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我們需要怎樣的反對黨?

尹萍
user

尹萍

1987-08-01

瀏覽數 15,200+

我們需要怎樣的反對黨?
 

本文出自 1987 / 8月號雜誌 第014期遠見雜誌

去年九月二十八日,「民主進步黨」倉促成立。雖然至今沒有得到法律和政府的承認,它的存在卻令國內外矚目。因為這是台灣過去四十年來首次出現向中國國民黨挑戰的有組織的政治勢力。對國內民主化期望殷切的海內外人士期待它發揮積極的制衡力量,引導國內政局,逐步走向政黨政治的康莊大道。

在去年十二月的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中,「民進黨」得到兩成一左右的選票。一位國民黨籍的本省青年剖析自己投給「民進黨」主要成員康寧祥一票的心情:「我認為國民黨改革的步調太慢,希望藉著鼓勵反對黨,給它一點刺激。」

十個月來,這個最具有反對黨雛型的「民進黨」,表現又如何呢?有關它本身的派系之爭、路線之爭,大部份人抱著「靜觀其變」的心情,不加評論;對於新進立委、留德的法學博士朱高正在立法院內謾罵資深立委,甚至跳上桌子、大打出手的做法,不少人看得搖頭,聽得心驚,但是「仍然願意相信那只是一個不成熟的新黨內部,一個不受約束份子的特異表現。」

從今年「五一九綠色行動」開始,「民進黨」延續了一連串街頭群眾運動,給民眾造成交通上的不便,和心理上的震撼,才真正引發了社會大眾的憂慮。前述投康寧祥一票的青年坦承:「我開始產生疑慮。街頭運動容易失去控制。「民進黨」的定位與我想像的不十分一樣。我只是認為政府需要制衡,並不主張台灣獨立。」

憑政綱與政見競爭

他一語道破今天社會的期望。「制衡」是許多人投票給非國民黨人士的原因,也是一個反對黨成立與存在的必要條件。

多年來撰文立說,推動民主運動的許倬雲教授,今年六月底自美返國,親身觀察、瞭解國內政情發展之後,感慨地表示,他原本希望見到兩個以上理性的政黨,憑其政綱與政見相互競爭,在競爭之中,雙方不斷地吸收選民意見,從而瞭解人民真正的需求。許倬雲盼望「在野黨藉著這種互動過程,幫助執政黨發掘民隱」。

台東選出的國民黨籍增額立法委員饒穎奇,也願意見到在野黨「督促執政黨進步」。他透露,事實上有少數執政黨籍的立法委員,在院內投票時,暗暗支持「民進黨」籍的新進委員,也就是希望由他們來促使國民黨改革。但是他們失望了。

饒穎奇分析,如果「民進黨」人按照一般民主政黨在議會的運作方式,會讓國民黨覺得可怕一點。很理性、很民主地在立法院表現他們的政治理想與風度,透過輿論和電視媒體傳播出去,可以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下次競選時可以得到更多的席次,「這才是國民黨可憂慮的。」他直言。

在制衡的過程中,「理性」是必要的態度。總統府國策顧問陶百川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期勉「民進黨」真正「做到民主與進步,而不要追求民主與革命」。推動政治民主化不遺餘力的許倬雲,則憂心日益頻繁的群眾運動會帶來暴戾的風氣:「暴力與民主是相對的,用暴力的方式尋求民主,等於是緣木求魚。」

找出更佳抉擇

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副祕書長梁肅戎強調:「如果走向民主、自由,卻帶來災害,這不可以。」街頭運動若沒法控制,會讓人以為台灣像菲律賓、韓國一樣,發生動亂,外人和華僑不敢來投資,本地的資金也會外流,「人民立即會受到影響,執政黨要向人民負責,不能容許這種情況發生。」

陶百川勸告「民進黨」,可以走群眾路線,不能走街頭路線;可以抗議,但不能示威;抗議亦必須「定點」,而不能「遊走」。總之,要吸收民眾,「文字、講演的方法都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守法。」這位多年力爭民主不懈的長者大聲疾呼。

很多人覺得「民進黨」沒有發揮的另一功能是對未來的規畫。在立法院內專門負責與「民進黨」人溝通、協調的梁肅戎便有這樣的疑問:「你不能光反對。你提出什麼辦法?你對國家的未來描繪什麼藍圖?」

與「民進黨」淵源頗深的專欄作家杭之也客觀地指出,「民進黨」成立以來,把太多的腦力和物力投注在街頭的對峙上,花太少的時間去思考長遠的問題,並且把具體而複雜的事實看得太簡單。「你儘可以批評,但批評並不代表你能解決。你來執政也一樣,因為你並沒有想得更透徹。」他形容「民進黨」的政綱「像個大雜膾」,談不上政治主張的不同。

