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中國大戰場,薪水馬上加一倍

第三波台商服務業西進

楊倩蓉
user

楊倩蓉

2013-05-01

瀏覽數 6,200+

中國大戰場,薪水馬上加一倍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紅遍兩岸的大陸歌唱實境節目《我是歌手》,台灣歌手在舞台上展現驚人的實力,讓13億人嘖嘖稱奇。舞台上,不論飆海豚音或是鐵肺歌喉,你得有實力才能擠上擂台較勁。

如果沒有舞台,再好的實力也被埋沒,這就是為什麼台灣實力派歌手願意跳上彼岸擂台去競賽,台灣舞台太小,大志未必能伸。有實力更需要機會,如果沒有機會,再好的實力也無法發揮,再好的擂台也沒有人看見。

實力、舞台、機會,這3 項要件,在實戰競技場上缺一不可;它是血淋淋競爭,重新洗牌的生存遊戲。

職場也是《我是歌手》,實力、舞台、機會三者不可或缺。但現在台灣經濟結構性的調整,加上景氣不佳,台灣機會變少,舞台變小,如果你有實力,你該怎麼選擇呢?

台灣連鎖餐飲業鮮芋仙,光是去年在大陸就展店200 家,85度C 和CoCo 都可茶飲等數百家台式連鎖餐飲服務,更是快速在大陸加速展店,你可能不知道,第三波登陸的台灣人已經達200 萬人,占全台將近1/10 人口,為什麼?

因為,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也是最激烈的戰場。目前在大陸,台灣人才的優勢有兩大塊:1. 第三波登陸服務業已經成為主流,服務業打的是規模戰,中國市場無庸置疑;2. 台灣比較早熟的科技產業及文創產業,目前擁有的know-how 仍領先對岸1、2 年,科技產業從研發到管理,文創產業從行銷到企畫,大陸人才缺口仍然需要填補。

另一個就是加倍的薪水。現在到大陸工作,以服務業來說,中階主管薪資開出的條件仍大於台灣本土薪資1.3-1.5 倍,加上一年4 次來回機票,年薪早就百萬起跳,如果你本身在業界有良好戰績,年薪200 萬-400 萬也不是難事,機會變多,戰場變大,只要你有本事。

台灣人在大陸的3 大優勢:服務業、科技及文創

1、台式服務,不卑不亢,成為第3 波登陸主流機會在哪裡?以目前中國大陸的發展情況來看,服務業、科技業及文創等相關領域,台灣人依然有相當優勢。

2008 年以後,第3波登陸的台灣人已經是以服務業為主流,在中國達200 萬人,隨中國「十二五」規畫擴大內需,台灣服務業外銷到中國成為台灣人目前最大的優勢。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理事長許湘鋐說:「台式服務,亦中亦西,不卑不亢,是目前台灣人的優勢。」

他指出,台灣過去30 年來受到美式及日式兩大連鎖服務體系的洗禮,既可西進大陸,更有國際化的經驗,這點台灣人才還有優勢,但大陸正在急起直追。

什麼是台式服務?前台灣三二行館總經理、目前在上海擔任東方商旅營運執行長的畢嘉瑋進一步指出,台灣人因為受到日美兩大服務洗禮,在管理上熟悉美式管理制度,又能掌握日式服務的細節,這是一個軟實力,與生活環境、整體社會氛圍及環境下的自然習慣有關,不是1、2 年就可以訓練成功。

「軟實力絕對是目前台灣人的強項,」畢嘉瑋說,與全球人才相比,香港人及新加坡人熟悉歐美文化卻不了解日本;日本人的產品中國人會埋單,但是卻因為排日關係,在管理上碰到很大問題。

那麼,誰最適合這裡發展?畢嘉瑋說,這裡服務業最搶手的是45-50 歲的台灣服務業人才,因為服務業相關能力從業務、管理、研發到發展都已經駕輕就熟;但是他指出30-40 歲的台灣人才能真正適應這裡的生活,所以他非常建議在台灣服務業歷練幾年後,不妨考慮這裡的管理職位,月薪平均也在新台幣5-10 萬元之間,且能接受更大格局的歷練。

有實戰經驗的林致安三兄弟,目前在廈門開設麵包坊,他們說廈門人對口味挑剔,又喜新厭舊,麵包店在這裡是一級戰區,如果你在這裡開過麵包店,到其他地方都可以生存;但是前提是,要先求好,才能求大。

同時也是藍海國際(幾分甜)餐飲董事長的許湘鋐指出,他旗下的品牌—幾分甜最近在上海開店,台幹的月薪1 萬多人民幣(約合新台幣5 萬元)起跳,加上回台機票及加級,年薪新台幣百萬元不是問題,而且在新進人員意願調查,7 成都願意外派大陸。但他建議,想去大陸一定要先在台灣接受1 到2 年的扎實訓練,「否則,你一畢業就過去,沒有經驗,領的薪資也跟當地人一樣,很快就會變成台流,」他語重心長地說。

2、科技:研發到中高階,從鄉村包圍城市做起根據104 人力銀行的調查顯示,目前大陸工作機會前十大產業中,電子相關產業占39.3%,台灣的科技研發人才與高科技服務相關領域,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中階主管薪資是台灣的2 倍起跳,高階議價空間更大。

