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準備好,機會就來找

飛利浦設計中心台灣區執行與設計總監陳禧冠

林智惟
user

林智惟

2005-05-01

瀏覽數 5,700+

準備好,機會就來找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星期一晚上,陳禧冠以一襲素淨的黑色裝扮,出現在敦南誠品書店地下二樓視聽室,以他那黑色烤漆的SONY Vio筆記型電腦,播放整理過的精彩簡報影片。現場的聽眾,沒有任何一位會懷疑他的品味,以及他和工業設計這個領域的深厚淵源,對一個年僅37歲的工業設計師來說,這是一種極高的尊崇。

身為飛利浦設計中心台灣區總監,同時肩負產業界領導與教育界傳承的責任,陳禧冠的確有著凡人無法擋的魅力,畢竟,台灣現階段可以替工業設計發聲的意見領袖,寥寥可數。

從授課講堂走向普羅大眾

1995年,陳禧冠開始在學校兼課,用自己工業設計的專業背景指導學生摸索創意之路。「他會引導學生朝不一樣的方向思考,他在乎我們的想法有沒有潛力,也不忘用市場的角度來檢驗我們的作品,」一位曾是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的學生,描述陳禧冠如何透過引導與鼓勵的方式,激發他們創作產品的興趣與潛力。

十年後,陳禧冠在忙碌的工作行程中,毅然接下「誠品講堂」的十堂課,註定與來自不同背景的聽眾開啟一連串跨領域的對話──台灣創意產業的願景在哪裡?創意產業光鮮外表的背後有哪些更深刻的思考?而設計專業又該如何面對普羅大眾?對陳禧冠來說,向非設計領域的大眾談工業設計,是一種新的嘗試,「透過演講,我可以整理、印證自己的想法,有一種自我鞭策的作用。」

求學階段的啟蒙

回想踏上工業設計這條路的初衷,陳禧冠靦腆卻誠實地表示,剛好是聯考的分數落在明志工專工業設計科。猶記新生訓練時,科主任剛向班上同學介紹完本科的背景、工業設計願景以及未來課程,他竟毫不遲疑地舉手發問:「主任,可不可以講一下怎麼轉科?」對工業設計的模糊概念,讓他有了想逃的意圖。直到三年級,科主任那種帶有純藝術和哲學思想的教學方式,漸漸啟發了陳禧冠對工業設計的興趣。1993年,陳禧冠踏進工業設計業三年,始終對台灣工業設計的未來感到疑惑,「當時幾乎所有的設計公司都是為人作嫁,應國外客戶要求去修改、模仿產品的風格。然而國外的工業設計也是這樣子的嗎?」這個疑惑讓他決定出國瞧一瞧。

西方訓練融入東方思維

1993年到1995年,陳禧冠在美國密西根州的Cranbrook Academy of Art攻讀設計碩士,當時他最有興趣的主題是,如何將台灣或華人的民族特性反映在產品的設計上?

在離開自己生長的土地、看到別人如何發掘自己的文化根源後,陳禧冠更相信將民族特性反映在產品設計上的不是圖騰與造型,「塑型只是工匠的訓練,最終我們要透過人文與哲學的方式去發現問題。」他認為設計是一種文化表彰的工作,而台灣設計師不懂的是挖掘文化根源的那套方法論。

這樣的思考,反映在陳禧冠的作品上。舉例來說,當多數人從功能、科技以及預測的角度討論影像電話該怎麼設計的時候,他從中國人講究禮儀的角度切入,認為人們在透過電話進行遠距交談的時候,也希望受到對方的尊重,因而設計了一具一定得握在手上,使自己可專心看著螢幕中的對方來交談的影像電話。

「工業設計師是科技的化妝師,科技本身無所謂冷熱,設計師要將科技包裝成人們可以輕易使用的產品,讓人與人的關係成為主角,科技反成為配角,」陳禧冠強調,工業設計談的是如何解決人們生活上的問題,當設計師了解這個議題的重要性,自然可以預測二十年後科技該走到什麼方向。

在美國念書的兩年,陳禧冠除了學術主題的研究外,還將每天學習觀察的心得總結,寫在厚厚的兩本筆記本中,內容從同學的裁縫作品、電影門票到研討會中聽到的種種想法都有。這些經驗讓他如同海綿般不停地吸水脹大。