政治學者黃越欽認為,在未組成政黨的時期,一切的努力可以集中在反對上,現在既然成了一個政黨,便須提出具體主張:「過去是甲與非甲,現在必須有乙。」「民進黨」還停留在非甲的階段,乙是未知數。

如何找出乙?黃越欽相信要集中智慧、動員知識,還不見得成功。要超越甲,為人民找出更佳的選擇,「是很辛苦的事」,何況要在街頭達成,是不可能的。

人才佔九十分以上

「他們或許想先搶到舞台,再想演什麼。」他分析:「爭取舞台其實不難--執政黨的大方向是開放、民主--演什麼才要緊。」

他相信今天社會大眾都在等答案,誰能提出,誰便能得到信賴。「答案的提出,跟問題的強調與抨擊,是不同的兩種心態,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他說。

人才,是組成政黨的另一要件。不屬於任何黨派的彰化縣長黃石城相信,黨員品質是評估一個政黨優劣的首要標準,「差不多要佔九十分以上」。

根據自立晚報報導,「民進黨」已發現其黨員教育程度偏低。黃越欽分析是「過激的行動阻止菁英份子投入,反而招來更具草莽性質,更有盲動可能的成員」。他指出「民進黨」的基本弱點是「山頭的集合,層次參差不齊,主張共識不統一」。

「民進黨」中央評議委員,現任國大代表的蔡式淵承認,該黨內部一直在爭論要不要容納理想性不高,但有相當群眾基礎的人。他相信這樣的爭執今後還會繼續下去。

「人才大多在國民黨。」饒穎奇自負地說。許倬雲也指出,「民進黨」人才不夠,今天國民黨真的讓位,「民進黨」也接不下來。「民進黨」主席江鵬堅卻不承認,他說:「「民進黨」只是火車頭,將來組閣不一定是這些人。」他表示,民主國家的技術官僚有許多是中立的,並不隨政黨進退。換言之,國民黨用的官員,「民進黨」照樣可用。

可是政治領袖呢?許倬雲痛陳:「治天下的領袖不能從街頭運動產生。」梁肅戎批評:「民進黨沒有一位非常傑出的、其正的領袖,有膽識做一個政治家,敢號召。」自承對「民進黨」愛之深、責之切的杭之盼望「民進黨」主要成員應體認到:「政治家要負政治責任……,必須擔負(他所帶領的運動)任何可預見的後果。」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不必操之過急

這句話點出了一般人對在野黨的另一層期望:責任感。饒穎奇批評「民進黨」的某些做法是「為反對而反對」,他心目中的反對黨應該是「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擺在最前面,衡量當今我們的處境該怎麼走」。黃越欽相信「民進黨」做法愈踏實,展望愈好,速度上則不必操之過急。「就像西門町鐵路地下化,破壞要選擇最小的,建設要能長治久安。」

責任感的更深一層表現,是國家觀念。一位台籍增額立委率直地說:「我不喜歡「民進黨」,就因為它上面沒有「中國」兩個字。」黃石城期許新政黨要有國家整體的觀念,杭之也希望不論在朝或在野者,「考慮問題必須站在生活於此地的兩千萬人民的立場」。

黃越欽分析,「民進黨」之所以讓人感到擔心,就因為它有由反對執政黨、反對政府,演變到反對國家的傾向;也有由反對轉變到敵對的可能,「那是內戰和動亂的開始,台灣禁不起這種動亂。」他看出,過去黨外時代,不少知識份子給予廣泛的同情與期許,可是去年九月至今,這份同情不但沒有顯著的提升,反而有動搖的跡象。原因便在於此。

效法英國式民主

民主的氣度,也是任何一個政黨應具備的。許倬雲多次主張效法英國的民主,相互容忍,競爭是君子式、紳士式的競爭,意見儘可以不同,口頭上還是客客氣氣,「罵人不帶髒字」。黃越欽稱許「民進黨」在今年的國會預算審查中表現不錯,探入發掘缺失,發揮少數力量,雖然辛苦,卻是應循的正軌。

法學博士出身的梁肅戎,則對「民進黨」人的某些作風很不以為然:「你的意見,對的我可以採納,不能說不贊成你就是不民主。」他相信在這個資訊流通的時代,民眾耳聰目明,「只要你說得對,大家對真理都服膺,國民黨雖然是多數,也不能否決,不然大家會批判的。」

