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林百里,科技遊俠在台灣

下一個科技眼、台灣心

游常山
user

游常山

2005-09-01

瀏覽數 6,500+

林百里,科技遊俠在台灣
 

「百里不要怕!只要我們把品質做到最好,自然有我們的生存空間!」57歲的林百里回憶起1972年和大學同窗溫世仁一起創業的情景,昔日溫世仁為他加油打氣的場景彷彿還歷歷在目。

溫世仁突然告別人世,許多人不能忘記他。林百里無疑是最難忘記「老溫」的一位。從18歲與他相交,卅七年的同學、創業合夥人的深厚交情,更不要說當年讀台大時,一起在溫家吃過溫媽媽親手做的咖哩飯,一起睡過三愛電子、金寶電子的侷促廠房的「革命感情」。

「當年我們笑說,台北市中山北路有兩家電子公司,一家是規模最大的大同,一家就是規模最小的金寶。」在接受溫世仁的「明日工作室」與公共電視合作的溫世仁生平紀錄片《科技游俠》專訪時,林百里侃侃而談回憶昔日的美好舊日時光。

「我想是緣份吧!我一個香港僑生,國語說不好、功課跟不上,請教本地同學,很多人不是很理睬我,老溫這個人很願意幫助人,又是班代表,他很大(身材很壯碩),我個子很小,習慣了以後,就變得很依他,就這樣開始了多年交情。」即使是卅七年後回顧昔日瑣事,林百里滿臉笑意,掩不住深厚友誼的知己之感。

殊途同歸的精神

這兩位知己,七年前,因為對投資觀點的歧異,林百里首度沒有參與溫世仁最大的「新事業」──也就是日後在大陸成形、被另外一位兩人台大電機系同學林光信所管理的「千鄉萬才公司」。這公司設在大陸甘肅省古浪縣黃羊川的窮鄉僻壤,是一個連生活飲水都有問題的荒陬之地,溫世仁卻篤信科技能改變一切天然、人文條件的限制!他認為科技帶來的福音、恩惠,早已遍佈全球,黃羊川等大西北地區沒有理由例外,因此溫世仁立下「開發中國大西部,十年可成」的偉大願景。

當溫世仁生命的最後五年,每年有三百天住在旅館、搭了一百三十多趟飛機的緊湊行程中,只要回到台灣,一定優先約林百里見面。林百里第一次反對溫世仁的「黃羊川」計畫,因為他認為不可行。「這個計畫的Business Model(生意模式)能不能repeat?我認為不能。」知交近四十年,林百里首度對老大哥的計畫投反對票。

一個有趣的對照是,林百里雖不贊成「黃羊川」計畫,但是他卻在台北縣林口鎮的華亞科技園區投資科技產業;他在研發、創新領域的投入,湊巧地卻「殊途同歸」地實現溫世仁的「科技改善人類生活」的遠大願景,也直接影響了台灣的科技產業的升級速度。其實,大膽一點說,林百里是另外一個溫世仁,他們都是「以科技之名,行造福人群之實」,不同的是手段的差異。

以科技造福台灣

溫世仁生前最後五年,全心放在大陸大西部的開發,對於貧窮、資源匱乏等議題,念玆在玆;而林百里則更熱愛他的「第二故鄉」台灣,只是他的投資主力放在北台灣的科技領域。 「我是在1966年來到台灣,到明年就滿四十年了。」

林百里淡淡地說,語氣中充滿念舊的感情。

林百里對台灣的愛,反映在他對台灣科技產業的長期承諾。廣達研究中心就是實例。2002年5月,在台灣林口的紅土高地上,廣達六萬坪的廣達研究中心,也正式動土。如今三年過後,研發中心已經大體完成,第四季就會有廣達的研發團隊進駐。

