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於胡琴製琴師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身形瘦削、白髮蒼顏的老人, 緩緩拉奏出哀怨的胡琴聲,如泣如訴。可是,宜蘭的胡琴製琴師李十三,完全顛覆了這個刻板印象。
在宜蘭土生土長的李十三,本名李春正,會取「李十三」這個名字,是因為七年前上網要找胡琴資料時隨意起的暱稱。而後李十三在網路上不定期發表許多胡琴的專業意見,久而久之,「李十三」便在胡琴界闖出了名號。
意外的「音」緣路
個性爽朗,聲音宏亮的李十三笑說:「每次有人到宜蘭來買琴,一看到我出來就會問:『你阿爸有在嘸? 』以為李十三應該是個60、70歲的老人。」今年才43歲的李十三,在製琴界已經有近十年資歷,在胡琴界深具分量,日本甚至還有一家「十三堂」,專門代理李十三的胡琴進口。
事實上, 李十三會進入製琴這一行,也是基於偶然的機緣。原本念工專電機科的李十三,因為有朋友從事國樂器進口貿易,退伍後就跟著朋友一起做。然而,民國84年,「野生動物保育實行細則」通過後,由於蒙有蛇皮的胡琴受到進口限制,讓朋友的事業遭到挫折,卻也開啟了李十三自己投身胡琴製造之路。
由於李十三自己是念電機出身的,對於樂器物理原理原本就有一些了解,但在技術上,還是遇到啟蒙恩師王聖哲後才有長足的進步。王聖哲成大機械系畢業後,便前往國外學習製造提琴,長期從事小提琴製作,「那時只要有問題就跑到台中找王老師,問一些樂器、音響發音原理,就這樣慢慢自己摸索出來,走了很多路。」李十三說。
選皮是音色關鍵
當然,探索的路不只在掌握精準的物理原理,如何找到合適的製琴材料也是一大挑戰。幸運地,李十三在中南半島找到了緬蟒皮,確保了最重要的製琴材料來源,還結合了非洲的木頭,以及以蒙古馬馬尾製成的弓毛。
不過, 李十三製作胡琴初期, 在找蛇皮的過程中充滿了阻礙。剛開始在試皮時,浪費了很多錢,一批貨進來幾十萬,最後發現只有一、兩條可以用,「這種事情在製作胡琴的嘗試過程裡, 是常有的事。」不過,也因為李十三自己親自前往中南半島選皮,有時候找到的皮回來製作後,發現音色出乎意料地好,這時候李十三便「特別驚喜」。
「這條路前面沒有人走,會碰到很多困難,但也碰到很多驚喜。」李十三說,一般而言,一張皮只能判斷到百分之八十, 真正的效果還是要到最後一刻才能顯現。一把琴做出來會出乎意料地好,還是出乎意料地壞, 只能等膠水乾了,才會開始有期待,「一把琴好了後,就會請人來拉,試試它的音色,如果這把琴的音色特別好,你就會特別有成就感。」而這也是為什麼李十三製作胡琴快十年,卻從未想過放棄的原因。
李十三是第一個發表胡琴樂器理論,並把胡琴上的蛇皮合法化,也接受高級胡琴訂製的製琴師。豐富的製琴經驗,讓李十三成為學院裡研究的對象。目前李十三在與台科大機械研究所合作之下,陸續發表了幾個胡琴製作的觀點。他發現,一般胡琴的音色要好,蛇皮的厚度要夠、皮的密度比重要高、彈性要好,而這三要素便是影響一把胡琴品質的關鍵所在。
其實, 一把好的胡琴要具備幾個特質,包括了聲音要乾淨、反應要靈敏、沒有雜音,高音要明亮、低音要厚實等特質。不過,李十三也認為,一把琴的音色好壞其實見仁見智,不同的材質會有不同的音質,但決定音色的關鍵還是在蛇皮。
創造台灣的聲音
「胡琴可以哀怨、可以歡樂、也可以激烈,這是風格上的問題。」李十三說。在許多製琴師的努力之下, 現在的胡琴擺脫傳統的束縛邁向現代化,並往聲音明亮的風格前進。
李十三曾經做出一把「中胡」(胡琴種類之一),他將這把中胡的聲音改良之後,不但讓它可以獨奏使用(中胡一般不會用在獨奏上) , 還有「馬頭琴」(一種蒙古的拉弦樂器)的味道。不光如此,李十三更希望能將自製的胡琴發揮到四重奏的境界,與小提琴有一樣的地位。
相較於一般人認為大陸的胡琴較佳,李十三則強調,過去大陸胡琴是比台灣好,但現在大陸製琴師的資格不一,而台灣講究胡琴製作原理,並用科學化的方式解構製作,但大陸卻沒有發展到這一步,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台灣胡琴界做出來的琴反而比大陸來得好。
「我要做出屬於台灣自己的聲音,很甜、很厚實、渾厚,又很乾淨、明亮,可以演奏到最高音階,這是我想要追求的台灣聲音。」相較於大陸胡琴傳統的表現,李十三最終極的希望就是用胡琴,創造出屬於台灣自己的聲音,也是屬於自己的風格。