戒嚴已於七月十五日解除,黨禁即將開放,照目前的趨勢來看,黃越欽希望多黨制度儘快建立。未來可能還是以「民進黨」為主要的反對黨,但他也不排除其他政治勢力出現的可能。一位大學畢業的貿易商在廣泛涉獵黨外雜誌之後表示,他對「民進黨」已經徹底失望,「台灣的民主要看第三勢力」。

第三勢力在那裡呢?這位貿易商寄望於不屬於「民進黨」而挑剔國民黨的知識份子。「中國自由黨」已於七月十二日宣佈成立,也有不少人慫恿黃石城和另一位政績斐然但無黨派的地方首長--宜蘭縣長陳定南--出面組黨。

黃石城期待「民進黨」內教育程度較高,較有理想的一批人形成「清流」;饒穎奇卻暗示第三勢力就存在於國民黨內部。他表示,一般人只看到國民黨和「民進黨」的衝突,殊不知國民黨內部保守派和改革派的認知差距也頗大,只是為了整體利益未表面化。

第三勢力在那裡?

杭之以局外人身份,也看出國民黨有可能蛻變成像日本的自民黨那樣,黨內分派。他認為我們將來是不是走兩黨政治路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決問題:「也許國民黨能真正瞭解社會問題與力量之所在,配合得很好,而「民進黨」一直不長進,那國民黨可能一黨獨大。」反之,國民黨若不求進步,「民進黨」則向前猛衝,也有可能取而代之。

黃越欽鼓勵執政黨提供其他政黨公乎競爭的機會,「要相信民眾的智慧,對於不習慣的活動,不要過度反應」。杭之預測當前國內政治紛擾的狀況,可能要持續到公元兩千年,但是他對前途表示樂觀:「大家感到可慮,便表示清勢有改變的可能。」他相信社會上有很多力量,促使在朝與在野者雙方改變,在多元的社會裡,各種聲音都可以表達,督促的力量會更大,「我的樂觀就建立在這多元的傾向上。」他說。

聽聽「民進黨」怎麼說

許多選民與專家學者對「民進黨」創立以來的表現有點失望,認為他們做為一個反對黨,不談政策,走暴力路線,較無政治理想與遠見,沒有人才,甚至是「反國家」……他們自己的看法與解釋又如何呢?

「民進黨」為什麼不談實際政策?

該黨主席江鵬堅的解釋是:一來國內政治不開明,思想討論不自由,討論時機不成熟;二來過去的「黨外」是很籠統的反國民黨組合,現在成了政黨,各種主張尚待整理、歸納、分類。

多次領導街頭運動的市議員謝長廷則表示,他們不是不談公共政策,而是談到最後都歸結到政治結構問題,因此直到現在,他們所爭的仍是最根本、最粗糙的問題,如言論自由、組黨自由等。他提醒大家:「剛出生的嬰兒都是醜的,」何況「民進黨」至今未受承認,是「在形式違法的情況下成長」。

今年一月才獲假釋出獄,旋即於四月初當選「民進黨」中常委的姚嘉文更進一步指出,「民進黨」不是反對黨,也不是在野黨,而是一個「台灣民主改革運動的組織」。它的主要成員是本地人,面對的敵人「包括整個政治和文化體制」,它不以競選勝利為主要目的,也不以「做國民黨的對手」為滿足,它要求的是「整個文化、語言、政治、憲法的改革」。「把「民進黨」當作反對黨來討論,便無法瞭解「民進黨」的本質和角色。」他毫不諱言。

無可選擇中的選擇

江鵬堅表示他可以瞭解一般人的感覺:「由於街頭運動,讓人感到「民進黨」反社會秩序。」他承認「民進黨」「不是完全沒有錯」,但他認為主要責任應由執政黨來承擔,因為執政黨「處理不當,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又有意醜化反對勢力」。

他否認「民進黨」的表現令支持者失望。他說:「現有黨員約五千人,預期在各地方黨部成立之後,至少會有一萬名黨員,這是令人滿意的速度。」他相信「民進黨」贏得的支持比表面的人數多,因為「大眾沒有戒除對國民黨的恐懼,很多人不願挺身而出」。

談到「民進黨」未來的走向,江鵬堅、謝長廷、姚嘉文和蔡式淵一致表示,街頭路線是幾年內該黨必然繼續要走的路。江鵬堅形容這是「無可選擇中的選擇」,謝長廷則認為這是「讓群眾有宣洩不滿的機會」。姚嘉文指出,台灣的暴力一直存在,這股力量支持「民進黨」,但不是「民進黨」造成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