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的表演藝術大事,莫過於《歌劇魅影》is coming to town!對尋常觀眾而言,在萬頭鑽動的長龍隊伍中等候購票入場,為的是投資自己生命中幾個鐘頭的時間,等候最精彩愉悅的數小時表演。但在這個消費行為被形塑為階級品味的時代裡,曾有許許多多年輕的生命,非但沒有賺進千萬金銀,反而是為了那數小時的藝術創作,燃盡自己的生命之火。
1987年,年僅二十五歲、出身雲門小劇場、當年知名電視主持人薇薇夫人的兒子周凱,為當代傳奇劇場《慾望城國》演出裝設燈光時,不慎由調燈梯上摔落,腦死喪生;1997年,時年31歲的知名音樂創作人張雨生,在忙完果陀劇場歌舞劇《吻我吧娜娜》深夜的排練之後,因車禍意外昏迷而後逝世;1996年元月25日,遠在美國紐約的歌舞劇音樂創作者強納生‧拉森(JonathanLarson),在他耗時七年創作的歌舞劇《吉屋出租》(Rent)即將首演的前一週,興奮地看完最後一次彩排、接受了當時《紐約時報》知名樂評湯瑪西尼(Anthony Tommasini)的專訪後,凌晨3點鐘左右,在家裡煮了熱水,正準備泡壺好茶,卻突然因大動脈瘤猝逝。
而再過十天,他就滿36歲了!在他聲稱自己是專業音樂劇創作者之前,他在紐約曼哈頓島蘇活區的月舞餐館當了十年的服務生。
巧合的是,今年年初,由莫文蔚主演的亞洲巡迴版《吉屋出租》來台演出時間,也正是拉森生日的2月。不久之後,台灣地區的觀眾也能一睹首演版卡司所演出的《吉屋出租》電影版本。我想,除了東尼獎、莫文蔚之外,有誰還會記得過世十年的拉森曾經為了《吉屋出租》等劇的創作,過得有多窮困潦倒?!
跟轟轟烈烈的安德烈‧ 韋伯爵士(Andrew Webber)所作的《歌劇魅影》相比,《吉》劇的卡司不過是默默無名的年輕演員,他們唱的不過是紐約東村一群落魄藝術家、歌手、舞者、同性戀、扮裝癖、愛滋病患和街頭流浪漢的生活心聲。更糟的是,《吉》劇的故事構想源自義大利古典歌劇作曲之王普契尼(Puccini)的超級流行劇作《波西米亞人》,它們的女主角都叫咪咪(Mimi),只不過,正統歌劇的咪咪,雖然最後因為肺癆去世,但好歹生前還是個秀麗可人、有才有德的女裁縫師,而《吉》劇中的咪咪不但是名舞孃,也跟男主角羅傑一樣,都有愛滋病。
拉森並非出身貧窮的家庭,他的父母原本就是在學校裡教授戲劇,小時候還曾經三不五時(一年進城個兩、三次)帶他到紐約市看戲,就是一齣以普契尼的《波西米亞人》為題材的偶劇,讓他印象深刻。他獲獎學金資助度過大學四年,而他的活躍,幾乎迫使學校當局為了他而特別開設歌舞劇系。大三那年,他毛遂自薦地寫了封信給美國國寶級歌舞劇創作之王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他接受桑坦的建議,放棄表演、投入音樂創作,1982年大學畢業之際,便毅然決然前往他最嚮往的紐約。即使沒有因此平步青雲,拉森仍是創作不輟,然而舞台表演再怎麼五光十色,童年好友因愛滋病病危的陰影,讓他決心寫一齣關於朋友的戲。
當時發想的時間,大約是1989年。
原來提出改編《波西米亞人》構想的是另外一位耶魯大學戲劇系畢業的劇作家比利‧亞若森(Billy Aronson),但是因為兩人的創意喜好搞不定,最後亞若森欣然讓出選擇權,由拉森來發揮他的構想,並花了一年的時間撰寫--這可與1896年普契尼跟同為作曲家的雷翁卡伐洛(RuggeroLeoncavallo)爭奪《波西米亞人》原創故事(Henri Murger所作)的例子,大相逕庭。
然後,在1992年的夏天某日,住在西村的拉森一時興起騎了腳踏車逛到東村,發現一處正在施工改建的劇場,又再次毛遂自薦地把自己剛完成的《吉》劇劇本和試聽帶送給這間紐約劇坊(NewYork Theatre Workshop)的藝術總監吉姆‧尼可拉(Jim Nicola),從那一刻起,許多同伴都跟尼可拉一樣深信,《吉》劇將成為一齣了不起的美國音樂劇。
在馬不停蹄工作廿小時修改劇作之後,拉森交出了讓所有人滿意的《吉》劇版本。1996年2月1日,《吉》劇首演當日─據說也是普契尼歌劇《波西米亞人》首演百年,拉森的猝逝,讓首演卡司措手不及,於是,製作人宣佈以簡約的演唱形式,來紀念拉森的去世。當天,原本端坐的演員,皆情不自禁地配合現場即時呈現的舞台燈光,生動地呈現《吉屋出租》動人而活躍的生命片段,觀眾在數度安可之後無法離席,最後終於有一名親友在現場高喊出:「謝謝你!強納生。」讓當時的喝采與掌聲達到最高潮。
風靡上億人的《歌劇魅影》或許會讓你有美好的感受,但是《吉屋出租》這齣搖滾音樂劇的表演,會讓你認識拉森,珍惜自己存在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