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愛咖啡館大於愛咖啡

挪威森林負責人余永寬

楊倩蓉
user

楊倩蓉

2006-04-01

瀏覽數 5,200+

愛咖啡館大於愛咖啡
 

今年才剛踏入40歲的余永寬,25歲那一年在台大商圈開起咖啡館,如今已經是三家咖啡店的老闆了。

常逛公館的人應該對台大校園附近的咖啡館「挪威森林」、「海邊的卡夫卡」不陌生,不僅店名很村上春樹,咖啡館內的氣氛、音樂也頗富村上春樹作品的氣氛,孤獨與自在交錯,是可以讓人對著牆壁海報發上半天呆的好地方。

人稱「阿寬」的余永寬,本人也極具村上式獨特風格,24歲退伍,做了一兩年的正式工作,因為喜歡咖啡館的氣氛,又因為不喜歡走出去與人群接觸,所以開了一家讓大家走進來和他聊聊天的咖啡館。

為了實現生活主張

十五年前余永寬開的是「挪威森林」咖啡館,當時台大校園附近到處林立的是茶藝館,學運份子都在其中慷慨激昂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余永寬開始在羅斯福路的巷弄裡煮起義式咖啡,播放爵士古典音樂,在店內書架上放著幾本村上春樹的作品, 一些志文出版的當代思潮系列作品, 中間還夾雜著村上春樹小說裡主角愛看的經典名著《魔山》(Der Zauberberg)上下兩集。

余永寬看似沈默害羞, 實際上對外界所有發生的事都了然在心,而且抒發己見時頭頭是道。他每天聽十二張不同的CD、欣賞大量的藝術作品、讀幾首詩、看一篇小說、閱讀兩份報紙,還很認真地讀了好幾期的《30雜誌》。所以當他看到《30雜誌》前幾期訪問鄭弘儀的文章,呼籲大家每天少喝一杯咖啡來節省支出時,相當地不以為然。

倒不是因為他開咖啡館,所以不贊成勸大家少喝咖啡的理財方式,只是喝咖啡這一件事,很多30世代就像余永寬一樣,認為不只是消費行為,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對於余永寬來說,開一家咖啡館的意義與選擇一家咖啡店喝咖啡,其實都是對生活主張的實現。咖啡店主人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風格,想放的音樂;客人則可以選擇自己欣賞的咖啡館,喝一杯符合自己口味的咖啡。在這個咖啡時光裡,大家都可以沈澱一切,只做自己的主人。

難怪余永寬承認: 「我喜歡咖啡館大於喜歡咖啡。」雖然他煮咖啡的手藝已經好到出了一本教人如何煮好咖啡的書,但是他真正在意的,還是在他過去的成長背景裡,所有讓他感動與值得回憶的點滴,都可以藉由開一家咖啡店來實現。例如他的咖啡館「挪威森林」, 雖然取材自披頭四的音樂曲名,以及村上春樹的書名,「但是,我愛看的『北海小英雄』的人物也是來自挪威喔!」余永寬認真地說。

文藝青年的聚會場所

又或者是,他直言所創造的咖啡店氛圍,就是繼承歐洲咖啡店的精神, 有文學、音樂與藝術充斥在其中, 彷彿回到當年西蒙波娃(Simonede Beauvoir)與沙特(Jean-Poul Sartre)等文人聚集的地方,屬於一群文化人的聚落,所以他所營造的咖啡館也成為文藝青年喜愛聚集的場所。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這樣理想色彩頗濃厚的咖啡館,到底有沒有賺錢呢?開咖啡館畢竟也要維生,我們免不了得問他這個俗氣的問題,余永寬彷彿被拉回了現實般,淡淡地應了一句:「還可以。」

看來應該是還不錯,因為在開了兩家「挪威森林」後,余永寬去年與別人合夥在公館附近開了一家「海邊的卡夫卡」咖啡館, 風格沿襲「挪威森林」的精神,但是稍做了一些改變,引入了明亮的光線,與更開闊的座位、更悠閒自在的空間。同時增加了藝文空間,不定時舉辦講座與「不插電」(unplug)的音樂表演,頗為符合現在大家到咖啡館不只是消費一杯咖啡的渴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