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上,燈光亮起,演員們開始織夢,台下的觀眾掉入夢中。演員忽近忽遠,光也忽明忽暗地跳動著。光影交錯,夢幻而真實的氣氛,讓人讚嘆。
古代哲人們認為太陽和光就如同真理和美,早期室內演出沒有光線來展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所以有了劇場燈光的需求。不同的顏色,發揮著迥然不同的劇情張力。雖然道具和服裝的使用也能讓表演更多元化,但是光,卻變化著一齣戲的靈魂。並在光所搬弄的魔幻寫實裡,探尋生命的種種誘惑。
「城市故事劇團」7月初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的演出時,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燈組運送到舞台上方的空間,經緯交錯的鐵絲網是唯一可行走的路徑,沈重的燈具加上自身的重量,讓在下方的人,擔心這薄弱的鐵絲是否能承受這些沈重的負荷。
燈光的架設會因為地點不同而有所不同,今年5月初,「表演工作坊」在國家戲劇院展演《如夢之夢》時,為了更符合劇情的需要以及做出最好的動線安排,劇院中間的舞台向下沈降,宛如蓮花池,為了讓表演更加完美,燈光組的工作人員也不停地移動燈光的位置。
每一個燈具的重量都有幾斤重,架設的工作人員必須要確實地將燈組牢牢固定在燈架上,才不會在觀眾欣賞演出時,忽然有龐然大物從天而降。
不論是歷時八個多小時的大戲或是一場兩個小時的小品,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或許不盡相同,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卻是同樣美麗的夢境。
在舞台上,台下的觀眾是無法看見宛如工廠一般的燈光組,只有在工作人員架設時,一排排的燈架到伸手可及之處,人們穿梭在像砲彈一樣的燈下,在有限的工作時間內完成架設及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