲有兩個元素,第一是台灣,第二是農業。」遊戲有許多在地元素,像是當地的民間信仰三太子、觀世音菩薩,也有與農業機構結合的角色,像是花蓮壽豐鄉農會總幹事也出現在遊戲中,指示某一關的任務。「不會天外飛來一筆出現喀什米爾的山羊,因為那不是台灣在地的東西。」行銷企畫吳昕頤表示。
如果你以為這只是一款真實版的開心農場遊戲,那就大錯特錯了。「遊戲只是分支,加上電子商務跟『悠活跳蚤』,才是完整平台。」嚴立煌指出,一開始悠活團隊用遊戲吸引玩家注意,讓這群人慢慢認識台灣小農,連結到電子商務平台直接購買小農產品,但這樣農夫還是得靠別人,「『悠活跳蚤』就是要解決這件事,農夫只要很少的know-how就可以用網路建立自己的品牌,直接跟消費者溝通。」
○ 金三角:遊戲+電商+社群三合一
「悠活跳蚤」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社群。當某位小農栽種的芒果成熟了,手機往芒果樹一拍,上傳「悠活跳蚤」,消費者在電腦上瀏覽商品,觀看農夫的介紹影片,有興趣就加入追蹤清單,等到芒果成熟要販賣了,系統就會通知這些追蹤的買家,在下單前,有興趣的買家打字留言:「一斤多少錢?」不會打字的農夫,只要在WeChat或LINE的語音傳輸功能一按,回答:「一斤XX元喔!」溝通成立,訂單成交,搭起農夫跟消費者的直接溝通橋樑。
悠活團隊堅持,這個平台必須要連不會打字的老農也能使用,「我們不是要做遊戲,我們等電子商務擴展商品,再等『跳蚤』成形,三者才是一體,」遊戲、電子商務、「悠活跳蚤」可視為三個獨立的產品,在遊戲裡可以看到兌換商品從哪來,再到網站看小農影片,電子商務的訂單可以回饋虛擬道具,跳蚤平台也回饋到遊戲,三者有效串接,成為三合一虛實整合的行銷平台,嚴立煌說,最終目的是,讓農業電子商務有完全不同的經營模式。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蔬果產地配送的平台,但大部分是公關、行銷公司代為操刀,「我們覺得是要給舞台,讓兩邊的人面對面溝通。」吳昕頤表示,農夫可以建立品牌,自己經營,消費者可以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同時解決了小農的產銷問題。
「在這裡,你找到的東西可能不是很漂亮,但都是小農精心製作,農夫有舞台說自己的故事。」最早加入此團隊的吳昕頤說。未來,等到悠活跳蚤上線,希望發展成「契作」的產銷合作模式,當種子播種在田地的那刻起,這批尚未成形的稻米就已經有了買主,不僅可以穩固小農的生計,更讓農產品的消費模式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
○ 追求:人與土地和諧共生
在遊戲尚未推出前,悠活團隊花了半年的時間全台跑透透,實地觀察小農耕種情況,像是友善耕種或無毒耕種法,不施除草劑,而是養雞鴨來吃雜草,回歸最自然的土地友好關係,這些過程也拍攝影片放上網站,「我們將20 位小農說的話用影片記錄下來,不加修飾,展現原味。」吳昕頤表示。
從發想idea 到執行,經歷長達一年的時間,「這一年卡在找到一個right team( 合適的團隊)。」嚴立煌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長久經營,「頭都洗了,就不能後悔。」因此挑選團隊成員相當謹慎,成員一開始都是專才,包括擁有豐富媒體工作經驗的執行長嚴立煌、行銷企畫吳昕頤、2 位軟體工程師李鋌霖、簡建州,與美術設計朱家禎,現在,都磨成了「全才」。「來這裡什麼都要做,網路機房、金流都要會,我跟他們說,以後你就是全才,在餐廳才能做到行政主廚,你只會川菜不行啊,我就是這樣把他們都騙進來。」嚴立煌逗趣的形容。
外部與小農溝通的過程,也發生許多趣事,曾經有一個種芒果小農,對方反問:「你們是不是詐騙集團?」因為哪有這麼好的事?有人願意無償提供包裝材料,依照小農的外觀做出Q 版的貼紙包裝、打造自有品牌形象、打通物流,讓小農自己訂定產品價格,「真金不怕火煉。」吳昕頤笑答,只要把合作模式溝通清楚,小農對團隊的信任,很快地,就能轉換成消費者對於小農產品的信任,這種建立在信任上的交易,絕對是鼓勵台灣小農繼續努力的一大動力。
悠活團隊用遊戲喚醒大眾的在地關懷,用科技解決台灣的農業問題,背後的故事是台灣無數小農對土地的尊重、對產物的用心,這些故事打動消費者,用實際購買支持小農的信念,人與土地、人與人的關係,回到了最初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