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頭銜有時不值錢

未來接班人不得不思考

江欣怡
user

江欣怡

2006-01-01

瀏覽數 5,750+

頭銜有時不值錢
 

頭銜(Title)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但在當前「職銜隨你挑」的人力市場中,如果沒有搭配帶人的實質權力或薪資隨之調高, 職稱對於許多職場人來說,只是一種文字遊戲而已。在職場中,不管是面試時的談判還是面對客戶與供應商,30世代都需具備判斷職稱真正權力的敏感度,以及破除對職稱的迷思。當你拿到一張名片時,為了充分了解職稱的背後意義,以下幾點你絕對要注意:

1.當前企業給職稱都很大方,

但同一職稱在不同產業有完全不同的職權。服務業、銷售業都很樂意給予較高的頭銜;反倒是製造業,對職稱的管制較為嚴格。以製造業來說,大學畢業都會先從工程師或管理師開始幹起,而要掛名經理級以上,恐怕都要35歲以後了。因此,製造業跟銷售業的「經理」,管理的人數與職權,可說是天差地遠。

2.公司規模

辨別一個職稱真正的權力,要看職稱的公司名稱。如果這家公司是萬人以上的大公司,光是一個採購經理一年可能就握有好幾百億元的採購權;但如果這個公司只是三十人以下的小公司,儘管對方掏出了副總經理的名片,採購實力也可能無法相比。

3.政府部門或私人企業

政府部門在給職稱上一向都較私人企業嚴格。以工研院來說,一個組長的位階可能等同於製造業一個副總的職務,即便是同一個職稱,在政府部門與在企業中就有完全不同的意義,掌握的資源與權力更是不能相提並論。

4.公司歷史

年輕公司制度普遍扁平化,短時間內從專員一躍而成為副總時有所聞,但對歷史悠久的老公司來說,職稱卻不易有變化。台塑一名高級專員可能下面帶了一百人,但新興外商銀行副總,麾下卻無一兵一卒,差異可想而知。

30世代往往不耐在同一公司、同一職位蹲太久, 「跳槽」便成為自我升遷的管道。跳槽一次可能晉階一級、加薪20%,但若選擇錯誤,背負的風險往往比留在原地來得高,甚至會成為職場生涯走向末途的關鍵。所以,找工作、換工作之前,看清楚職稱背後的迷思,做一個對自己生涯最有利的決定吧!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