從2005 年就外派到北京工作的張瑞麟,今年41 歲,原本在埃森哲(Accenture)國際顧問公司擔任管理諮詢工作,目前在廈門擔任戴爾(Dell)中國公司亞太及日本區個人消費者服務部服務營運總監,他指出,台灣的高科技業發展成熟,仍然是大陸借重經驗的一塊,除了需要大量研發人才外,中高階主管也很受歡迎。

這幾年經常面試來自全球各個科技人才的張瑞麟說,台灣人在科技電子相關領域裡,無論英語及專業上表現還是很優秀,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台灣人工作思考靈活,無論是在研發或是管理上,更能承受壓力,是很受歡迎的中高階主管人選;多年在大陸的管理經驗,他指出,如果你是新鮮人,現在一線城市競爭激烈,建議先從「鄉村包圍城市」開始做起,先從二線城市找工作機會,只要在這裡做出成績,就是最好的敲門磚,因為口碑傳播速度極快,工作機會就會開始源源不絕,來自四面八方的獵人頭公司都會主動跟你接洽。

「但是要有心理準備,商務旅行是家常便飯,尤其是在高科技服務領域,得經常出差往返內陸各城市,現在我面試都會問對方能不能接受travel,」張瑞麟說。

今年33 歲、2010 年從台灣到北京科技公司工作的Mary,經歷外企與陸企兩種文化,她指出,在大陸,任何工作都需要業務力,即使是科技產業也一樣,懂得與當地人交流,才能在工作上拓展資源;她也指出,從她帶領底下的大陸員工來看,無論是實習生或是正職,英語非常流利外,經常討論的就是「下班後,還可以到哪裡去學更多的能力?」這一點值得台灣人學習。

3、文創業:上海機會最多,薪資2倍起跳而文創業起步比大陸還早的台灣,在思考靈活度與經驗上仍具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中國創意市場上海,更是台灣文創工作者搶灘的地方,中階主管薪資是台灣的2倍起跳,換算下來百萬年薪跑不掉。而且匯聚了全球知名文創公司及活動進駐,即使去大開眼界也是一種經驗。

正因為匯聚了全球文創工作者,流利的英語幾乎成為每日必定溝通的語言,畢嘉瑋就表示,在上海,一天幾乎每2到4個小時就得使用到英文。

在上海公關公司擔任行銷企畫的Helen,7年級後段班,她說,上海的工作機會真的很多,而且面對的是全球工作人,很快就能跟國際接軌,但是要趕緊獨當一面,否則立刻就被市場淘汰;尤其是在陸企,沒有人會教你,你得先主動做關係,觀察他們的喜好,從送一些貼心小物開始做起,才能融入。

台灣人如何因應到大陸工作的挑戰?小心你的溫良恭儉讓,讓你變台流!

解方:趕緊「接地氣」(意指貼近老百姓真實生活),融入當地人的生活與思考、找到mentor(導師),繼續保持優勢,加入social media,工作機會源源不斷

既然機會與舞台都清楚了,所謂知己知彼,那麼,到中國工作最大的挑戰在哪裡?

畢嘉瑋常常告訴準備西進到大陸發展的台灣人說:「當你上飛機的那一刻,請把台灣人的『溫良恭儉讓』鎖在保險箱裡,回台再打開。」

因為,這是一個血淋淋的競爭環境,台灣人的溫良恭儉讓碰到這裡複雜的人性,最後會淪為錯愕的反應:「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因為,許湘鋐說:「這裡只剩下市場和戰場。」

但是別被濃厚的商業戰火喧囂味給嚇到,只要做好準備,把過去在台灣的優越感忘掉,套句當地人所說的話,你得懂得「接地氣」,了解當地人究竟在想什麼。

畢嘉瑋通常都會給打算到大陸工作的台灣人兩個實質建議:第1,趕緊「接地氣」,免得你的台灣經驗會坐吃山空;第2,不同階段找到可以引領你的mentor,讓你的優勢繼續保存。

「《後宮甄嬛傳》在台灣幾乎都是女性在看對不對?但是在大陸,都是政府中階官員在看,看的是人性的複雜與謀略。」畢嘉瑋說:「因為在這裡,懂人比做事更重要。」

曾經在大陸一度失敗又站起來的畢嘉瑋說,他站起來的祕訣就是不斷去請教良師益友,尤其是在大陸工作5年以上,且薪資不斷往上攀升的台灣人,可以給予很多實質有幫助的建議,重新調整你的生存術,才能保持優勢。

至於先進台企好,還是直接去陸企好?很多社會新鮮人在投履歷時有這樣困擾,畢嘉瑋的建議是,如果你想安全降落,先進台企是很好的方式,但是得小心競爭優勢流失,因為警覺心降低;進入陸企要先懂人再做事,尤其是要拿捏上面、平行及下面的彼此關係,否則不出1個月就陣亡。

張瑞麟則建議,social media是很重要的人脈管道,像是LinkedIn就是很好的商務社交網站,可以交友,也能帶來更多工作機會。許湘鋐則建議服務業的新鮮人,先在台灣歷練幾年,接受台式服務洗禮的訓練後再去,免得一過去就變成台流。

如果你是一個有實力的人,恭喜你絕對能在對岸找到你更大的舞台與更多機會;但是別忘了,一旦你上了岸,就是上了擂台,千萬不要抱著在台灣過小日子的心態到大陸擂台去觀戰。

因為,一旦到大陸工作,你就已經不在觀眾席上;還有,就算你不出招,別人也會主動出拳。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