事實上,三年前,林百里宣稱要在他的「林口(林百里之口)」、他的「龜山(以烏龜為靠山)」投資50億元,(林百里酷愛烏龜,他在廣達總部會客室「廣雅軒」還養了一隻非洲馬達加斯加來的烏龜),興建一座可以容納七千名研發工程師的廣達研究中心,就引起國內外媒體廣泛的注意,當時他上遍各大中英文的財經媒體,高聲呼籲:「我愛我的國家!」到今天,他西裝上別著國旗勳章,愛國熱誠不減。林百里在三年後接受《30雜誌》獨家專訪時,還是不改其志。在8月底的豔陽下拜訪廣達研究中心,親眼目睹這座龐大的、包括可以容納廣達原有新產品開發的兩千名既有研發工程師,另外還可以再增聘五千名國內外工程師的壯觀建築。當我們得知林百里設定廣達的大戰略是:以專注於中長程前瞻性研究(advanced research)為方向時,不禁佩服他的大氣魄。

從小想做建築師的林百里,邀請知名建築師姚仁喜設計,自己參與建築的繪圖,以烏龜為形的六萬坪超大建築上,隱藏了最先進的條碼,光一掃過,就是廣達集團的商標「Quanta」,而南北兩棟研發中心,又虛實相濟,形成隱性磁場。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兩岸開發遙相呼應

作為溫世仁長期的戰友,林百里和溫世仁一樣,深知台灣的競爭力在徹底「差異化」的競爭策略。而談到突破跨國大廠殺價、增加資訊產品的差異化,則必須從自主性研發著手。例如,廣達1997年拿下戴爾第一張訂單,就是因為具備前瞻性研究的硬底子功夫,所以廣達可以在近十家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被戴爾選中。

其實創辦人戴爾(Michael Dell)看好的就是廣達的研發能力。當時戴爾委託生產的機種,其實日本已領先開發了數年,但是廣達在數個月內就趕上日本的技術水平,隔年即出貨一百萬台筆記型電腦。(現在全球每四台筆記型電腦就有一台出自廣達,集團2004年的營業額更突破了100億美元)相對於林百里的帶領台灣邁向世界,溫世仁則在百廢待舉的古代「絲路」上、窮鄉僻壤的甘肅省黃羊川,建立奇蹟。

「千鄉萬才其實是一個農村現代化的概念,」溫世仁生前接受採訪時曾經強調,「以前美國西部開發,是騎著馬去的,現在我們搭噴射機,有筆記型電腦、手機、PDA,速度不應該像百年前的美國那麼慢了!西部開發絕對是十年可成的。」

溫世仁這套「大膽西進」的完整論述,也曾經得到中共北京的社會科學院的資深經濟學家吳敬璉的公開認同。「以現代的軟件(資訊軟體)技術、信息技術,到資源貧乏的西部地區開發,我認為是可行的,至於十年、不十年的,是另外的問題。」吳敬璉接受明日工作室的採訪時,如此肯定溫世仁的「千鄉萬才」論述。

獻身台灣競爭力

深入研究,發現一個有趣的對照是:溫世仁、林百里竟然站在亞洲「快世界」地理區域重要的二端「一中一台」,不約而同地奉獻他們各自努力三十多年的專業知識、財富和熱誠給大中華的人民和土地。

只是,如今故人遠行,昔夢漸行漸遠,林百里更擔心的是,台灣當前30世代的競爭力。

「如今台灣的30世代面對的是,自1945年終戰起,台灣六十年來最嚴峻的挑戰!現在對台灣30世代有利的條件愈來愈少,國家競爭力衰退,個人的機會也愈來愈小。當下台灣的問題、在面前的困境,是前所未有的嚴酷!如今台灣的30世代面對的是,自1945年終戰起,台灣六十年來最嚴峻的挑戰!」林百里冷靜地分析。

林百里以投資50億元大手筆的廣達研究中心,來協助科技界的30世代拓展未來,他可以是下一個溫世仁,因為認同這塊土地,因為和溫先生37年的友情,因為……

林百里之外,下一個溫世仁在哪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