把發現、解決問題當習慣

事實上,無論工作、教學甚至日常生活,陳禧冠總將發掘問題、解決問題當成一種習慣。他認為,設計師是生活觀察家,觀察人們的互動是他再自然不過的反應。有一次他坐在咖啡廳,看見端咖啡的侍者不小心跌倒了,便開始想,究竟是地板材質、光線、鞋子或椅子的設計出了問題?還是個人的問題?從工業設計角度來看又可以怎麼改善呢?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為了要觀察、思考,陳禧冠始終讓自己的感官保留在清澄透明的狀態。「我不是耳機族,因為當我戴了耳機後,很難思考,」他認為隨身聽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同時也是扼殺創意的最大元兇。所以,儘管他經常在演講時討論蘋果電腦的iPod,這個在市場上喧騰至今的數位隨身聽,卻不會讓他因為喜歡就出手購買。

陳禧冠做設計,卻不會盲目地崇拜物質,他會從自己的生活哲學理性地評斷產品的美學、設計,就如同現在使用的那隻SONY手機,是他使用過的第二隻手機,理由再簡單不過──第一隻壞了。

飛利浦階段的歷練

是什麼原因,讓陳禧冠在37歲的時候,可以帶領飛利浦優秀的設計團隊,設計出華人觀點的產品?「準備好,當機會來的時候,才能把握住,」陳禧冠談到自己上專一時,爸爸買給他的英文字典內頁裡頭,這一句美國林肯總統的話,影響了他後來的成就。

準備好緊抓機會

十多年前,陳禧冠結束學業進入軍中服役,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發展,他問自己:「35歲的時候要做什麼?」當時沒有西方產業在台灣設研發中心,有的只是業務、採購,而學習國外企業悠久的品牌管理經驗又是那麼迫切,「放眼望去,飛利浦!」陳禧冠心中有了明確的答案,於是寫下「Philips Design Manager」(飛利浦設計經理)這個目標。他從35歲反推回來,以三到四年的時間為一個階段,開始填補自己在設計領域必須具備的能力,例如語言、消費者研究或品牌管理,「就像畫九宮格一樣,要一步一步去填滿。」

1995年陳禧冠從美國回來,進入I + U設計(現為漢邦國際設計),正巧碰上宏碁的2000年專案,他帶了一個團隊研究東方思想如何與科技產品結合,也發展出一系列的產品,完全印證了在美國學習的經驗。1998年,他以優秀的作品集進入飛利浦香港設計中心工作。

2000年,GE/Fitch要在台灣成立分公司,準備找一個華人設計師接任台北區總監,陳禧冠擬了一份攻打台灣市場的戰略企畫,順利通過了包括人事部、行銷部、設計部主管、副主管以及材料科技部主管的五關考驗。四年後,陳禧冠同樣以完全準備好的姿態,成為飛利浦設計中心全球12間分公司、450位設計師中,第一位華人分區總監。

立志擦亮「Made in Taiwan」品牌

他試著對工業設計下一個定義:為人類更好的生活所創造出來的人造物。這個定義與飛利浦設計中心「Let’s make things better」的宗旨不謀而合。「現在我們講『Sense and Simplicity』,同樣在談生活態度,」他強調飛利浦設計中心竭盡所能還原科技的人性面,而不只是在造型上打轉。

陳禧冠用「氣象學」來形容品牌經營與產品設計,「可以知道大概,但就是沒有辦法很準確地預測,」他認為只有了解文化的操作,才能進一步去操作品牌、操作工業設計。

想像台灣走向義大利多元品牌之路,是陳禧冠最想擴大的願景,他認為「Made in Taiwan」最終應該成為一種品質與設計原創的象徵,就如同義大利,不管是汽車、書籍、家具、廚具、服飾,很多品牌都沒聽過,但只要打上「Made inItaly」的字眼,就讓人刮目相看。在亞太地區對科技產品的接受度遠超過歐洲的情況下,「像我們這樣的東方設計師,現在在全球產業占了要角,」擁有可以獨當一面詮釋東方文化的機會,正是陳禧冠要一直扮演下去的角色。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