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參加了幾位好朋友子女及優秀同事的婚禮。當以「德高望重」為說詞被邀請時,自己真正的感受是「年高體重」。
(一)那場簡單的婚禮
每次參加喜氣洋洋、賓客滿堂的婚禮,就看到了台灣社會人情的濃厚及小康的縮影;也就會想到自己四十五年前在美國讀書時那簡單得寒酸的婚禮。那個年代,美國助教獎學金每月200美元;如果留在台灣工作,1000元台幣月薪,折合美金25元。台灣是一個相當「落後的地區」。
1960年10月一個禮拜五的下午,在我指導教授范福來克(VanVlack)夫婦的熱心安排下,我們在讀書的布魯金斯城的教堂中舉行了婚禮,然後就在范教授家中款待道賀的朋友,到了近七十位老師與同學,但是沒有錢為妻子買禮服,也沒有錢為她買戒指。婚禮前後我們照常上課,「人生大事」就輕易地(還是「輕率」地?)完成。四年後修畢博士學位,妻修畢碩士,為了省下租借畢業袍的30美元,我們也沒有參加畢業典禮。送給妻子的小鑽戒是教書以後第三年才完成的大心願。
(二)「五中」讓快樂長駐
此刻把最近在婚禮中講的一些話寫出來,獻給婚姻城堡裡邊及周邊的年輕朋友。我的祝福以「五中」為核心:
(1)「腦中」有事業:年輕朋友要立志做大事。「大事」當然不等於「大官」、大企業家。「大事」是利用自己的專業、熱情及投入,在事業上(或一種特殊本領上)有傑出的表現。這可以是一位優秀的工程師、環保工作者、幼稚園教師、廉能的公務員、漫畫家、職業運動員……。懶散的生活與缺少自律的習慣都要改正。「知識經濟」之公平即在於知識不像財富,可以繼承或贈與。知識要靠自己一點一滴累積。要做大事,必先要從累積知識開始。
(2)「情中」有你我:婚姻生活是以夫妻為核心。彼此之間當然要相愛、鼓勵、容忍。做丈夫的不能有優越感,指揮妻子;做妻子的不能天天撒嬌,指揮丈夫。互相尊重彼此的隱私及發展空間,十分重要。要一方犧牲,以成全另一方,這種不平等的時代已經過去。在「相愛」的呵護下,以互信為基礎,彼此成長,是值得追求的一個選擇。
(3)「心中」有父母:「孝」是人性中最珍貴的美德。絕大多數的子女,都受益於父母,才有今天的成就。尤其來自中產階級及清寒家庭的子女,幾乎全是依靠了父母(及親友長輩)全部的心血與犧牲,才能完成學業及出國深造。離開父母之後,自己再忙也要時時問候父母,收入再緊也要孝敬父母。
(4)「胸中」有大愛: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比我們不幸。我們要關心別人,關心弱勢團體,關心其他貧窮地區的人。「關心」不能止於空談,它要真實地反映在自己的時間上及自己的捐獻上。在所有的頭銜中,最令我感動的不是「董事長」、「總經理」、「部長」,而是「志工」(義工)。
(5)「夢中」有家鄉:在無國界的職場上,有專長的知識人可以在世界各地工作──如會計師、工程師、行銷專家、設計師──這是個人難得的成長機會。我有好些朋友的子女在美國長大,擁有了很好的學歷及美國的工作經驗之後,此刻都在30──40歲之間,來到了大中華地區工作。這些專業人員來到Greater China,一方面容易有成就感,另一方面也有失落感。「失落」是因為中國、台灣、香港在很多方面還是遠遠不如美國社會的文明與開放,但是要珍惜中西文化的差異,也要有一些「月是故鄉明」的偏愛。不論身在何處,還是要有深厚的故鄉情。
結婚可以是年輕夫婦最快樂的開始,「五中」可以促成「快樂長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