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人脈存摺」怎麼用?

功夫2∕貴人自己找

柯芷伶
user

柯芷伶

2005-01-01

瀏覽數 7,750+

「人脈存摺」怎麼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人脈在工作上有多重要? 根據《富比士》雜誌(Forbes)的調查, 成功找到工作的求職者中,高達75%是透過人脈關係;而台灣許多高科技外商公司也喜歡採用內部徵人的方法,一有招募需求,通常會先公布於內部網頁請同仁推薦,越重要的職階越重視此法。惠普科技(HP)人資處副總吳宜文認為透過此法找來的人比較準確:「推薦進來的人容易適應公司文化,不太會流動。」大家都知道人脈重要,但誰能教導實際技巧?這裡我們歸納了一些與人應對的技巧,讓初入社會者、或剛升主管的人能很快地熟悉應用擴展人脈。

基層員工如何累積人脈

1. 成為長官的得力助手: 剛進公司,你應該將自己設定為「抬轎」的角色,將直屬長官交待的事情處理好,當他得到高層長官的讚揚後,必定希望你留在身邊,連跳槽時也會帶著你去,常常因而獲得更好的待遇。

2. 積極認識各部門同事: 若有人跳槽或升職,你被提拔的機率也增高。友達光電人資處經理孫滿珍,就引薦好幾位以前共事的摩托羅拉(Motorola)工程師進入友達,這些工程師因為孫滿珍而有更好的工作機會,正是得自認識各部門同事(尤其是人資部)的好處。

3. 主動爭取活動任務: 當公司有對外活動時,不妨主動爭取擔任接待,藉此認識與公司往來的客戶,並主動請教他們職場上的問題,以提升自我成長,亦能讓對方留下印象。

4. 參加學習團體:下班後,盡量參加外界舉辦的研習營、座談會、進修講座等,結識來自各行各業不同階級的人,累積將來換工作、換專業的人脈。

中階主管如何經營人脈

1. 向上管理,與高階主管建立關係:孫滿珍建議,多關心上面主管,並提供幫助。曾有一位副總舉家從美國回台任職,孫滿珍不但帶領部下協助副總安排住所、孩子教育事宜,甚至在買Hello Kitty的相框送給他小女兒前,還先傳送數位相片詢問喜好。人資部門或許不用做到這種程度,但孫滿珍的用心卻讓這位副總感受到尊重,因此特別信任她。

2. 在職進修,進入贏者圈:EMBA就是最大的贏家聚集地。許多大老闆喜歡找自己的同學幫忙,如陞技電腦董事長盧翊存就邀請廖士堯,從體育主播轉任陞技華北區總經理;而友立資訊全球行銷中心資深經理陳敘蓉畢業於台大IMBA,也認識不少EMBA同學,透過讀書會、羽球同好會維持聯絡,即使不會打球也可當啦啦隊。

3.主動社交,創造雙贏機會:美國路易斯安納州在台經貿辦事處處長李文忠更主動,乾脆自己創造社交場合。他固定舉辦高爾夫球敘, 邀請政、商界人士參與。若他獲知哪個人有困難,便居中引薦能幫忙的對象。他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別人同樣也會給予回饋。

想在變局中搶先一步?遠見週年慶,訂遠見兩年送一年,給你國際政經與前瞻科技的深度導航>

建立人脈Step by Step

1.事前準備:《個人公關》作者、知名公關實務專家蘇珊‧蘿安(Susan RoAne)建議參加社交場合前,先想好自己為何要來?想認識哪些人?預期有哪些收穫?當越瞭解這些活動有益於己(即使只是認識新朋友這樣簡單的理由),將加強你與陌生人接觸的意願,並有效接觸到想連結的人脈。另外,帶夠名片、擬幾個符合活動的話題,有了準備,你心裡將踏實且自信。

2.用一句話介紹自己:講完發語詞,應該盡快告知自己的身份。一般商業場合,職業是有意義的標示牌,言簡意賅地告訴別人「你是誰」以及「你所作的工作」,短短30秒內讓別人瞭解你的背景。

3.話題要投其所好:一位生醫科技公司的行銷處長分享攀談的技巧:「先傾聽5〜10分鐘,瞭解對方的嗜好與有興趣的事,再從中挑選攀談的話題。」假如你是中途插入談話,第一句話要先肯定對方的想法,例如:「剛剛聽到您的發言, 我覺得很有興趣。」

「您提到慢跑,平常都去哪裡運動呢?」選擇對方有興趣的話題,才能延續談話熱度。

4. 留個話尾,日後好相見:參加社交場合時,與每個人交談的時間不要超過8〜10分鐘,把握機會多認識些人。結束談話時可以說:「我相信您還想多認識別人,不耽誤您的時間,剛剛討論的問題我很有興趣,之後方便用電話或電子郵件向您請教嗎?」通常對方基於禮貌都會慨然允諾並對你留下印象。留個話尾,是方便日後聯絡的祕訣。

5. 馬上歸檔名片:回家後利用幾分鐘將名片歸檔,註明在哪個場合碰見的、對方的興趣、人格特質,以便日後回想。

6. 後續追蹤:第一次見面後通常印象模糊,最好寄封電子郵件確認你的存在感。說明你們在哪個場合碰面,並附上當時話題的進一步資料,讓人感覺你的細心與善意。偶而轉寄郵件、透過電話請教問題,不要太頻繁,維持「藕斷絲連」的聯繫。根據社會學家梅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的研究,84%成功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從這種「偶爾」「很少」聯絡的人來得到工作。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