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Say No,用「你可以,但是……」

兩性專家林萃芬

整理/王妍文
user

整理/王妍文

2013-06-01

瀏覽數 4,750+

Say No,用「你可以,但是……」
 

男女朋友、夫妻之間,該如何開口談錢?愛情中,情話說再多也不會厭倦,一旦要開口談錢,就難免開始驚慌扭捏。

月薪多少?有多少資產?有沒有能力養房?有沒有欠債?大多數人面對諸如此類的問題,明明心中萬分想問,話語才剛湧上嘴邊,卻偏偏問不出來。

問早了,怕被冠上「錢鬼」、「錢嫂」的封號;問晚了,已經賭上後半人生,只能盡力揚帆掌舵,暗自期待婚姻生活風調雨順!

愛情很暖,金錢很冷,當美妙的愛情即將步入開花結果階段,勢必遇上現實的冰冷:薪資、生活開支、消費習慣、財產、房子等,便成了浪漫後不得不去面對的金錢話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現實生活中,最難念的經都與金錢有關。用誰的錢?怎麼用錢?錢怎麼分配?都是問題。如果婚姻是條漫長道路,那麼金錢就像這條道路上的路障,如果兩人目標一致,管理得好則通行無阻;如果方向分歧,管理不好,小則起口角爭執,大則落得分道揚鑣。當我們不得不與另一半談錢的時候,該如何把冰冷的金錢問題,談得很暖和?

剝奪感》以討論替代金錢控管

「為什麼我的錢,我不能自由決定花用?」在婚姻生活中,最常遇到的金錢關卡,就是「剝奪感」。

我們常在身邊看到這樣的戲碼:不少太太結婚後謹遵「男生有錢就作怪」的規則,一律要求主導經濟大權,每個月只給先生少少的零用金,結果兩個人常為了花錢用度而吵架;再不然就是血液中留有精算因子的老公,看不慣老婆成天買東買西,為了控管老婆愛花錢的習慣,經常在耳邊碎念嘮叨,最後老婆只好變成偷偷買東西,或是謊報價格。

這些戲碼的背後,都是因為強勢方對另一半的用錢方式下指導棋,處處干涉,時時管控,斤斤計較的結果,不僅兩人打壞感情,對家庭財務更缺乏正面助益。

「剝奪感」對雙薪家庭的衝擊尤其大,主要是男女雙方都認為自己對家庭有貢獻,難免心裡就會想:「為什麼是聽你的,而不是聽我的?」、「為什麼不能花點錢犒賞辛苦工作的自己?」

有些人為了省掉商討金錢的麻煩,乾脆高舉公平大旗,用比例原則去規畫家庭財務與負擔,把每一筆支出精細計算,兩兩平分,雖然公平,但是也要思考,太公平,是否也會對感情造成傷害?其實,一個人金錢觀或用錢態度的形成,多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每個人的用錢習慣是從小就養成,很難輕易改變。「剝奪感」一旦浮現,就算只是衛生紙該買哪一個牌子這種小事,在買與不買間,爭執也會發生。

因此,情侶或夫妻要談錢,就得意識到,談的重點不是要去強制改變對方的習慣、做法,而是要理出一個兩個人願意攜手前進的財務目標,多多利用「你覺得……」、「你想要……」去觀察對方真正的想法,再去談「如果這樣你認為會不會更好……」,唯有拉近、改變彼此的價值觀,才能免除「剝奪感」作祟。

Say No》用「你可以...但是...」的語句

有些時候,明明你認為不需要的東西,另一半卻執著地想擁有。像是他的手機沒壞,但看到新機上市,就忍不住換機的衝動;或是一間明明供養不起的房子,但她看到陽光灑落的樣子,就決定下訂成交。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這些欲望背後,可能都有跟金錢無關、但你想破頭都不明瞭的原因,也許是走在科技前端,他才能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也許是那一抹陽光,她看到屬於家的幸福。

當另一半消費的東西不能用金錢衡量價值時,「不可以……,因為……」這種一味Say no的反對,只會讓兩人情海生波,這時不妨試試「你可以……,但是……」的延宕方式,來緩和另一半的消費需求。

「你可以買手機,但是能不能先繳完小寶的學費?」、「你可以買這棟房子,但是我們的頭期款還不夠,是不是再看看如何籌錢?」

人的心理很奇妙,當接收到「你可以」這個訊號時,表示這個消費欲望是能夠被滿足的,少了fighting 的對象,有時候堅持度反而會降低,加上「但是」之後帶來的理性思考,往往可以讓兩個人少了爭執,多了計畫的空間。

婚姻生活中,會遇到許多大大小小不同的消費決定,好的金錢共識,並不是只能在有限的資源下,決定買或不買,或是你聽我的、我聽你的;而是從延宕欲望後,雙方能夠去思考共同的價值觀,進而有能力規畫達成目標的理財計畫。

價值觀》跳開金錢死結找活路

「明明沒錢了,為何他/她還要花這筆錢?」、「太亂來了,這筆錢應該花在更值得的地方!」成長背景不同,讓我們看待金錢的價值也不一樣,如果沒有釐清共同目標,往往會陷入金錢觀差異的死胡同。

根據非正式統計, 為了避免爭吵,不少夫妻對金錢也會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策略,但一旦遇到子女教育問題,所有觀念上的不協調就會傾巢而出,誰也不讓誰。

像小孩要不要補習?該不該學才藝?要念公立的學校還是私校?這些看似與金錢無關的議題,背後也都跟家庭財務狀況緊緊相依,該不該花這筆錢,成了點燃戰火的擂鼓。

其實所有的好與不好,都是父母從自己過往的經驗推估,兩個人經驗不同,自然觀念也不同。堅持要跟不要花這筆錢,最後只會變成男女權力的拔河,反倒模糊了真正的焦點:什麼方式對子女教育才是好的?

男女在商談的時候,不能只拘泥於這個決定會花多少錢?家庭負不負擔得起?而是要去討論這些決定中間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不同環境下的優缺點是什麼?父母和小孩的期待又是什麼?

雙方最大的目標,應該是共同找出對未來期待的藍圖,再來做金錢的安排,如果一開始就以結論否決所有可能性,就很難從金錢的死結中找出活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