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典音樂是屬於小眾的,那管風琴應該算是冷門中的冷門了。
管風琴的特點是體積龐大,聲音極具特色,可以演奏出類似絃樂的悠揚,也可讓數千隻管子同時發聲製造出氣勢磅礡的效果。
國外許多教堂裡都可見到管風琴,為這項樂器而寫的曲子也大都是宗教音樂。至目前為止,全台灣只有二十九座管風琴,最大的一座在國家音樂廳內,長十四公尺,三層樓高,由4172根管子組成,當年是由荷蘭的技師花了兩年的時間「蓋」出來的,整座樂器已成為音樂廳建築的一部分,無法搬運。
如同鋼琴一樣,管風琴也需要定期調音,到底誰能搞定這台跟船一樣大的樂器?
調音師張朝任可說是唯一人選。目前全台二十九座管風琴中有一半都由他負責調音及維修。
二十七年前在當鋼琴調音學徒時,張朝任到台灣神學院幫一位外國牧師組裝一架由美國運來的管風琴,幸運地成為全台灣第一位參與管風琴製作的人(之前的琴都由教會的外籍人士組裝),此後許多教會向國外訂製管風琴時,都會要求廠商讓他參與組裝,以便日後能交給他維修保養。在台灣,張朝任的名字幾乎與管風琴畫上等號,國家音樂廳的那座國寶,當然也就交給他了。「每一
台管風琴都是獨一無二的」,張朝任並非教徒,但對於這種全部手工訂製的樂器卻有著莫名的喜愛,全台從南到北,任何教堂只要有需要,他都親自前往處理。調音師不一定喜愛音樂,也不一定會彈琴,但都對樂器的機械構造有著極大狂熱。雖然擁有獨門絕活,但他的收費似乎低得讓人不敢相信,「反正全台灣也只有這幾台琴,要靠這個過活實在很難,只要能讓每一台琴保持完整,發出準確的聲音就是我最大的快樂了,」對於管風琴,張朝任有著教徒般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