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博達掏空案主嫌葉素菲回任博達董事長事件被媒體揭發,8月份的投資市場看起來,一點都無法讓人相信這裡曾經遭受醜聞、地雷股風暴的肆虐。看著手中持股從4月份以來不斷水漲船高的人,如今興奮地期待更上層樓的行情。
別興奮得太早。熱絡的行情可能代表著金融市場秩序更悲觀的未來,而不是充滿新希望的前景。最近幾本新書都不約而同地提出警告:假如投資者因為追逐著最新的投資熱潮,而忘記了先前的教訓、忘記了應該把金融市場看得更清楚、忘記了自己該用更嚴格的標準審視投資對象,勢必將縱容那些違法者繼續做出傷害投資大眾的事情。
守門員有盡忠職守嗎?
比方說,對於金融機構、分析師、會計師等「守門員」,這次投資者可能得更加注意。目前為止,台灣執法者的焦點仍然鎖定在上市公司經營者,這些經營者不具備理想的經營能力,反而是用作假帳、虛報盈餘來欺騙投資者,然後炒作股價、中飽私囊。從已經發現的事證來看,執法者這麼做當然大快人心,但問題是:為什麼這樣的公司可以上市?為什麼直到東窗事發,都沒有專業的分析師把真相告訴投資大眾?是我們高估了分析師「守門」的能力,還是他們背棄了投資者的付託?在美國,檢方的矛頭不僅對準經營者,也掃向了負責替投資者守門的金融機構。自從檢察官艾略特‧史匹哲(Elliot Spitzer)衝著金融市場展開一連串調查行動以來,不僅掀出多起金融醜聞,許多明星分析師也中箭落馬。為了讓投資大眾更清楚市場的真相,美國許多分析師紛紛跳出來揭發內幕,他們有的上電視接受專訪,有的親自寫書,試圖讓投資者把金融機構的真相看得更清楚。
聽聽《一個投資分析師的告白》
其中,摩根士丹利當年的王牌分析師之一安迪‧凱斯勒(Andy Kessler)所寫的《一個投資分析師的告白》,就頗受到矚目。擅長科技市場的凱斯勒,在科技狂潮席捲全球的九○年代和其他分析師一樣享盡風光、日進斗金。急流勇退的他寫了這本書,讓我們看到所謂的王牌分析師如何利用研究報告,運用他們的名望與影響力,製造出一家家的上市公司,描繪出一個個的美麗遠景,吸引來一波波的投資大眾。
凱斯勒書中用了許多篇幅,對那些曾經與他共事的分析師提出強烈的批判,但或許他更應該深入批判的,是這些分析師的老闆、他們所服務的公司以及他們所處的整個產業。道理很簡單:假如不是整個產業在背後支撐,這些分析師再神勇,又如何能不停地興風作浪?
看看「投資銀行如何玩弄自由市場」
在《貪婪的商賈:投資銀行如何玩弄自由市場》(THE GREED MERCHANTS)中,曾經服務於投資銀行長達二十年的英國資深投資銀行家菲利浦‧奧格(Philip Augar),透過深入分析投資銀行──這個近年來高度爭議性的產業,就讓我們更看清楚投資市場的運作,也讓我們看見這些機構利用投資者的無知,「有系統地」大肆掠奪的真實面目。
投資銀行在現在投資市場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運作的真相卻始終躲在金碧輝煌的辦公大樓內。在奧格眼中,無論是數年前的網路投機泡沫,或者是新近發生的股市交易醜聞,關鍵的共同禍首之一,就是這些無視利益衝突的投資銀行。投資銀行的業務主要有二,一是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標的的研究、分析與建議,一是協助企業上市。在正常的情況下,兩者互不影響,然而實際上,許多投資銀行往往無視利益衝突,一方面拿著旗下所擁有的投資客戶作為籌碼,到處爭取上市承銷的生意,然後再回過頭,把自家承銷的企業股票倒給客戶。「自己的利益第一,顧客的利益其次。」奧格認為,投資人經常忽略了金融機構在提供投資服務時的這個基本前提,天真地期待業者會如廣告與宣傳中所聲稱的那樣,為投資者創造財富,帶來美好的未來。
追蹤《街上的血跡》
曾獲提名角逐普立茲獎的資深記者查爾斯‧蓋斯帕瑞諾(Charles Gasparino)所出版的新書《街上的血跡》(BLOOD ON THE ST REET)中,就讓我們看到投資者當冤大頭的經過。蓋氏訪問了多起醜聞的當事人,追蹤股市公開資訊、法院開庭記錄等資料,為讀者追溯多起指標性的官司,讓我們重新看見他們坑殺散戶的過程。這些分析師明明知道公司經營很爛、不具備上市公司應有的投資價值,卻依舊公開推薦給投資人買進,然後自己從上市案中賺取高額的獎金。違背投資者付託的機構與分析師在兩年來嚐到了苦果,這些人如今不是面臨牢獄之災,就是從此在業界名望掃地。然而,投資者絕不能以為就此天下太平。正如奧格所說,這個市場的資金是在一種「怪異」且「沒有效率」的機制下流動,這種方式假如不改變,下一個壞蛋已經在眼前。「現代自由市場的深處,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奧格指出投資者不能仰賴政府來解決,需要的是徹底改變金融市場運作的模式,讓資訊更透明,讓這些守門員沒有背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