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職場多次, 是台灣職業婦女在選擇生育之後所面臨的困境。
在日本,女性大學畢業之後雖然紛紛投入就業市場,但是一旦結婚,特別是懷孕之後就辭去工作,由先生一人負責供養全家。尤其是嫁給白領階級的女性,婚後不工作卻可以享有政府提撥的「基礎年金」(老人年金),滿65歲之後就可以領取,算是日本政府對回家貢獻心力的女性的一種迂迴報償,一方面也是鼓勵女性在家安心生養。
同樣是背負著生育及經濟壓力的台灣職業婦女,卻沒有這麼好運。
工作養育兩頭燒
今年34歲,已有一個五歲兒子的李幼欣,去年決定放棄她在服裝業的高薪工作,將孩子從鄉下祖父母的手中帶回家重新建立親子關係。過去,她也像許多雙薪家庭的職業婦女,週一匆匆地將幼兒送到私立幼稚園後,就趕緊展開一週忙碌的工作,常常因為必須加班到11、12點,所以都是週五晚上才從公婆家中接兒子回來。
有一天,幼稚園老師告訴她,孩子回家面對的如果不是父母,在學校的表現會特別沒有安全感,不是過於沈默,就是情緒化傾向,而她的兒子就是如此。「我回家想了很久,我覺得現在台灣社會的就業婦女很可憐,如何兼顧工作與生養,怎樣做才不會後悔,比男人更需要調適。」
她的友人也面對類似情況,有人選擇繼續視而不見,而她的最後選擇是,放棄工作上已經嶄露頭角的位置,放棄對物質生活更多的享受,選擇回家建立親子關係。
李幼欣仍然熱愛她的工作與專業,但是她覺得,台灣的工作環境、福利制度本來就不算好,更何況是有小孩的職業婦女,所以她只能等待孩子長大,再重返職場。
北歐婦女不孤單
但是台灣職場對婦女「蠟燭兩頭燒」的無形壓迫情況,相較於北歐國家, 卻是南轅北轍。北歐國家為了幫助婦女擺脫因為生育所帶來的養育問題,以及現代婦女應該保有經濟上的獨立權,從保母、幼兒園到國小的課後照護,都用完善的托育制度來鼓勵全民就業(連新生兒的爸爸都可以請三年育嬰假),所以北歐的女性就業率與參政率都高出其他國家,國家成長競爭力一直都在全球前十名內。
台灣總體經濟面臨的瓶頸,使育兒問題雪上加霜。為了過一個起碼的中產階級生活,雙薪家庭幾乎是台灣年輕夫妻目前的現狀,特別是近年來台灣失業率攀升,連台灣國民的年所得都已被鄰近的韓國所超越,光靠另一半的薪水已不足以支撐起家庭的經濟開支,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上班族夫妻,更何況許多雙薪家庭尚有高堂要供養,養育小孩,成為另一件奢侈的事。
另一塊玻璃天花板
想要生養小孩,台灣職業婦女卻又面臨另一種職場上玻璃天花板的限制。2001年12月,「兩性平等法」在台灣正式通過實施,其中第二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僱用受僱者在兩百五十人以上之雇主,應設置托兒設施或提供適當之托兒措施。」立意雖然良好,可惜,台灣多半以中小企業居多,既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也缺乏空間來增設員工子女托兒所。於是,處於育齡階段的30世代雙薪夫妻,一旦發現懷孕之後,頭痛的養育問題立即浮上檯面,在缺乏政府與企業提供完善托育的環境下,按照勞基法規定休完兩個月的產假後,就必須返回職場;而甫出世兩個月的新生兒不是交由雙親撫養,就是花錢找保母替代。
為了養育小孩,從保母、幼稚園到國小課後安親班,每個階段都必須極力與工作時間做最好的銜接,一旦碰上加班或是小孩生病,就成為職業婦女蠟燭兩頭燒的惡夢,讓許多婦女徘徊在親情與經濟之間,不斷進出職場。當然,有些雙薪夫妻選擇做「假日父母」,把孩子交給住在中南部的雙親帶,星期假日再南下去探望,但是久而久之卻又擔心變成「阿祖的兒子」,親子關係疏遠。
熟齡生子新趨勢
另外一方面,在工作上有企圖心的職業婦女乾脆將生育年齡延後,事業站穩之後,再來考慮生子問題,成為現在台灣社會開始產生的熟齡生子現象。仔細觀察,現在在各行各業的傑出女性經理人,很多都是年過35歲以後,才生第一胎。
上述這些現象,都讓尚未生養小孩的職業女性看得心驚,對於生育更加裹足不前。因此,如果真要鼓勵年輕世代生小孩的話,改善台灣勞動婦女的職場育兒條件,似乎才是當務之急。
知名企業怎麼做?
曾被女性上班族票選為十大女性幸福企業中,包括奇美電子、台積電及智邦科技都因為擁有企業附設托兒所,所以特別受到女性的青睞。
這三家企業所提供的員工子女托兒所不僅設備環境優質,也因為收費低廉,讓員工安心又滿意。
人性化的托育制度例如奇美電子在南科斥資1.5億元興建的「活水托兒所」,以及在公司內設置的雙語托兒所,讓奇美電子成為南科廠中女性員工最多的企業。
至於台積電則在1999年成立附設托兒所,專收員工2~6歲的子女,並配合員工上下班的時間,從早上7點到晚上8點開放托兒。智邦科技公司則早在八年前就首開竹科園區風氣之先,建立第一所企業附設員工托兒所,照顧員工子女兩個月大到6歲的學齡前幼童,讓休完產假的婦女不必再苦惱兩個月大的孩子托育何方,做了相當人性化的考量。
1997年智邦在園區的一廠一樓興建托兒所後,不到半年,名額就已爆滿,就連園區內其他公司的員工也跑來詢問:是否可以開放給其他公司的子女入學?
足夠的硬體設備
由於員工需求量超出預期,四年後,智邦又在二廠的一樓設置更寬大的第二間托兒所,除了智邦員工優先登記外,也開放部分名額給園區內的其他公司。智邦附設托兒所所長林宏莉笑著說,現在預約登記的人數已經大排長龍了,也有員工進一步要求,是否能增設國小安親班,一直照顧到子女12歲為止。
看來,企業內設置專門的托兒所似乎是許多已婚員工的最大嚮往,不過,中大型企業設置托兒所也不是一件易事,智邦員工服務部專員郭宣君就表示,除非企業在開業之初就有設置托兒所的打算,否則日後要另外挪出不算太小的空間來設置員工托兒所,難度會更高。相較之下,智邦下定決心找出空間來設置托兒所就更加難能可貴了,更何況還有十個月的部分帶薪育嬰假。
不過,別忘了,以上三家企業的共通點就是都屬於高科技公司,而且是中大型企業,對於台灣的整體企業環境而言,仍屬杯水車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